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拓展研究
2017-08-25折振琴
折振琴
摘 要:读者参与治理,有利于拓展大学图书馆的功能。读者参与大学图书馆治理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读者可以参与大学图书馆的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和制度评价等环节。其中,重点是参与制度执行,具体包括参与读者需求调查与分析、图书荐购、阅读推广和电子资源开发等。为此,大学相关部门的领导,应配合图书馆决策者建立有利于提高读者参与治理综合效能的保障机制,包括动力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知识宽松交流机制和价值反映机制等。
关键词:读者参与;大学图书馆;治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8-0128-03
培养并向社会输送适销对路的人才是大学的生存之本。图书馆是大学的“第二课堂”,它在大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无可替代。但一直以来,大学图书馆仅仅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让读者通过与著者的心灵对话而获得教育,进而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读者参与治理,不仅有利于强化大学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中的传统功能,而且有利于拓展、放大其功能。
一、读者参与大学图书馆治理的必要性
(一)参与大学图书馆治理是读者应有的权利
读者是大学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对图书馆的制度建设、业务工作有知情权和参与管理权[1];享有对图书馆建设、管理及业务工作提出更好、更合理的建议的权利;享有对图书馆工作中的不良现象、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执行过程中的不力、不当进行监督检举的权利[2]。
(二)读者参与治理是由大学图书馆的性质决定的
大学图书馆的性质就是为读者获取知识、信息提供服务。树立为读者服务的理念是大学图书馆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读者的广泛参与是大学图书馆性质的本质要求,更是其服务目的的有力体现[3]。在大学图书馆治理中,引进读者参与管理、完善读者监督机制,强化读者监督意识和参政意识,是全面提升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整体形象的有效途径[4]。
(三)读者参与是大学图书馆治理的客观要求
实施治理模式是改善大学图书馆生存条件、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效能的有效途径[5]。良好的治理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和策略设计。读者参与能减少大学图书馆治理中制度设计和策略谋划的模糊性、功利性,使它们的制定更加科学、透明、规范[3]。
(四)读者参与大学图书馆治理是满足他们需求的必然选择
读者参与大学图书馆治理能够满足他们的多重需求。一是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掌握大学图书馆各类资源的组织利用等知识,提高他们利用馆藏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满足其知识获取和创造需求;二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奉献精神和参与理念,以及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等,从而满足他们提升求职竞争力和职业成功概率的需求;三是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大学图书馆治理体制与机制的认同感,减少他们与管理者(包括图书馆决策者和图书馆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缓解相互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图书馆,进而使大学图书馆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读者参与大学图书馆治理的可行性
(一)大学图书馆的决策者在制度设计中,有吸纳读者参与的内在动力
大学图书馆治理的本质是在图书馆决策者、图书馆员和读者等三元主体之间做出一种价值最优的制度组合。其中,决策者是推动大学图书馆共同治理的决定性因素。决策者通过增加治理成本投入,提高对“图书馆员”和“读者”积极参与共同治理行为的有效激励,强化对违背共同治理行为的制约和处罚力度,将有效提高“决策者”采取“有效治理”策略、“图书馆员”采取“服务自觉”策略和“读者”采取“参与”策略的概率[6]。进而凸显决策者的工作业绩,彰显其自身的价值。因此,大学图书馆的决策者有吸纳读者参与制度设计的内在动力。
(二)图书馆员支持读者参与大学图书馆治理
图书馆员支持读者参与大学图书馆治理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读者参与可以减轻他们的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自己“充电”,满足其自我发展的需求;二是读者参与大学图书馆治理需要图书馆员的指导和帮助,从中,图书馆员可以获得成就感;三是参与大学图书馆治理过程中,读者能换位思考,理解图书馆员工作的辛劳和不易,从而减少对图书馆员的抱怨,甚至投诉,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四是读者参与大学图书馆治理,有利于图书馆决策者设计对图书馆员更为有利的制度。
(三)读者有参与大学图书馆治理的意愿和能力
一方面,读者愿意參与大学图书馆治理,以获得表达自身诉求、维护自身权益、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大学图书馆的读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覆盖各个专业,接触教学与科研前沿,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学术经验,对专业资源的熟悉程度往往超过图书馆员;学生读者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熟悉网络、移动通讯等新兴事物,某些技能的水平不可小觑[7]。
三、读者参与大学图书馆治理的主要环节
(一)制度设计环节
