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色课程群探索性研究
2017-08-26王瑞祥
[摘要]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集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不同高校依据其传统特色,分别从系统开发、信息资源管理、经济信息管理、医药信息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医院校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时间不长,迄今为止,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还普遍处于学习、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普适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基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色课程群——中医基础课程群、中医文化课程群和中医药信息化课程群的开设,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出“让学生理解中医”“用中医文化塑造职业素养”“用信息化服务中医”的育人理念,为中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 中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7(a)-0125-04
[Abstrac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major is a kind of complex specialty which integrates management, econom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ir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universities have formed different talents training models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econom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medicin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et up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special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colleges is not a long time. So far, in the setting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curriculum, but also generally at the learning stage of exploration, it has not yet formed a training mode of universal and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specialty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the set up of TCM basis courses group, TCM culture courses group and TCM informatization courses group which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put forward to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CM","shaping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by TCM culture" and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erve TCM" that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specialty in TCM colleg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specialty; Course; Talents cultivation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科技信息、林业信息学、经济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的复合型专业[1]。由于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来源不同,因此不同高校在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目前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4种模式,即系统开发模式、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經济信息管理模式和医学信息管理模式[2]。在这4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同高校结合自身特点,从课程体系到人才培养方向,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3-9]。信息管理专业在中医院校是一个崭新的事物。中医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在开设之初,虽然增加了一些中医通识类课程,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具有自身中医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10]。山东中医药大学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出一套建立在中医特色课程群基础上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从事教学实践多年,结合与其他任教老师的交流讨论结果,分享一下特色课程群的教学体会。
1 中医特色课程群介绍
1.1 中医特色课程群内容
山东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专业是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文献学科成立的。在课程设置上,本校信息管理专业在管理学原理、数据结构、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核心课程群的基础上[11],开设了中医基础课程群、中医文化课程群和中医药信息化课程群3个特色课程群。其中中医基础课程群包括中医学概论、中医诊疗基础、中医临床概论和现代医学概论4门课程;中医文化课程群包括中医文献学概论、中国传统节日与养生文化、中医思维训练和中医养生学4门课程,中医药信息化课程群包括中医药信息工程学、医学信息学和医学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应用3门课程。特色课程群的全部课程从教材的论证、编写到课堂的讲授、实验的安排,均为本院教师独立完成,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1.2 中医特色课程群意义
特色课程群以中医理念和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体现了“让学生懂得中医”、“用中医文化塑造职业素养”“用信息化服务中医”的指导思想,让中医和信息化能够在课堂内外融会贯通,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医学信息类工作奠定基础。在3个特色课程群中,中医基础课程群是用简介、生动、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医,引导学生喜欢中医、真实的认识中医,为中医文化课程群和中医药信息化课程群提供中医背景。实践证明,中医文化课程群和中医药信息化课程群作为中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能够直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 中医特色课程群和教学方法
2.1 中医文化课程群和联想教学法
2.1.1 中醫文化和信息管理专业的联系 联想教学法是指将一个情景的关系转移到另一个情景上去[12]。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一个中医大夫,如果具备了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则为良医,一个毕业生,如果具备了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就会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力[13]。
