APP下载

医患关系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2017-08-26王媛邬晓薇黄继东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19期
关键词:医患关系人文素质医学教育

王媛 邬晓薇 黄继东

[摘要] 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背景下,通过分析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困惑与矛盾,探讨当前医学生应着重培养的职业素养、品德修养、沟通技巧、法律常识、创新精神等5个方面的人文素质,提出了从理想目标、人文课程、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践活动、评价机制等途径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关键词] 医学教育;医患关系;医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7(a)-0133-04

[Abstract] To study that the medical students should mainly cultivate five aspects of humanistic quality including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morals mastery, communication skills, legal general knowledge and innovative spiri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onfusion and contradiction faced by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becomes increasingly tension, and present the ways such as ideal goal, humanity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staff, practical activ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of cultiv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Key words] Medical education;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近年來随着我国医疗纠纷的日益增加,医患矛盾日趋紧张,医患关系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虽然医患矛盾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医疗体制机制改革、医学科技创新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等多方面的因素,但从具体层面分析,医患关系的现状也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医务工作者在医患沟通、职业素质、道德修养、法制观念等人文素质养成的薄弱和不足。大学是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对未来人生和执业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决定性作用。医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受教育和影响,是能否成为一名优秀医务人员的重要基础。因此,从个人层面和追根溯源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对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探究缓解和避免医患矛盾发生的根源和途径。

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困惑与矛盾

1.1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医学生疲于应对沉重不堪的专业学习任务

科学知识的增长是科技进步的标志,科技进步又反过来促进科学知识的增长。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知识的生产、传播、组织、管理和利用能力大大增强,人类所拥有的知识也正以几何级数高速增长和膨胀[1]。一个医学生从初级教育、中级教育到完成大学教育,学习从基础到专业的各类知识,参加各级大大小小考试考核,直至顺利取得医学院校学历学位证书和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等,才能正式踏上医务工作岗位。随后面临竞争激烈的工作和生存压力,还需不断提升学历学位、职称任职、学术水平等等。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同时应具备医学科学素质和医学人文素质,两者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2]。但沉重的学习压力使医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快速更新增长的医学知识学习之中,临床实习阶段又面临报考研究生、找工作等新的现实压力,无暇顾及其它,一定程度上造成对人文素质养成的忽视和疏漏,即使大学期间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增长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等培养活动也多成为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1.2 医学技术的变革带来诊疗手段的改变,促使传统医患关系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医学模式中,医生更多地依赖与患者面对面的问诊、触诊来判断病情的诊治,医患之间反复的沟通交流更容易使双方处于融洽和谐的关系状态。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带来了医学技术与仪器的飞速发展。利用医疗器械检查结果作为判断患者病情的最终依据,延伸了医生诊断病情的准确性,但也造成医生、患者和疾病相互分离。同时,国内医患比例严重失调,有资料显示,北京地区三甲医院平均每个科室1名医生1 h要接待12名左右的就医者[3],平均每5分钟左右诊疗1名患者也导致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难以对患者主诉和心理感受进行高度关注,医生更多依赖从冷冰冰的电脑屏幕上显示出的各项仪器检查结果获取信息,形成对病情的判断和下医嘱,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与患者的近距离接触和沟通交流,医生与患者的关系被医生与技术设备的关系所替代,患者不再是医生与技术交流的主体[4]。对患者而言,除了面对昂贵的治疗费用,就只剩对现代医疗技术的盲目信服和期盼,医生亲切和蔼的面孔却渐行渐远。医学不再体现为温情的关怀,只是技术和仪器的应用[5]。

1.3 医学生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匮乏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医学人文即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纷纷对医学教育课程进行大规模改革,增设大量人文课程[6]。西方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部类组成,其中美国、德国的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达到20%~25%,英国、日本为10%~15%,医学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成为核心课程[7]。有研究发现,美国哈佛医学院人文课程教师均有博士学位,部分教师不仅医术精湛,还对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有深入研究,且癌症患者、器官移植者等都是其人文师资中的一部分[8]。而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关注的重点仍是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据有关资料统计,临床医学专业人文社科类课程只占到总课时的8.85%[9],人文课程的内容也存在明显的不足[10],且课程体系的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开设呈现随意性、散在性、堆砌性,教学时间也受到专业课的冲击而被一再压缩。师资配备也以非医学专业的两课教师为主,缺乏临床医疗知识和经验,知识结构单一,师生比极低,一名教师常常要承担上百名学生的集中授课任务,授课模式也大多是说教式、灌输式、概念式,既枯燥不生动,也与现实脱节。医学生则在埋首汲取繁重医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追踪医学科学发展前沿,对人文素质的养成也仅限于听听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更多时间与精力的投入。

