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2017-08-25杜淋淋
杜淋淋
摘 要: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向来都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师较为头疼的一件事。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完善写作教学策略,切实提升写作教学质量。此次研究主要是针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展开分析,希望能为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帮助学生累积写作素材,掌握丰富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以此为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以课本为主,资料为辅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课本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主要是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需求,并且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课本中浓浓的人文气息、富有魅力的语言、深邃的思想、以及精美的语言描述,均能够启迪学生,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塑造完美心灵。同时在学习课本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体会到文字的美,由此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进行写作分类和文章分类,如课本中的小说、散文、诗歌等等,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其中的修辞手法、写作方式,体会到文章的美感。如在古诗《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学习中,使学生意识到在写亲情、友情、思恋之情等等方面作文时,可以进行应用。除此之外,教师尽可能的进行课外书籍的教学活动。通过课外阅读,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增长见识,促进学生良好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形成;另一方面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习到的知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作文能力,为学生的以后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学生通过阅读《红楼梦》《西游记》等等课外读物,加深了对世界的感悟,对真善美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为作文写作提供帮助。
二、让学生多积累语文写作素材
之所以有非常多的小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主要是学生缺乏足够的写作素材,无从下手。而素材是作文写作的前提,如果想要保证作文质量,学生必须具有充足的写作素材。所以,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注重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近距离的观察自然,感悟社会,以此累积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在生活中累积素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養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留意生活,合理取舍;并且能够对所收集到的素质进行再次加工,提炼出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合理的运用到作文创作中,使作文更加的真实富有情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可以说生活与语文知识具有密切的关联。非常多的名篇佳作,均是作者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灵感。所以,务必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能力,注意留心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时刻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想,使自己的思维时常保持活跃的状态,以提升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形成写日记的习惯,将自己一天中的学习生活记录下来,不仅实现写作素材的累积,也丰富了学生情感和思想,使创作的文章更具有吸引力。
三、读写结合,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在会议、交谈、讨论、书信往来等等日常人机交往、实践活动中,都不能离开语言表达。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必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读写结合的训练方式,则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读写结合也就是组织小学生阅读课文,具体有课内书籍和课外书籍;然后再展开实践练习活动,也就是写作创作。写作训练,教师可以允许学生随意创作,即便是在百字左右的文章中,也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日后的作文创作非常具有必要性。阅读,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兴趣,并且还可以丰富学生词汇量,词汇量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知道其中的含义,更为关键的是学会如何运用。除此之外,阅读,还有利于学生对各国文化有所认识,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比如说:在《济南的冬天》学习过程中,在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儿化音,其属于北京方言,非常具有特色。学生正确、流利、带有感情的朗读过来,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所以,在日常的写作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的给与指导,以读促写的方式,结合大量的实践练习,必将会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对于学生的未来学习和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完善教学手段,深入挖掘课本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帮助学生不断累积写作采取,掌握良好的写作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郝清琴.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研究[J].学周刊,2015(24):202.
[2]王平.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34):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