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及实现
2017-08-26周进进孙迎光
周进进++++孙迎光
【摘要】为了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就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紧紧围绕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不断变化的实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与应用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普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社会需要 实践本质 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话题之一,但长期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却鲜有提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并进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呢?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目标的科学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认识,但是,却并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而且,在现有的认识中,不论是基于马克思本人的理论掌握群众的解读,还是基于毛泽东的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锐利武器的解读,事实上都往往最终归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接受,也因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归结为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思想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接受与应用。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固然有着马克思主义的普及,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问题,然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仅仅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其实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目标理解的一个相对初级的层次。
事实上,马克思一开始就希望能够把自己的著作,甚至包括《资本论》这样的著作写成任何一个普通工人都可以读懂的著作,而无数的无产者,也恰恰是甚至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在不认识文字的情况下成为了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相反地,倒是无数的专家学者恰恰误读了马克思主义,以至于马克思本人不得不通过强调“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一個马克思主义者”来提出抗议。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显然并不是通过通俗化来达到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群众。恰恰相反,马克思强调的是“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很明显,马克思强调的理论的真理性最终是“人本身”的问题,是让“真理性”的理论代表群众的利益去通过群众形成物质力量的问题。而毛泽东提出的,“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则更进一步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与实际事物相联系,必须满足客观存在的需要。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固然有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与接受,但是,更为重要的则是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中更好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代表人民群众利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进而成为推动人民群众实现社会的变革与物质世界改造的思想武器。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紧紧围绕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不断变化的实际。任何理论都不仅只有在满足社会需要和民众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够焕发其思想活力,而且,也只有不断地和不断变化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也才能够体现其真理性作用,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思想内容,最终为人所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何组成部分与整体也同样只有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接受。而且,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哲学、开放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不能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不能与不断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联系,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只能成为空洞的理论教条,而不是用以指导实践活动的思想武器。这种情况下的空洞说教,当然也起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效果,实现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而且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惟其如此,为了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就不仅仅要首先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科学性、真理性和有用性,而且,尤其要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满足社会需要的根本属性,把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不断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在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目标的实现必须紧紧围绕实践本质,在实践的过程中明确具体路径
我们之所以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指导人民群众通过更为科学的实践活动来改造自我、改造世界。而这一点,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最为根本的目的。惟其如此,在实践活动中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仅直接地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而且,也往往因为实践活动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真理性、有用性的不断证明而使得人民群众能够更好更快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真正地在实际上而不是在口头上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和深入。
我们之所以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固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目标,但是,归根到底,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开始就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在根本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根本上代表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那么,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也将毫无意义。也正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都把人民群众放在了历史主体的地位,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恰恰正是马克思主义以人民群众为历史主体思想的高度概括与体现。其最为根本的要求就是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围绕人民群众的利益来实现社会的发展。就此而言,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施必须在根本上尊重人民群众、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一致。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我们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充分融入人民群众中间,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态度和方式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无疑不仅能够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也更容易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仅仅是一项思想建设工程,而且是一项极其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只有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紧紧把握社会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与应用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普及,才能够更好地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科学性和有用性,更好地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本质,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有效实施。
(作者分别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研究和江苏高校品牌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研究(项目编号:PPZY2015B152)成果】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