1.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引导作用仍不够凸显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所处环境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和教育作用[1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的减弱和积极良性理想信念引导的不足,往往正是造成诸多社会问题的思想根源。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時,也带来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的重大变化[12]。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竞争激烈、拜金主义盛行、文化传播方式改变、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等,对在校学生带来不小的思想困惑和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自己的人生信念和规划,抱着理想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态度,置社会、学校、家长的殷切期望于不顾,消极应对学业,规避个人责任。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医学生缺乏起码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13]。此外,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管理者和研究者,往往还把医疗纠纷、医患矛盾等焦点社会问题归于毕业后职业教育范畴,而忽略对追根溯源的探究。殊不知在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医患双方对理赔金额的讨价还价成为处理医疗纠纷的关注重点,这些对在校医学生的影响是极其现实、深远而深刻的。

2 当代医学生应着重培养的人文素质

2.1 良好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涵盖但不应完全等同于人文素质,还应涵盖医务人员对所从事职业基本技能的发展能力和认知态度,包括对职业的热爱、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病患的责任良知,以及在工作中所持有的伦理观念,是从医人员的基本素养和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师,必定医术精湛、口碑良好、责任心强,专注于工作的细节和可持续发展。

2.2 高尚的品德修养

医生最崇高的品质是尊敬生命及对人性的尊重,否则医生手中的手术刀和屠宰刀将无区别[14]。由于医学生职业的特殊性,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15]。医学生在学期间除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必须关注自身品格道德的培育,特别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与人为善、友爱互助、社会公德意识,以及公平、正直、善良的品格,才能胜任所赋予救治生命的神圣职责。

2.3 善于沟通的技巧

医患沟通是医疗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提高医务人员沟通技能是缓解紧张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16]。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1988年发表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17]。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医学模式已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疾病的治疗,更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活动和情感需求,医务人员不能一味地依赖医疗仪器检测报告,应随时关注和引导患者倾诉心理感受和病情主诉,进行必要的治疗介绍、心理疏导和安定情绪,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赖和配合治愈疾病的信心。

2.4 必要的法律常识

从以往处理的医患矛盾和纠纷看,医务工作者缺乏必要的医疗法律常识,特别是面对情绪激动的患者及家属时,发生棘手问题没有依照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往往也会成为激化双方矛盾的重要因素。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社会医疗环境日趋良好健康。从医人员应提高依法行医的主动自觉意识,学习掌握医学相关法律知识,面对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保护医患双方的权益和安全,可有效避免发生难以善后的严重后果。

2.5 卓越的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日新之谓盛德”,即指出持续不断的革新发展对人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意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意识,除具备基本知识能力外,还需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顽强的意志,在人生道路上奋力拼搏、追求卓越、进取创新,勇于探究真理而不断进步成长。可以说,人文素质与创新精神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不断突破发展的今天,医务工作者面对医学难题和疾患,不仅要潜心研究解决方案,更需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全面充分从身心、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分析病患救治,才能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矛盾问题,达到最佳疗效。

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

3.1 引导树立远大理想目标

传统的人才培养思路聚焦于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升[18],但只有在远大理想信念的鼓舞和引导下,大学生才能在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懈奋斗前行。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物质文明的建设,在努力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和配备高水平医疗仪器设备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学校历史上的优良传承为突破口,营造出优良的校风和优秀的校园文化;以培养出的名师大家为楷模,树立起德艺双馨的现代典范;邀请国内外名家大师讲述成长成才的励志历程,激发出医学生顽强不懈的拼搏精神,始终让他们熏陶在良性正能量的环境氛围中,引导他们倍加珍惜美好时光、立志奋发图强、争做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3.2 强化人文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医学生培养的主要载体,课程体系建设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医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创新能力的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培养环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高等医学院校在人文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一流医学院校经验,以医学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为核心课程[19],着力建设与医学及生命科学相关的涵盖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美学及行为科学等课程,注重人文课程体系与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计划性和延续性,以必修课程形式于医学生入学后的一至三年级基础课程阶段集中授课,使医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人文基础知识。进入临床课程阶段,应结合医学生临床见习、实习内容,着力加强医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医学伦理、沟通艺术、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教学,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切实增加人生体悟和实际感受,这也是成长为一名合格临床医师的重要基础。

