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三学生作文素材搜集的现状及其对策

2017-08-25汪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寓言整理高三

汪源

高三学生在写作上的投入都很大,比如购买各种作文辅导材料,背诵优秀作文片段,经常进行作文训练等。但不少学生依然觉得写作水平的提升不明显,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材料可用,无思想可表达。这时,教师会提醒学生要从基础工作做起,多读书,多整理素材,学会使用素材。学生通常很委屈,觉得自己平常也做了不少素材的搜集整理工作,但就是不会用,即使用了也没有为文章增色。那么搜集素材这项工作,是否真的有用呢?

搜集作文素材是写作的基础阶段,作家没有素材是不可能完成一部成功的作品的。果戈里为写《死魂灵》,深入俄国农村两年,观察农奴生活苦难,发掘俄国现实问题;雨果为写《巴黎圣母院》在街头搜集里巷传闻,三年以后才动笔创作。可见搜集素材是作品内涵丰富、主题深刻动人的前提。当然,学生认为搜集素材意义不大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学生搜集素材的来源狭窄。高三以前没有阅读有思维深度和生活广度的作品,底蕴积累不足,临时搜集的素材更多来源于报纸、杂志、网络心灵鸡汤等,这些素材与经典作品相比,显得流行有余,内蕴不足。

其次是学生喜欢把小故事、小寓言、时政要闻作为素材。故事当然有其生动性,但作为素材被运用到作文中时,因表述方式的改变,必然会丧失其生动性,失去了血肉,空留下故事也就乏善可陈了;寓言当然有其思想性,但是如果仅仅是借用了寓言,没有准确而深刻的文字去阐释寓言的道理,那么寓言也只是一个故事,丧失了其丰富内涵。

再次,学生在搜集素材后不能分类整理,所有的素材都是零碎的片段,而不是系统的体系。不成系统,没有时间、年代、中外的梳理,没有深浅、虚实、难易的变化,一个个素材就是一根根孤立的木材,临到用时再去储备库翻找,就很难发现合手的,这样拼凑出的房子也不会是美观结实的好房子。

最后,大部分学生每次搜集完素材就觉得完成了任务,很难做到经常翻阅素材本,对素材陌生自然做不到熟练使用了。

针对学生在素材搜集和使用上的这几个问题,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图书

高三学生的阅读时间不足是现实问题,我们一味抱怨学生不读书也无济于事,毕竟学生的精力有限,阅读只能是高三紧张生活的知识补充,不可能占据整块的学习时间。同时让学生在书海中漫无边际地去遨游,而不给予一定的指导也是不明智的,读书当然是一件愉快的事,但那是指无负担的阅读。高三的阅读则是有负担的阅读,有明确目标的阅读,在这样的前提下,让学生去海里游泳而不给予指导,只能使他们被水呛着,却不会有任何收获。在时间紧张、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教师给学生在阅读范围上一些指导是必要的。可以采取每周向学生提供文选资料的方式。

当然对有阅读积累的学生,教师提供的文选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时指导要更加明确。写文化散文比较薄弱的学生,要注意搜集文化类素材,写时事散文比较薄弱的学生,重点可以放在时事点评、热点观察之类的素材上。《最小说》《恐怖故事》之类的杂志,在高三阶段可以暂时放一放,读一读《论语》《离骚》《史记》,背一背《庄子》《诗经》《唐诗三百首》,看一看鲁迅、林语堂、周作人、梁实秋、余秋雨、余杰、柴静。不论是针对全体学生还是个别学生,教师都要提供一定的素材搜集指导,方便学生从素材的海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精华。

二、搜集素材由故事类向说理类过渡

一说到搜集素材,学生第一考虑的是搜集名人小故事或者名人名言,但这些素材有多少真正有用?当前学生最大的问题不是不会讲故事,而是不会说理,事例很多,道理很少。

曾经有学生写《静水流深》这篇文章时,从头到尾堆砌事例,摆上居里夫人、史铁生、鲁迅等人的故事,几段事例后一段总结:“总之,这些优秀人物就如同平静的大河,看似宁静的水面下潜藏着深涌的流水。”文章就这样完成了,毫无理性思考。搜集名言亦是如此,不會运用就成了垒砖头,总是鲁迅说,汪曾祺说,史铁生说,叔本华说,博尔赫斯说,整篇文章都是别人在说,哪里还有自己的话呢?

当然不是学生不想搜集说理性素材,而是他们不知道哪些是说理类素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第一,学生在素材搜集上的指导一直以来都是以搜集叙述类为主,所以他们形成了习惯,摘抄文章时首先看文章中有无新鲜的、有趣的、有道理的故事,整理本上大多是“读者体”的文字摘录,几个故事或者几段叙述性文字说明一个道理。第二,课外不少参考资料就是分故事类和名言类进行分类整理的,学生无形中受这种分类方式的影响。第三,学生平常接触到的资料大多是叙述类的,较少接触说理类文字。从学生日常的阅读习惯、生活习惯来看,日常生活中能接触的说理类文章不多。即使接触到也只是听到,而较少直接阅读文字,这就使学生在书面语表达时没有说理的意识。以上这些原因使学生搜集素材时会自然忽略说理性材料。

说理类素材其实就是说明想法,说清道理,说透问题的文字,这样的文字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电视新闻、时事热点分析、报刊评论、微信微博热点讨论等都是。教师需要做的是了解这些材料的存在,选择部分热点问题,结合考试要求形成文字,提供给学生进行整理。学生只有经常阅读说理议论性素材,才能形成说理的习惯,通过模仿,最终学会用自己的笔写心里的话。

三、进行适时整理和针对性训练

素材的整理看似简单,就是按照古今中外、深浅难易的不同排序就好,但这种整理方式效率不高,即使在本子上整理得整齐漂亮,在脑海中也没有印象,不会运用。所以在学生做好素材的搜集工作后,教师可以将整理素材和日常训练结合在一起,一个素材整理运用的片段练习,或者一个素材的整合活动,都可以起到熟悉、使用、整合素材的效果。比如有学生搜集了南京的地方特色、巷名来源、名人故事等资料,但这些资料却从来没有使用过,有次随笔练习《向后看、向前看》,我提醒她能否用上这些素材,她以“一座城,一个生命,既要回顾历史,又要远望未来”为核心立意,串起了之前整理的资料,文章非常有特色。

活学还需活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写作时,不能一味强调方法,方法是死的,能力要在实践中产生,所以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多用,这样才能发挥搜集整理素材的效能。通过平常的写作训练,让学生有意识地把搜集到的素材统一在几个立意下,形成横向轴,再按年代、人物、中外归类,形成纵向轴,最后打通材料之间的隔膜,融会贯通,统一在自己的思想下,形成知识网络。

素材的积累、整理、初步运用,只是写作的第一步。这一步耗时费力,很多高三学生怕投入,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放弃了。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和检查,另一方面也要想办法让学生觉得有所收获,这样才能为之后的写作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210008)

猜你喜欢

寓言整理高三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高三·共鸣篇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我把高三写成诗
寓言的马甲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