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蜂针治疗顽固性面瘫40例临床观察

2017-08-25金宇晏为玮岳梨华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8期

金宇++晏为玮++岳梨华

摘要:目的运用蜂针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并设立常规针刺组作为对照,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符合顽固性面瘫诊断标准的有效病例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用活蜂蛰刺所选穴位,蜂针疗法后服用蜂针减毒增效口服液,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针刺前及2个疗程后对患者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phy,ENoG)的潜伏期和波幅进行检测及统计对比,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侧面神经各分支潜伏期、波幅组内比较,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侧面神经各分支潜伏期、波幅组间比较,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525%。结论蜂针疗法配合蜂针减毒增效口服液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顽固性面瘫;蜂针;减毒增效剂;神经电图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獻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8-0070-04

面瘫为临床常见病,多由于一侧面神经周围性损害,引起患侧面肌瘫痪,西医学称之为面神经麻痹。本病如果治疗方法得当,多在2月内痊愈。若因误治、失治,发病2月后经治疗功能恢复不明显者即为顽固性面瘫[1]。顽固性面瘫的治疗比较困难,常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本院针灸科采用蜜蜂尾部的毒刺螫人体相关部位治疗顽固性面瘫,并设立常规针刺作为对照,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80例病例全部来源于昆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2015年4月—2016年4月就诊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18岁-67岁之间,平均年龄(4029±1120)岁;病程为2-3个月的11例,3-4个月的14例,4-5个月的7例,5-6个月的5例,6个月以上的3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在18岁-65岁之间,平均年龄(4183±1070)岁;病程为2-3个月的13例,3-4个月的12例,4-5个月的8例,5-6个月的5例,6个月以上的2例。2组患者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 病程在2个月以上,经中西医、针灸和其它疗法治疗无效者;② 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③ 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④ 面部被牵向健侧,面肌运动时,因健侧面肌的收缩牵引,使上述体征更为明显;⑤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改侧淌出。符合诊断标准中第1条和第2-4条中的1条者,即可列为观察对象。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仅用蜂针蛰刺穴位,蜜蜂采用家养中华工蜂。方法及步骤如下:选穴:以面部为主,头维、阳白、巨髎、地仓、颧髎、牵正、颊车。每次选取2~4个穴位,以患侧为主,所有穴位交替进行。在所选穴位处常规消毒,用游丝镊挟住活蜂腰部,直接用活蜂在穴位上蛰刺,留针10~20 min。局部出现红肿后取出蛰刺,患者反应轻重不一,但2~3 d即可消退。蜂针疗法后10 min及当日20∶00服用蜂针减毒增效口服液20~40 mL(院内制剂,专利号:2015101772916)。

22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选穴:阳白、巨髎、地仓、颧髎、下关、牵正、颊车、太阳、翳风、阳池、阳溪;配穴:随证加减。操作方法: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寸或15寸毫针针刺,针下得气后留针30 min。疗程:每周治疗2次,8次为1个疗程,第1疗程结束后,休息5~7 d后再行第2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价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phy,ENoG)采用本院电生理室的肌电图检测仪进行面神经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记录面神经健侧与患侧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M波的潜伏期及波幅,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检测1次,将所测定的结果用SPSS19进行统计比较。

32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周围性面瘫疗效标准判定。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口角对称,眼睑闭合良好,鼓腮、耸鼻、皱额等动作与健侧对称;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口角对称,眼睑闭合良好,鼓腮、耸鼻、皱额等动作与健侧略有不对称;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

32结果

321面神经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比较见表1~2。

322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4讨论[KG0.1mm。]

中医学认为,面瘫主要由于正气虚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经脉,气血闭阻,经脉失养,肌肉弛缓而发病。顽固性面瘫则为正气虚弱,邪气滞留,经脉失其温煦濡养,且久病必夹瘀。所以治疗顽固性面瘫当以扶正祛邪、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为治则。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麻痹的发病机制主要归纳以下五种学说:病毒感染学说,免疫学说,环境损害学说,血管内血液学说和类固醇激素学说。血管内血液学说中的微循环障碍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面神经在茎乳突孔内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周围神经麻痹。一部分病人因局部受风吹或着凉而起病,故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随着时间的延长,缺血和水肿程度加重,面神经出现髓鞘及轴突变性,导致难以恢复[2]。免疫学说认为造成水肿和神经局部缺血是由于血管及神经周围的肥大细胞消失。面瘫患者体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较正常值高[3],不同的免疫球蛋白进入神经元轴突的几率也各有不同,而“特异性的IgG”将被优先摄入,与相应的神经元细胞成分结合,进而阻碍神经元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面瘫的发生。类固醇激素学说认为孕妇面神经炎的发病率约等于同龄男性的2-4倍,是同龄非妊娠妇女的33倍[4]。顽固性面瘫在临床治疗中常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而将蜂针疗法运用于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中,患者的症状及神经电图检查结果都得到了改善。