3.3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采取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更易于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难点问题的理解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发言和讨论,促进他们对问题的深入全面思考,不仅可有效提高沟通交流技巧和技能,还进一步提升了面临棘手问题的处理能力,形成浓厚活跃氛围。在临床实践阶段,还要创造便利条件大力推进体验式教学,引导医学生在与临床病患的直接接触中实际感受和锻炼医患关系的相处。特别是在医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可采取角色互换式教学,让医学生体验患者就医经历,了解其诊疗过程中的心理历程,从而由己及人深刻感受患者所期望得到医护人员怎样的理解和关怀,让医学生与患者产生共情体验,切身体悟病人的彷徨、无助和对医生的期冀与信赖,甚至医生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是给予患者一生的温暖记忆。

3.4 加强人文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加强自身人文专业教师的培养,积极创造深造进修、交流访问等良好条件提高其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更要注重加强优秀人文专业教师的聘请引进工作,进一步充实专业师资队伍。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和支持医学院校附属教学医院品德高尚、口碑良好、医术精湛的临床医师参与医学生的人文类课程授课,结合他们的临床工作实际以及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的切身感受和经历等问题,重点讲授医患关系、医患沟通、医患矛盾处理以及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的现实应用等内容,可采取系列讲座或与医学生集体研讨等形式,更利于激发医学生的心理共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还应着力提升医学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要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结合基础和临床课程内容讲授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和社会医学等知识,让医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3.5 丰富各类实践活动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科学,医学生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提高,而不是仅仅依靠封闭的象牙塔就能培养出一名得到众多患者和社会认可的优秀医生。医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采取社区义诊巡诊、医学知识宣传、流行病学调查等公益活动和社会服务、勤工助学以及临床义工等形式,组织多元化社会实践活动,可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学生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同时也督促医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体验人生,通过担任特定角色亲历实践,进而扩大医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接触面,提高他们与社会的相互认可度与接受度。

3.6 科学建立人文评价机制

从本质上说,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21]。对人文素质的评价,不能用简单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否则既不完全,也难以达到客观要求[22]。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在校期间过程评价机制,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风考风、日常表现、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临床见习实习效果、社会实践成效等,相关考核结果存入毕业档案提供用人单位参考;二是建立毕业后用人单位评价反馈机制,医学院校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定期对本校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的临床表现、医德医風、综合素质、职业发展及有无存在职业问题和品德污点进行跟踪调查,进而反思和改进医学生人文教育。

随着医学模式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院校在不断改革创新培养模式[23],强化专业教育,提升培养质量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历史征程中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的创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文庭孝,刘晓英.科学知识增长及其评价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8(4):12-17,79.

[2] 严钰锋,王见之,张慧琴,等.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12):89-92.

[3] 陈广晶,王婷婷,赵一帆,等.不堪负重的三甲医院北京地区三甲医院诊疗状况调查[J].首都医药,2012(9):12-13.

[4] 张品南,郑圆圆,杨小敏.论现代医学人文精神衰落的成因与重振[J].医院文化,2013,30(4):21-26.

[5] 王雄伟,武承淑.医患矛盾常态化:基于博弈理论的医患关系路径选择[J].医学与哲学,2014,35(6):64-66.

[6] 刘单单,李永春,付雁.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J].医学与社会,2016,29(3):104-106.

[7] 李慕军.浅谈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医疗纠纷防范的意义[J].高教论坛,2005,8(4):28-30,33.

[8] 田丽娟,王彩霞,郭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及人文素养现状调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4):360-364.

[9] 辛哲梅,赵祎琪,孔祥怡,等.中美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的比较[J].医学与哲学,2015,36(3):80-82,86.

[10] 任涛,李红.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途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12-13.

[11] 陈恩海,戴晓云.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性人才素养提升研究[J].轻工科技,2015(3):123-124,129.

[12] 孙乐栋,钟彩梅,贺凤娇,等.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106-108.

[13] 刘翠,程乐森,徐玉梅,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2):98-100.

[14] 席天阳.谈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10, 7(8):168.

[15] 马春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索综合素质培养新途径[J].中国医药导报,2011,8(9):158-159.

[16] 侯胜田,王海星.国外医患沟通模式对我国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4,27(2):51-54.

[17] 刘鹏,赵建华,范伟力.医学生培养目标相关研究综述[J].西北医学教育,2005,12(4):623-624.

[18] 姬广凯,陈文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130-132.

[19] 余仙菊.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广西高教研究,2002,2(1):109-110,95.

[20] 程治平,陈豪,杨画,等.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0,7(7):117-118.

[21] 董平.对改革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的思考[J].前沿,2007(6):62-64.

[22] 王天秀,黄妹.医学教育中的医德情感培养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7):140-143.

[23] 韩睿,施伟丽,李彦林,等.医患沟通技能在临床医学生中的重要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5):140-143.

(收稿日期:2017-02-09 本文编辑:苏 畅)

猜你喜欢

医患关系人文素质医学教育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微信”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研究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对医患关系本质及双方权利义务的探讨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