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应有温度有情感
2017-08-26丁帅
丁帅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地位,起着知行转化的桥梁作用。应将情感教育渗透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让墨守成规的应试教育充溢着情感,从而真正地达到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目标的最优化。
【关键词】情感教育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体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要求,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质,促使学生增强自我的情感调控能力,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情感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教学方法,也是教育观念。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目标理想,从而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情感教育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情感是与个体和社会需要的满足或不满足紧密联系的,因此情感具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属性。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或观点持消极反对态度时,就会有厌恶、反感、怨恨等表现。反之,就会有快乐、愉悦与赞美等体验。因此,积极的情感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在激发学生身心潜能、提高学生和教师综合素养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情感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层面的感化教育,因此其必须要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受教育者的心理层次主要指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情感教育也是心理层面的重要部分,它不是“五育”并列的教育目标,而是与其他教育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的,从而达到人的情感与全面发展最佳的融合状态。
加强情感教育,有着深刻的必要性,更有其内在性。首先,教育目标要求加强情感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其次,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要求运用情感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助于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使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同时,由于教育对象的多元化,也要求融入情感教育,以增强教育目标的时效性。最后,教育对象的素质要求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一个教育者整体素质能力的体现和要求,是他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运用情感教育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仍面临一些现实障碍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现阶段的教育者逐渐将关注焦点转向情感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问题分析时,应当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树立历史使命感,同时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但由于教育制度制定和实施不完善,目前社会在运用这一理念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未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无论学校抑或是教师,都已经意识到运用情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教育制度对于情感教育的引导,使得不能及时有效地思考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还由于学校未能给情感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学校教师数量质量的局限性,导致教师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状况,不能准确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析,从而降低了教学的成效和吸引力。
教师运用情感教育的自身意识不强。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把学生获取知识以及学习能力培养作为主要任务目标,缺乏对情感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作用的充分认识,同时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对情感的感受力较差。当前,受教育对象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单一和父母的宠爱,部分学生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缺乏对他人的关注与关心,与周围人缺乏情感上的沟通交流,对社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缺乏认同。
传统应试教育制度根深蒂固。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育部门以升学率为首要目标,把考试成绩作为学校发展的百年大计。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施数年,但是未发挥其良好的作用和效果,究其原因是考试制度没有根本转变。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教育制度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积累,而且是对学习方法和情感的提升。
校园文化教学设施的缺失。校园环境的熏陶对学生成长、发展也有很大影响。校园文化是教育的第三课堂,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情感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很多校园只是种上了花草树木,建起了公告栏、教学楼,美化其外在环境,而软件设施不够齐全,学生接触计算机、图书资料的机会有限,以及音、体、美教育在学校里容易被忽略,不利于学生健康体质和兴趣爱好的培养。
教师情感教育手段单一,方法陈旧。创新既是一种实践能力,又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意识。目前,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师培训的深入,对教师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年轻教师较少、教学设备较旧、教材和备课方法陈旧。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空洞和乏味。学生普遍把政治课当作可有可无的课来处理,认为政治课假大空现象严重,脱离实际、缺乏创新、多为说教,而且和社会的一些价值观不相符合。一方面,老师讲的诚信责任和道德却受到社会上的阴暗面冲击,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吸引力和兴趣点,学生被动消极接受知识灌输,产生厌倦心理。
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桥梁作用
良好的校风、学风能够唤起学生高尚情感,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教育情景、精神氛围,来感化和陶冶学生。校园文化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具有环境陶冶和情感激励等作用。校园的文化可以使教师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热爱和共鸣,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引导和塑造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训、学风、校风、宣传栏、黑板报、学生行为准则,以及校园风景、图书馆和多媒体设备等。
教师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转变教师观念是情感教育的首要前提。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其次要树立教育学生观,即正确认识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必须以尊重、关心学生为前提,以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基础,同时学校应建立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最后要拥有正确的评价观。教师要掌握情感教育规律,改变传统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探索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特殊事例、幽默语言和动作等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营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起着引导示范的重要作用。同时,情感教育运用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养决定着情感教育的效果和水平,教师要将言教与身教结合统一。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只有认可教师的行为,才会对教师更加信任、信服,才会发自内心的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要不断地加強对教师的培训和锻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
情感教育的运用基础就是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在情感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需要教师加大情感投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感动,往往会收到学生们积极的回应和反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学会关心他人,加强与周围人情感的沟通交流,增强对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学生应提高自身抗压能力,增强应对困难和逆境的抗挫能力。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刻理解教育内容所传达的现实意义,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自身的情感教育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①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②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③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