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族学和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新思路与新任务
2017-08-25高成海
高成海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也是我国应对和解决复杂国际事务的有效方式。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国际影响力,造福沿线各地区、各国家的人民和民族,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建设应该抓住机遇把学科建设好,把学术研究做好。
关键词:一带一路;学科建设;学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6-0160-03
我国人类学民族学源于欧洲,20世纪初被引进到中国。中国乡土社会、边疆民族、边疆政治、民族识别、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社会形态都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范围之内。经过多年的本土化发展,我国人类学、民族学不单单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的实践性科学。但是人类学、民族学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等原因,常常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学科定位不明确、学科规范不统一、本土化水平低等。所以,针对“一带一路”战略赋予的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学术使命,我们不仅要优化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建设,更要通过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带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和发挥其在国家精细化治理中的作用。
一、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的新思路
(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加强学科定位
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起步晚,所以一直受到西方思潮的掣肘,很难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人类学、民族学道路。虽然,人类学、民族学学界对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展开过多次讨论,但时至今日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归属依然存在分歧。为此,我们不要过多在乎外界眼光,人类学、民族学本身在学术研究领域就有重叠,或者说相互之间互为所长。我们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在借鉴西方各学派理论的同时,融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同时,我们要坚持让别人去说吧。一方面域外学者能够从不同视角对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予以审视和批评。另一方面通过其他专家的建议我们能够不断充实和饱满我们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建设,促进本土化的同时实现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国际化。
(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促进学科责任
“一带一路”的发展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地位更加突出。为此,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建设应该更加注重责任意识。广西民族大学徐杰舜教授强调过:“一带一路”不是一个民族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有关世界、有关人类的大问题。”所以,在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建设中要坚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围绕国家发展规划,制定出所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尤其在研究室、研究中心的构建和完善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科研成果的奖励机制方面,研究人员梯队的建设等方面制定出政策,保证制度的长久性。同时要继承先辈们的对待学术的责任精神和优良学风,加强复合型的学术人才的培养,同时为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提供良好的分享和协作平台。
(三)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形成学科对比
“一带一路”战略影响全球战略发展。我国人类学、民族学要站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肩膀上,走向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的舞台。我们要明白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的道理,需要形成多维的比较研究体系。以往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我们主要依据西方的概念体系和理论脉络,运用西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今后我国的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建设应在深刻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从自身发展所生成的经验认知和理论观念,形成具有本土化的研究议题和学理框架。进而从多角度与国际上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进行对比,取之所长,弥己之短。
(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拓宽学科视野
我国的人类学、民族学套用西方模式,注重社会结构、民族风俗、文化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更多的国家群体在政治、经济、社会层面与我们国家形成联系。为此,现有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视野已经不能满足国际发展的需求,更多的人类学、民族学学者应该着手世界人类和民族的研究。一方面通过更宽广的视野可以认识自身学科发展的不足,同时结合国际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加强“一带一路”的战略纵深。另一方面通过拓宽研究视野,加强国际的交流合作,促进世界文化的协调发展。
(五)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促進学科交流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告诉我们通过文学的经常性交流,时间久了他人在你的文学中看到你的优良品行,自然而然就成了好朋友。我国的人类学、民族学要想实现自己的学术使命,真正在“一带一路”中有所为,也要加强学科交流。首先要实现学术讨论机制,重点是基层学者的交流,很多基层学者,尤其是大学研究生从事人类学、民族学都是半路出家,学科功底不扎实、学科认识不深,而且基本没有机会参加学术交流和讨论,为此我们要开创机制,促进基层认识的同时扩大基层的学术交流。很多人类学、民族学大家也是不同的专业领域发展而来,相信只有百家争鸣,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飞跃。再次,要寻求多学科合作的机制。人类学、民族学本身就是派生型学科,应该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借鉴其他学科的长处,用于自身的发展研究,也只有集各家所长,我国的人类学、民族学才能真正展现中国特色。
二、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的新任务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建设不仅要实现学术上的成果,更要结合“一带一路”中的战略构想与愿景,充分发挥人类学民族学在国家建设和社治理中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在新的战略背景下,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的新任务:
(一)扩大人类学、民族学的教学试点
当前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教学试点高校屈指可数,而且呈现边缘化的窘境。其试点范围的扩展,一方面受到人类学、民族学自身发展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受到人们意识认同的制约。因此,我们要加强人类学、民族学概念的普及,促进大家对人类学、民族学的认识。同时,在全国高校进行扩大教育,从高学历进行普及,促进大家对人类学、民族学的了解。为了加强人类学、民族学的认同,还可以在高校举行相关讲座或活动进行推广,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形成大家自身对人类学、民族学的认知。只有扩大了人类学、民族学的教学试点才能更广范围、更深层度发觉人类学、民族的人才,才能真正发挥人类学、民族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二)健全人类学、民族学的师资水平
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起步晚,直到19世纪中期才渐渐从西方引入,所以师资水平相对比较薄弱。为此,我们要加大人类学、民族学专业的人才引进,促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研究化。同时,在健全人类学、民族学师资发展过程中加强学风建设。学界浮躁风气是当前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人类学、民族学注重田野调查,所以要杜绝借调查之名,行不正之风,促进人类学、民族学的学者真正走进田野,走入群众中。因此,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防止学术腐败,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人类学、民族学国际话语权