在很多人眼里,中医院校开设信息管理专业,无论从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和就业渠道而言,并不具有优势。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除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外,更加强调职业素养等软实力的东西[14]。对于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但诸如“做事认真”“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等职业素养,则非短时间内可以改变。鉴于许多高校重技能,轻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15],山东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专业在讲授中医文化类课程的时候,秉承本校“以文化人”的精神,采用联想教学法,引导学生认识到,踏实认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以后立身就业的根本,为毕业后胜任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16]。
2.1.2 中医文化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大医精诚”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是中医课程的必讲内容。在讲到“大医精诚”的“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和“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的时候,教导学生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和古人行医一样,严谨认真、戒骄戒躁、切不可为追逐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丧失人格,要从大学开始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非观和荣辱观。此外,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古今名医成才道路的时候强调,有的名医来自家传,有的名医来自师承,也有的名医来自自学,即使是有良好的家传和师承,要想成为一名名医,也需要长期独立的读书、思考和实践,教育学生不能过度依赖老师,要加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和其他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由于很多学生本身对中医感兴趣、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因此这种基于中医背景的、潜移默化式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为了满足学生对传统中医文化的需求,信息管理学院购置了《续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一批学术价值高、影响力大的善本丛书,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借阅研究。
2.1.3 中医文化课程群的成果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医文化课程群的主干课程中医文献学概论已经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形成了以中医文献学概论为核心课程的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中医院校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提供了沃土。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本专业历届毕业生在团队协作、沟通水平、踏实守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2.2 中医药信息化课程群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2.2.1 中医药信息化课程群的特点 中医是以“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的医学体系。中医理论来源于医学实践,高于医学实践,在哲学基础上,可以指导医学实践。中医药信息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关幼波中医肝病诊疗系统的研制,是中医药、数学和计算机的完美结合[17]。如果对中医理论和实践、对计算机算法缺乏切实的理解和认识,中医药信息化就只能是计算机和中医的简单拼凑,无法真正实现中医药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知识发现。
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之后,对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定义——建立模型——定义数据——寻找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结果分析和反馈”流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软件。同样,学生在学习了中医学概论、中医临床概论、中医文献学概论等课程之后,对中医的历史、理论和实践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如何将中医学知识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存储量大、计算速度快的优势,设计合理算法,解决中医自身无法解决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中医药信息化课程群”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经过调查,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特别是新生,普遍缺乏具体的职业规划,他们对课程的努力程度往往取决于课程本身的难易程度和教师授课的生动程度。中医类课程和计算机类课程是两类截然不同的课程。中医类课程讲究取类比象、主观具体、记忆为主;计算机类课程讲究理解训练、抽象应用。学生从触手可见的舌诊、脉诊、辨证、病案,到以英文字符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和具体生活毫无关联的枯燥的程序,在心理上存在落差,往往很难调动起学习的兴趣。因此,“中医药信息化课程群”在授课过程中尽量和学生已经掌握的中医知识相连接、避免形式化定义和推导等抽象的内容,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符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2.2.2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中医药信息化课程群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要以提问为主导,开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多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18-20]。中医药信息化课程群中的课程具有抽象、枯燥、交叉等特点,学生为往往对中医感兴趣而对编程不感兴趣,因此将启发式教学应用于中医药信息化课程群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中医和信息科学的有机联系。
