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艺术欣赏中的对话教育
2017-08-25张红
张红
摘 要:幼儿教育要在情感与实践中进行,而这种操作的过程与情感抒发,要通过沟通对话进行。沟通对话重视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是能够使幼儿进行体验和发现的教育,让艺术欣赏活动真正体现对话教育。
关键词:艺术欣赏;对话教育;幼儿教育
对话教育运用于艺术欣赏活动,主要是针对艺术作品,表现为教师、幼儿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艺术欣赏活动也是欣赏主体各心理功能的整体感知、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直觉。
一、艺术欣赏中对话教育的理念
艺术欣赏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幼儿在“对话”中相互沟通、理解、认识的过程,也是在“对话”过程中的共同建构。
艺术欣赏活动中的对话主张师幼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等对话,把教师与幼儿作为欣赏主体。幼儿期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他们既有人格尊严,又有特殊的情感需要;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对成人有依赖性;既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又对成人世界充满憧憬和好奇……这些特殊性要求教师要怀着对话的意识和精神面对幼儿,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充分体现对话理念,让幼儿通过他们的视野,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成为欣赏的主人。
二、艺术欣赏中对话教育的特征
幼儿教师与幼儿不仅仅是师生关系,还是幼儿启蒙期的伙伴,教师可以做幼儿的导师,更可以做幼儿的好朋友,引导幼儿健康成长,而沟通对话是师生间不可缺少的。对话与溝通可以使师生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相处得会更融洽,会更加信任对方。
三、艺术欣赏中对话教育的结构
对话的基本结构是问和答。而在艺术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价值的提问。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在提问“对不对”“好不好”的时候,幼儿要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而不是一味地附和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能单凭通过回答是“好”“对”的情况来判断幼儿是否在跟随自己的思路,将艺术欣赏活动变为告知性的活动,这是教师缺乏对话意识的表现。
如在大班欣赏《向日葵》作品的活动中,教师在幼儿理解造型美和色彩美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价值判断,用动作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和想象。教师提问:“你觉得这幅画好看吗?”“你能用身体动作表演一下成熟的向日葵沉甸甸的样子和稚嫩的向日葵轻快的样子吗?”幼儿讨论回答并表演。
当幼儿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或选择能力的时候,教师不应该以为幼儿好为理由帮他们做选择,这样会使幼儿慢慢失去选择与判断的能力,慢慢变得懒惰与依赖,幼儿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倾听幼儿的声音,让他们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的选择。
四、艺术欣赏后的情境对话,开启创意钥匙
一天,轩轩从家中带来了一叠旧报纸投放在班级美术区中。幼儿就讨论起如何用旧报纸进行美术创作,由此,大班情境美术“天才舞蹈家——仙鹤”应运而生。幼儿在报纸上用水粉颜料创作,整个活动将情境对话贯穿始终,笔者借助情境化的语言引导幼儿画仙鹤:一只身穿洁白舞衣的仙鹤上来了(用小毛笔沾白色颜料画仙鹤的身体),它先伸出小小的脑袋(用黑色旋彩棒画头),然后舞动它那优雅的长脖子(画脖子),再伸出两条纤细的双腿(画腿),最后抖抖尾巴上的黑裙摆,它头戴红色的舞蹈帽,摆了个优美的舞蹈造型。我们赶快拿相机给它拍张照(鼓励幼儿用手做相机拍照),仙鹤优美的舞姿引来了其他仙鹤,引导幼儿画出不同的造型(如张开翅膀飞的等)。
整个活动以仙鹤在舞池中跳舞为情境,在情境对话的催生下激发了幼儿主动创作的热情。活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以情境对话紧密相连,幼儿身临其境,在创作中不断创新,不断挑战自我,获得发展。
在小班情境美术“小厨师做比萨饼”活动中,整个创作比萨作品的过程在模拟小厨师做比萨的游戏情境对话中完成。如做比萨需要准备什么(拿出面饼——圆形的白纸);圆圆的面饼准备好了,然后做什么(抹比萨酱,均匀涂);接着做什么(在面饼上放上许多好吃有营养的东西);你想放什么?什么颜色的?还有谁想在这个比萨里面放好吃的东西,放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我们把他们切小一些放在饼上,要均匀地放上去(把长条彩纸撕碎,粘在面饼上);最后提供咖啡色炫彩棒,一圈圈涂抹“比萨”;比萨做好了,我们一起放进烤箱里烤一烤,听烤箱发出了什么声音?呜——一分钟,呜——两分钟,呜——三分钟,叮——时间到,闻一闻,真香啊!
幼儿艺术欣赏创作中的对话教育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在对话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幼儿的感知、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使幼儿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进行充分认识。对话教育力图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创造,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幼儿的艺术感觉,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边霞,刘丽玲.关于幼儿艺术教育若干问题的对话[J].学前教育研究,2003(1):55-57.
[2]李明伟.幼儿美术欣赏“对话教学”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