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仍十分薄弱,能在世界上产生影响的学术成果屈指可数,对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不够深入,容易导致学术上的闭门造车。“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要求我们加强国际认识和国际合作。因此,我国的人类学、民族学要打破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国际学术话语的不平衡状态,增进国际学界和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理念和政策主张的了解。将有助于借鉴国外究的有益成果,推动我国的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发展和创新。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国内人类学、民族学学界的力量的整合,促进研究水平提升,形成有创建的学术成果,从而为国际学界交流提供资本。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对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以拓宽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领域和深度。只有加强了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国际话语权,才能展现自身理论优势和特色,才能在世界舞台上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交流。
(四)促进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应用
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社会现象、风俗习惯等作为自身的研究对象,这些研究对象都来自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一带一路”战略要求人类学、民族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研究学科,更要通过研究加强实际的应用,促进人民认识的进步、促进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促进国际事务的完善等等。因此,我们要立足于“一带一路”的现实目标,关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注地区事件的内在原因、关注国家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等社会现象和问题。从而,制定相关发展战略计划和目标。以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目标、实现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应用型发展。
(五)协调人类学、民族学的就业匹配
我国的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要以促进就业为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不能促进研究者的工作就业,那么人类学、民族学也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丢失自身意义和价值。尤其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下,更要实现人类学、民族学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寻求相关部门的专业建设扶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公众对于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认可度,通过协助解决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的就业去向,为致力于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学者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只有实现人类学、民族学的就业匹配,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人类学、民族学在我国的发展。
三、总结
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和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相比,我们的路还有很长。我国作为当代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重要摇篮,势必在未来人类学、民族学发展中,肩负重要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因此,做好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建设,不仅是促进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和人才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发展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所以,在“一带一路”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从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出发,一方面深刻认识当前发展的掣肘和困境,以中国特色为基点,吸收西方学界的研究方法和阶段成果,培养适合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能够将我国人类学、民族学推向新地标的时代人才;另一方面要警示西方思潮的侵袭,不仅从学术上防止照搬硬套,更要防止西方世界借助学科发展、学术交流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的人类学、民族学不仅是学术上的要求,更是政治上的目标。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发展,更是突破。代表我国在世界发展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一个学步者成为一个领路人。我们将收获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将为我们走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指导,为此,做好人类学、民族学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至关重要,不仅决定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序进行,也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关键点。所以,我国的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有宽阔的视野,从基础的学术设施和师资出发,兼顾“走出去”和“引进来”,做具有中国特色又能引领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并以此为使命和决心,不畏艰难的做下去,为我国的人类学、民族学学者打开更多的大门,也为“一带一路”战略打下更坚实有力的强心剂。
参考文献:
〔1〕陈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J].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2000年中期会议论文集,2000,(5).
〔2〕王思亓,王航.“一带一路”中的学术担当与学科发展——第六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负责人联席会议综述[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15,(04).
〔3〕树立责任意识加强学科建设[EB/OL].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平台. http://govinfo.nlc.gov.cn/gtfz/xxgk/gwyzssydw/shkxy/201111/t20111124_ 1133423.html,2011.
〔4〕“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机遇与挑战[N].经济日报,2015,(04).
〔5〕苏敏.香港人類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J].西北民族研究,2012,(03).
〔6〕杨圣敏,良警宇.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百年文选[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7〕白芸,梅雪松.“互联网+”时代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转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04).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trategy is a key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deal with complex international affairs . In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Central Committee stressed to promote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expand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for the benefit of all regions and all along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In this situation,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build the subject do academic research well.
Keyword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cademic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