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症状、体征进行四诊辨证,处方用药,这个过程和关联知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在中医药信息类课程的讲授中,强调中医语言和计算机语言的相通性。在中医专家系统的讲授中指出,中医语言对患者症状、体征的描述,体现在计算机上就是对患者症状体征的抽词和结构化描述,是计算机能够接受的关系型数据库;中医语言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运用中医理论的辨证过程,体现在计算机上就是根据症状体征群进行分类的过程,分类的依据是中医理论,同时告诉学生,由于中医理论自身的复杂性和争议性,目前中医专家系统依据的算法是机器学习算法,而非逻辑推导算法。在基本原理讲完之后,根据《临证指南医案》中的一个具体病案“张安抚,年六十余,己未仲冬,患风症,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心神昏馈,烦躁自汗,虚热,表虚恶风,如洒冰雪(如洒冰雪,阴中也),口不知味,鼻不闻香臭,闻木音则惊怖,小便频多,大便结燥。”,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如何建立关系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学生提出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编号和各个症状作为属性,存在的症状属性全部赋值为1,如果第二个病案出现新的症状,属性个数依次增加,未出现的症状赋值为0;第二种方法是将编号和症状作为属性,将症状名称作为数据项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统计各个症状的个数,并且降序排列,哪一种方法更加方便。这种对中医数据库的讲授方法,更加具体,多有启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兴趣。在算法的讲授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在讲授关幼波中医肝病诊疗系统的时候,在强调作者使用的是“加权求和,阈值运算”的算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乘权求积,阈值运算”,后者和前者相比,有哪些问题,在特定情况下,是否可以替代。启发式、批判式中医情境的引入,实践证明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回忆所学过的中医和计算机知识,并融会贯通,发散性思考问题。
3 中医特色课程群背景下学生的成果
学以致用,是应用型教学的目标。在具备了良好的自学能力和沟通、团队意识、理解了基本的医学思想、掌握了必要的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笔者曾经和学生一起,根据“高血压疾病——方剂——中药——化学成分——靶点——药效团”逻辑信息链,形成了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SRT)课题,让学生团队以本专业的分子模拟软件为基础,自学分子数据库、虚拟筛选等前沿知识,寻找中医方剂治疗高血压的分子学机制。课题最终圆满完成,研究成果已经正式发表[21]。成果的取得,文章的发表,极大调动了学生对中医和计算机的兴趣和信心。
事实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孕育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学院提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E信工作室”中,同学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良好沟通、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真正做到了言行合一。近年来,信息管理专业本科生申报成功十多项校级和国家级SRT项目,发表文章5篇,并且在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医院校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奖。
4 小结
作为复合型专业,信息管理专业在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具有不同的特色,人无我有,才能让毕业生更加具有“胜任力”。中医院校开设信息管理专业时间不长,人才培养模式尚且处于探索阶段。只有将中医理念创造性的引入人才培养过程,才能把中医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办的富有特色。山东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的中医基础课程群、中医文化课程群和中医药信息化课程群的建立,为中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开设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用中医文化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用信息学、管理学、经济学理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用计算机技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用实践平台和具体的SRT项目让学生将“职业素养”“理性思考能力”“计算机动手能力”结合起来,是未来中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姜灵敏.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8(2):98-100.
[2] 郝春梅,吴波,张瑞雪.财经类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构想[J].教育探索,2013,4(262):59-60.
[3] 鲁艳霞,吴迪,张奇松.后ERP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5(6):144-147.
[4] 张姗姗,李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6(19):404.
[5] 刘婷婷,李长仪,张立涛.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7(2):48-50.
[6] 秦丽萍,唐静,腾玉姣,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15,44(1):50-54.
[7] 姜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6(3):25-28.
[8] 游强华,尹益民,王萍,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J].情报探索,2015,209(3):87-90.
[9] 孔庆胜,刘宝旨,任宪东,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方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8, 16(5):855-858.
[10] 杨海丰,赵臻,孙扬波,等.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析[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2):117-121.
[11] 张姗姗,李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6(10):404.
[12] 付冰,董晓庆,王树植.联想教学法在压力容器破裂形式课程中的应用[J].石油教育,2015(1):85-86.
[13] 陈爱爱.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4):90-91.
[14] 何建武,就业困境中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6(29):107,117.
[15] 闫洪雨,魏丽娜.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技术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企业导报,2016(5):145.
[16] 欧阳兵,高树中,滕佳林,等.发挥以文化人在立德树人上的作用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J].中医教育,2014, 33(2):1-3,17.
[17] 蒋桂蓉,李春超.关于大学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5,412(7):213-215.
[18] 李波,钟智.肝炎病诊断的模糊数学模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15(1):52-54.
[19] 战德胜,李春杰,苏义发.试论现代启发式教学在普通高校课堂中的运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12):79-82.
[20] 王瑞祥,何永.基于科研需求的中医院校研究生信息素养调研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5):46-48,56.
[21] 王新明,常漢杰,姜佳材,等.作用于β2-AR高频降压中药成分的虚拟筛选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5,17(11):1151-1154.
(收稿日期:2017-03-23 本文编辑:苏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