如前所述,大学图书馆治理的关键是在制度设计环节就将读者需求融合到其中。作为主要用户,教师与学生对大学图书馆的图书与数据服务质量有着切身体验,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对于改进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促进大学图书馆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8]。读者最清楚自身的需求,而且知道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时,又具备这方面的意愿和能力。
(二)制度执行环节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其执行力。大学图书馆治理制度的执行过程,就是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过程。读者在制度执行过程的参与,能够极大地提升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综合效益。
1.参与读者需求调查与分析。大学图书馆治理制度的执行力,取决于其与读者需求的契合程度。一方面,读者们平时一起工作、学习、生活,他们更容易沟通,由他们了解其他读者的阅读兴趣、爱好和需要等更为方便,获得的信息更加全面、准备和可靠;另一方面,读者可以通过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查阅其他读者借阅图书的记录,分析馆藏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他们的需求。此外,读者通过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访问,得出读者的资源需求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从中提取出读者服务与资源建设的相关数据信息,分析读者的学科访问轨迹以及资源需求[9]。
2.参与图书荐购。让读者自己选书,既满足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又丰富了图书馆馆藏。一是实施“采购+读者”的选书制度。采购图书的内容价值由读者做出判断,使新购图书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关心利用图书馆 [10]。二是利用“互联网 + 图书馆”的新型工具平台。让读者能个性化、有针对性地在互联网“云馆藏”书库中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图书,让图书馆的“供”和读者的“需”真正地对接起来,从而达成“供需”平衡 [11]。
3.参与阅读推广。读者可以充当嵌入用户空间、融入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嵌入式馆员(embedded librarian)。一是通过读者将新增馆藏资源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加以推广;二是根据读者的需求,从学科建设角度有针对性地向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推送电子资源,提高读者对图书馆信息需求的满足率;三是创新推广方式,将阅读推广搬上网络、嵌入到拥有目标读者最多的博客、微博、论坛、社交网络中去,在每个读者聚集的地方播撒“读书的种子”[12];四是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个性服务、建立各种特色的交流群和讨论组,对自己喜爱的书籍与作者展开讨论、进行经验交流等功能。
4.参与电子资源开发。当前,如何利用技术为适应信息环境和满足用户的新需求而进行信息和知识组织方式、服务模式的改进成为大学图书馆面临的难题[13]。大学图书馆需要培养基本的网络信息读者,将其个人的信息需求作为一种内推力,激发其参与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热情,使其隐性知识显性化。馆员要利用自己的情报检索知识协同读者共同完成信息的知识提炼过程,从而帮助读者实现隐性知识的内化。这种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是网络环境下读者参与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读者是最好的信息生产者、发布者和传播者,也是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最终用户,高校读者更有着天然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优势[14]。
(三)参与制度执行的评价
读者是大学图书馆制度的直接感受者,他们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执行结果如何等均有切身的体会。因此,让读者参与制度执行的评价是大学图书馆治理的必然选择。一是制度执行过程评价。重点评价图书馆管理者、图书馆员,以及读者(包括自身和其他读者)在整个过程的表现;二是制度执行结果评价。重点评价制度执行产生的综合效益是否让读者满意,并依此就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合理化建议。
通过参与制度设计,使大学图书馆的治理制度更加“人性化”;通过参与制度执行,可以激活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存量,并优化其增量,实现大学图书馆资源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通过参与制度执行的评价,一方面,可以强化大学图书馆决策者和图书馆员积极吸纳、鼓励、支持读者参与治理;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学图书馆的治理制度更加完善。其中,参与制度设计是基础、前提,也是关键;参与制度执行是重点,也是难点;参与制度执行的评价是支撑点。
四、读者参与大学图书馆治理的保障机制
读者参与大学图书馆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学校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为保障读者参与大学图书馆治理的综合效能,需要大学相关部门的领导配合图书馆决策者,共同建立以下机制:
(一)动力机制
人们的任何行为都是按照“制度认知→形成心理契约→采取行动→行动结果评价”这样的路径循环演进的。因此,大学人事部门应对其图书馆管理者和馆员实施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相统一的管理方案,使图书馆管理者和馆员对其形成积极的心理契约,以强化其吸纳读者参与治理的动力。同样,对读者中的教师,应建立包括教学效果、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等在内的考核指标,并将其与教师的职称晋升、薪酬分配等结合起来,以调整其心理契约,进而强化他们参与大学图书馆治理的动力。对学生读者,高校学生处和教务处一方面应加强学风建设,另一方面应该在就业推荐、勤工俭学岗位分配、学分认定等工作中,将读者阅读书目、查阅文献的频次、数量等作为考核指标,对表现突出者予以特殊照顾,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读者的心理契约,进而增强他们参与图书馆治理的动力。