蜂毒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多肽类、酶类及非肽类。多肽类物质主要有蜂毒肽、蜂毒明肽、肥大细胞脱粒肽等。多肽类物质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白细胞移行和前列腺素E2的合成,从而抑制局部炎症反应;其次,多肽类物质可通过刺激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使血液循环中的皮质醇激素含量明显而持久地增加,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激活机体的免疫控制系统[5];除了对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调节,还有对免疫器官的调节,脾脏、胸腺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蜂毒能使这些免疫器官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多肽类物质还是抗细菌、抗辐射、止痛作用的有效成分,能够刺激末梢神经,调整自主神经,改善血液微循环,促进病变组织的愈合。生物胺类主要包括组织胺、儿茶酚胺类(如多巴胺、5-羟基色胺)、腐胺、精胺等,有些胺类是蜂针蛰刺后引起疼痛的物质。酶类物质包括磷酸脂酶A、酸性磷酸脂酶、碱性磷酸脂酶等。其中磷脂酶A能够引起组织胺的释放,以降低外周阻力,从而达到降压的作用;透明质酸酶是最主要酶之一,具有极强的生物活性。酸类物质:蜂毒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如甘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和脯氨酸。蜂毒中尚有糖类,如葡萄糖、果糖等;脂类,如卵碟脂、甘油;矿物质如磷、硫、镁、钾等元素,还有胆碱、甘油、激素等物质。美国贝兰蒂博士认为[6]:①一定剂量的蜂毒,能够停止神经纤维脱髓鞘的进程,还可部分恢复脱髓銷;②蜂毒中含有与神经生长因子类似的物质,可以改进神经纤维内的冲动传导,从而修复损伤神经的传导功能;③蜂毒可以调节血液凝固,以及除去血管内皮、髓鞘等的损伤。

蜂毒作为一种异体蛋白,机体受此种异体蛋白抗原的刺激,会出现致敏状态,抗原和体内抗体相结合,触发细胞内贮藏的生物活性物质释放,出现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这种全身或局部的反应属特异性过敏反应(又称超敏反应)。蜂针的过敏反应主要是I型、Ⅲ型变态反应[7]。I型变态反应(速发反应类型):I型超级过敏反应是抗原和肥大细胞上的抗体-免疫球蛋白E(IgE)之间发生反应后释放出组胺、肝素、激酶、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物质的结果。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使局部出现红肿痛痒,严重的会出现泛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皮肤症状,流涕、哮喘、胸闷等呼吸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头晕、头痛、心悸、肢麻、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昏迷、大小便失禁乃至心脏停搏等。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Ⅲ型超级过敏反应是抗原和血液中的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相结合后,形成沉淀素,在血液和组织液中,这些抗原和抗体的凝聚体会激活组织内的有关系统,促使其分泌对组织有害的前列腺素等酶类及引发炎症的介质,使局部出现疼痛,皮下出血、硬结。[JP]

蜂针疗法是一种简便、绿色的治疗方法,并对顽固性面瘫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患者在治疗中易出现过敏反应,成为坚持治疗及蜂针疗法临床推广的限制因素。针对蜂毒产生的一系列超敏反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长期的临床经验,发现桑白皮、威灵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用水煎提后加入一定比例的蜂蜜能有效减轻患者蜂疗后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增强蜂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蜂针的副作用是疼痛红肿、过敏性休克,多在蜂针疗法后20 min内出现,也就是即时效应,而积累效应,如发热、瘙痒等,则多在当天晚上出现,所以服用时间选择在治疗后10 min及当日20:00。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目前对面神经麻痹诊断最可靠的指标,它通过刺激记录肌肉复合电位(CAP),判断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及范围,并能指导治疗、评估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8]。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phy,ENoG)检查又称诱发肌电图(EEMG),是对出自茎乳孔的面神经干施以电刺激,从其各周围支支配的表情肌记录整块肌肉的复合动作电位(CMAP)来判断周围性面神经损伤程度的电生理学检查方法。目前,在测定结果中,较为认可的指标包括CMAP和神经传导潜伏期。测定兴奋潜伏期以判断神经传导功能,检测肌肉收缩复合动作电位(MUP)波幅可反映可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ENoG较神经兴奋性测定(NET)对面神经损伤程度的判定及预后估计更准确,在面神经功能电测试中最受青睐,是一种客观可靠、可重复并能迅速测定面神经功能的方法[9]。

本次观察中治疗组采用活蜂蛰刺经穴后服用院内制剂蜂针减毒增效口服液,通过记录患者健侧和患侧的神经电图与普通针刺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神经电图的改善及疗效方面均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蜂针兼具针、药、灸等三种功效。针即蜜蜂的蜂刺,可以起到刺激患者经络的作用,用以疏通经络,调气和血;药即蜂针将蜂毒注入机体内后,通过人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起到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和抗炎、止痛、抗风湿等作用。灸,即指蜂针刺入机体后,可以使局部充血红肿、皮温升高,起到类似温灸的效应。但蜂针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过敏反应,蜂针减毒增效口服液能有效减轻患者蜂疗后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增强蜂针疗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此种方法在治疗顽固性面瘫中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还有效的降低了蜂毒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促进了蜂针疗法在临床治疗中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戴莉莉,李野,白茹,等浅谈刺灸结合辨证治疗顽固性面瘫[J].中医临床研究,2012,4(4):92-93[KG0]

[FL)][HJ2.3mm][SD1,1][FQ(9*2。175mm,X,DY-W][SQ+1mm][CD=175mm]

[2]王丽莉,宣丽华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时机及方法的选择[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3):146

[3]饶晓丹,成靓,罗苑媚,等采用F波检测头针配合面肌训练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26-27

[4]郭国际实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2006:300-302

[5]王秋波,鲁迎年,臧云娟,等蜂毒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10):202

[6]丁志贤蜂毒疗法在多发性硬化中应用发展[J].首届全国中医蜂疗临床技术推广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21

[7]李万瑶蜂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8-90

[8]樊忠,樊兆民外傷性面瘫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9,34(1):52-54

[9]周思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中的临床意义[D].辽宁: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