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教语文

2017-08-26张玲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态度文本

张玲

从人教版教材到部编本新教材,课改浪潮此起彼伏,各类研讨、展示课也洋溢着活力和魅力。作为一名有着求新求变强烈愿望的语文教师,在欣喜充满个性化和人文气息的教学设计层出不穷,感叹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一步步挖掘的同时,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困惑:

1.一定要这么花哨吗?

“花哨”这个词是用来形容耀眼,花样多、变化多的。一些课形式很多,读读、说说、演演、唱唱、跳跳、画画,就怕听课教师写下一个“气氛沉闷”的评定。低段学生呢?一定得动起来,除了形式多样的读,还有绘画、音乐,加上绚丽的多媒体制作,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课件俨然成为整堂课的重要亮点。这就是所谓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整合各学科的有效资源。

其实,许多一线教师都明白,在平时的教学中,常态课堂更多的是舍去这种花哨的做法,但一旦上新教材公开课,展示给别人看的时候,就必须得“花哨”一番。这显然是对新教材的误解。语文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思维是否获得了发展,情感是否得到了孕育,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相互渗透,合理交融,最终使学生获得发展。形式的花哨,没有给学生静下心来安安静静思索的时空,热热闹闹的形式只会给学生带来内在发展的“虚”和“空”。

2.这样评价好吗?

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这原本无可厚非。可课堂上不合适的“你真棒”“你真能干”值得质疑。有时甚至学生明明说错了,或者朗读得不好,教师仍坚持说:“你真棒。”这是鼓励和保护,还是善意的欺骗呢?

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个性潜能显现出来,是语文课堂创新能力的体现。可某些学生在发表个人意见时,很容易因為知识的片面、理解的偏差而表达出错误的信息,但某些教师却认为有道理,加以肯定性评价。课堂上学生列举课外看到的事例时,教师不懂装懂、盲目表扬也是不在少数的。对学生来说,他们对教师有着充分的信任,教师的话在他们看来是不容置疑的,特别是低段学生。然而,教师盲目的表扬,会让学生迷失方向,在赞扬声中沉醉。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先生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针对以上现象指出:“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这是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的某些现象做的相当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教语文应该是“一、平平淡淡教语文;二、简简单单教语文;三、扎扎实实教语文;四、轻轻松松教语文”。

现在业内人士也纷纷唤起“本色语文”“素课”一说。看来,很多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都在客观地静下心来思考了,这是好事,是该从实际的角度重新审视、再次定位语文教学了。只有这样不断地反思,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看看,才能实现螺旋式的上升,不然只是一味地大踏步前进,肯定要摔跤的。

本色语文淡化形式而重内在品质,提出扎扎实实教语文,这是令人欣喜的。它需要教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知识、对待学生,而客观分析使得语文教学因真实而富有生命力。因此,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在我们的新课程教学中应当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早就指出:“在(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可见,教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垂范,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是毋庸置疑的。

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是阅读教学中人的资源,文本是阅读教学中物的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文本“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所以,它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

作为教师,要研读文本,从自身角度作个性化理解,但这仍然是不全面的。“言为心声”,一篇课文是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除了自身的理解,还应从作者的角度、背景的角度、时代意义的角度去探究。而在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和理解上,可以有个性化理解。但个性化理解必须与错误的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偏离划分开来。例如,《春天的雨点》一课,作者写了乌罕娜老师为达丽玛补课并护送她回家一事,赞美了老师无私奉献,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高尚品格,可有学生却振振有词地认为主要是在赞美达丽玛知错就改。的确,文章中也讲述了达丽玛在老师的帮助下知错就改,但为什么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呢?因为现在的孩子太以自我为中心,在平时的学习中,他们眼睛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对老师的辛苦置若罔闻,所以回答中只有一个“达丽玛”。教师要求学生再读再思考,学生仍拐不过弯来。于是教师从身边说起,从班级发生的事例讲起,请学生换个角度出发,从老师的角度再去读读课文,静下心来想想主要赞美的是乌罕娜老师还是达丽玛,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结合文中句子有了不同的答案。探讨这个问题,可以说贯穿了整个课堂,花费时间虽多,但意义不小。其实,作者在题目《春天的雨点》中,就包含了对老师的赞美,这也是文章的难点和重点,但这层寓意最终还是在学生研读文本时被某位学生一语道破。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正确研读,更深一层地审视了文本,也开始将心比心地关注起了平日里忙碌的老师。

可以看出,文本所包含的意蕴往往独具匠心,立意深远。作家构思成文,往往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有的文本中的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是具有独特意义的,不应以个人的所谓“个性化”或“创造性”而加以曲解。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文本、挖掘文本,许多经典老课文往往会散发出朴实无华的光芒。