(二)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可以加深高校图书馆治理中三元主体的关联程度,进而推动大学图书馆治理制度的高效执行。一是保障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大学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拥有的信息质量,为实现信息共享提供充分的、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二是打破信息交流的壁垒。大学图书馆应该创新信息交流机制,重点搭建三元主体之间,尤其是下级与上級、学生与图书馆管理者和馆员之间顺畅交流的平台。三是增强三元主体之间的信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缺乏信任是影响人们信息共享的最重要的原因,人们之间一旦产生无条件的信任,则会自愿进行信息分享。四是引导三元主体共同创造信息。共同创造信息需要在某一时期或在某一领域中将三元主体聚合在一起,共同创造的信息可以使三元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更加紧密。
(三)知识宽松交流机制
建立知识宽松交流的机制和环境,有利于激发读者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欲望,开阔读者的视野,拓展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为读者提供举办学术沙龙、读书交流会等的场所,并积极举办各类学术交流和专题讲座,让国内外知名学者,校内优秀教师,乃至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多为读者做以治学、治研、创业等为主题的报告、讲座等。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协作创新中心和文化传承中心[15]。
(四)价值反映机制
一般来说,只有当实施某种行为的价值高于其成本时,人们才会实施该行为。因此,要促使人们采取某种行为,必须建立相应的价值反映机制。建立价值反映机制的前提是价值可以计量,或者可以被感知。当然,大学图书馆运行中给三元主体带来的价值难以直接计量,只能通过适当的方式,使他们感知其行为结果的价值。如前所述,对大学图书馆管理者,可以根据其完成工作目标的情况,在职务晋升、岗位轮换、薪酬分配等方面体现其行为价值;同样,对馆员,可以根据工作绩效,在职称晋升、薪酬分配、岗位重新分配等方面体现其行为价值;对读者中的教师,通过专设教学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使他们感知其行为价值;对学生读者,可以在学分认定、奖助学金评定等方面给予其优惠,使他们能感知其行为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动力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知识宽松交流机制→价值反映机制”这一循环过程的不断进行,可以保障读者参与大学图书馆治理的广度、深度和综合效能,进而更好地实现大学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赞.参与管理——高校图书馆读者应有的权利及其实现[J].图书馆建设,2006,(4):13-15.
[2] 吴漂生.浅论高校学生读者的权益与保护[J].宜春学院学报,2004,(3):115-117.
[3] 王同江.关于引进读者参与图书馆监督管理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1):68-70.
[4] 张晓桦.国内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研究进展述评[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1):43-49.
[5] 杜立云.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大学图书馆治理[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4):30-34.
[6] 王全红,常亮.大学图书馆共同治理中的多主体策略选择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6,(6):13-20.
[7] 艾春艳,游越,刘素清.读者参与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新模式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5):70-72.
[8] 杜立云.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大学图书馆治理[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4):30-34.
[9] 周欣,陸康.基于图书馆数字资源访问系统的读者行为数据挖掘研究[J].现代情报,2016,(1):51-56.
[10] 刘西义.“互联网 +”环境下读者参与选书模式微探——以长沙市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2016,(9):109-111.
[11] 邵敏,李欣.图书馆拓展服务探析与案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0.
[12] 陈鹂.图书馆阅读推广营销手段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1):109-112.
[13] 胡瑛,许军林.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理论与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5,(1):51-54.
[14] 郭燕萍.读者参与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基本构想[J].图书情报工作,2008,(Z1):167-169.
[15] 邵晶,李佳,南希.“大学图书馆发展趋势与服务创新论坛”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4):13-16.
[责任编辑 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