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知识

教师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但教师并非圣人,在知识面前,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应客观评价。对于学生说错的要及时加以指正,不对的要指出来,不懂的要和学生一起去查一查。在知识面愈来愈宽泛的今天,学生懂,老师不懂,这没什么丢脸的。

教师在上课时要要求学生备一本字典,自己也准备一本,遇到不明白的字音字义查一查,要告诉学生字典是不会说话的老师。上课存有疑虑的先放放,然后自己弄明白,或者发动学生查一查,不急于肯定或否定。有时,也要勇于向学生认错,更正自己讲课时的纰漏。这样,学生非但不会小看教师,反而会更加信服老师,因为他们知道老师教他们的是知识和真理。

此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知识要教会学生质疑。朱熹认为:读要“有疑”,从疑而悟。清朝唐彪更是認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培养不盲从别人的观点,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疑问,这是尊重知识最好的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对同学有不同意见,要大胆提出来;对老师的看法持反对意见时,教师也要支持他们提。有时,教师也应关注班里的“插嘴”现象,因为当学生有不同意见时,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这无心的插嘴看似无礼,其实可以谅解,因为这是学生对知识的真实理解。抓住这份真实、这个契机展开教学,语文教学的乐趣也就来了。切不可以教师权威的身份压人:“你懂什么呀,我说对的就是对的!”

事实上,世界上出色的科学家,就是敢于对原有的权威科学家、原有的知识理论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2004年美国科学家质疑“万有引力”定律,认为是错的,并打算用测量数据来推翻爱因斯坦的质能等价理论。这大胆的质疑、验证就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改正原来可能存在的错误或者修正不够完善的观点。因此,教师也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提出的关于课文的质疑。不应急于否定,我们尊重文本并非死抠课文,而是要教会学生去探究、去验证假设,从而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学生

儿童的心智发展不成熟,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令教师十分失望的回答。有时在教师看来是明摆着的答案,却常常大费周章。但如果教师以此为契机,不厌其烦,巧妙化解,学生对此问题的探讨就会记忆深刻,效果明显,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如《海底世界》的分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景色奇异,第二部分写物产丰富。教师本以为这篇课文极为简单,没想到学生在中间过渡句的归属上有了争议。如果教师叫起一位分段正确的学生说一说,教师加以肯定,原本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也就没了声音,问题就过去了。但教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学生先读过渡句,然后各自从上下文中寻找过渡句归上一段或下一段的依据,使学生在基于文本的基础上说理,最后两派学生还是谁也没说服谁。因为过渡句一半“承上”,一半“启下”。于是教师再次点拨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重在开启下文”,然后引领学生回忆去年第一次接触到的《赵州桥》中的一句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是直接归属下文的。学生既深刻理解了过渡句的归属,同时也信服了教师以理服人的态度。

教师应具有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真实地看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理解学生就等于尊重学生。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只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引导,指责和埋怨是无用的。就算学生和教师有不同见解,教师仍要为学生保留面子,因为学生是在积极思索中提出见解的,如果非要让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也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再如《可爱的小蜜蜂》一文的分段,显而易见,分两大段,一段是直接描写蜜蜂,一段是关于蜜蜂的联想。可班里一位学生提出分三段,并说出了道理。于是教师作了一番评价,使学生满意地坐下去:“你是从‘我的角度来分的,是吗?先写‘我来到养蜂‘大厦,再写‘我听到的、想到的,最后写‘我希望变成一只小蜜蜂。这样分也可以。不过我觉得题目叫《可爱的小蜜蜂》,重点是写小蜜蜂,是不是还是从蜜蜂的角度去分更好些?”教师的一番话说得其他学生连连说是。这位学生也从教师的话中听出了肯定。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去分析,这就是尊重学生,也是帮助学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的途径。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学生,渐渐地,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快乐的足球赛》时,让一名学生朗读“啥叫最精彩的球艺?看我们小胖这一脚——把球射进自家球门,他还在那儿拍手叫好”,本以为这篇文章如此活泼,又抓住学生爱玩爱乐的心理,学生朗读应不成问题,可学生读起来就是不够劲。只有尊重学生、立足事实、及时点拨,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当时观看的同学,或者自己就是小胖,才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没想到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想改一改。‘啥叫最精彩的球艺?看我小胖这一脚——把球射进自家球门,我还在那儿拍手叫好。”这让教师始料未及,这一改把班里的朗读气氛全调动起来了。不需教师苦口婆心的朗读指导,学生个个都把自己当作小胖来念了。学生的潜能是无尽的,尊重学生就会擦出许多智慧的火花。

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刘勰说:“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要想穷尽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教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教语文,教给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思想方法,应该比直接教给知识更有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德清县乾元镇清溪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态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实事求是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态度决定一切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