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青少年孝文化的研究
2017-08-25何文倩
何文倩
摘 要:本文运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从多个层次分析了当前影响青少年孝文化的因素。指出青少年孝文化不仅受家庭、同伴群体等微系统以及中介系统的直接影响,而且受到经济基础、家庭模式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教育体制、文化氛围及社会风气等宏系统的间接影响,进而从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及政策等5个方面提出重建孝文化生态圈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孝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6-0084-03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近年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及西方价值观的影响,青少年的孝文化意识逐步淡漠甚至发展到负面泛化的境地。究其原因,主要缘于孝文化缺少发展的系统空间。1979年布朗芬布伦纳首次在其发表的《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并在其后的研究中逐步充实其内容,完善这一理论体系。他将生态系统分为4个层次,由里到外分别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微系统是指个体直接接触的系统,如: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中系统则是指各微系统间的互动与联系,如家庭和学校间的互动;外系统是指个体不直接参与但会对微系统产生一定作用的外围系统,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宏系统则是指处于以上3个系统中的社会环境,如法规政策、文化模式等。布朗芬布伦纳根据系统对人的影响程度和方式的差异,将系统结构化、具体化,并建立不同系统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對问题的分析,改进了一般系统理论中过于抽象的系统观[1]。尽管布朗芬布伦纳并没有给出如何利用生态系统理论去解决个人问题的具体方案,但该生态系统理论却被广泛认为是关于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最深入的分析框架之一,成为分析和解决多种社会实践问题的指导思想。本文将借助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影响青少年孝文化的因素,并提出重建有效的孝文化生态圈的思考,以为加强青少年孝文化提供借鉴和启发。
一、构建孝文化的生态系统
在市场经济及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下,一些人的孝道意识逐渐淡漠,尤其青少年的孝文化教育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现象已引起国家和社会广泛的关注,并采取了多种措施试图化解这一问题,但遗憾的是这些举措往往单一推进,局部解决,效果不佳。从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去看青少年的孝文化教育问题,应当明确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或者某个单方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多系统、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因此,本研究借助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初步建构了孝文化生态系统理论模型。(见图1)
(一)直接作用的微系统
微系统中的家庭、学校、同伴及网络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和机构,对青少年的孝文化起到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因此,研究微系统对青少年孝文化的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家庭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的认知、情感、态度产生着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孝文化。同时父母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的孝道教育,所给予的语言、情感及行动支持是对青少年孝行为的认同,而这种支持对青少年坚定自己的孝道态度和行为具有强有力的作用。其次,孝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直接对青少年孝文化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最后,传统社会化权威在不断减弱的同时,同伴群体及大众网络在不断开放的环境中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着越发重要的影响。此外,同伴群体自身还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及强大的凝聚力等特征,在青少年的社会化中发挥着强有力的积极作用,以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交能力和生活技能等。
(二)良性互动的中系统
微系统中的各因素都在青少年的社会化和成长过程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其中完成着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职能。如若促成微系统中各因素间的互动,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强家校间的互动。如:家长会、家校通平台等,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聘请专家学者进校讲授关于从生活中如何有意识培养青少年孝道意识的内容,同时可组织以“孝道”为主题的德育活动,参与其中的一些家长的孝道意识会得到很好的强化。其次,加强学校与社区间的互动。社区在孝文化教育中的功能不容忽视。可组织评比最“优秀”的家庭、德育知识竞赛等活动,提供看望孤寡老人、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机会,青少年产生了对孝文化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最后,学校与大众媒介的互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大众媒介给学生的思想带来猛烈冲击,更是会影响学生从事孝文化活动的倾向。因此,学校应重视大众媒介对学生孝文化的影响力,将大众媒介作为辅助学校进行孝文化的有力工具。同时,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大众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引导青少年创造性地、建设性地利用大众媒介促进自身发展,通过各种媒介学习、强化青少年孝文化。
(三)间接作用的外系统
微系统与中系统对青少年的孝文化都是直接产生作用的,但是外系统和宏系统都是间接作用于青少年的孝文化。父母的工作环境和邻里社区关系是对青少年孝文化产生影响的两个重要方面,如: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养老机构工作势必会使得父母对“赡养老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或者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将会直接影响父母在家庭中的行为及对孩子的教养方式,间接影响到对青少年的孝文化。社区内的社区风气、社区环境和各种宣传工具都是影响青少年孝文化的重要因素。社区不仅可提供学校之外的教育机会,同时也可着眼于家庭的再教育工作方面。青少年长期生活在一个友好的睦邻关系中,一些在孝文化教育方面有所缺失的青少年也可再次得到熏陶、启发,从而很好地去学习孝文化。父母的工作环境及邻里社区关系等都属于青少年孝文化的外系统,这些因素影响了家庭、社区对青少年孝文化教育提供的教育环境,进而影响到了良好环境氛围的形成及家长与教师间的交往、联系,并影响了青少年的孝文化。
(四)外围影响的宏系统
宏系统对青少年的孝文化影响主要通过经济基础、家庭模式与生活方式及社会风气等宏观因素间接地、隐性地对青少年的孝文化产生着影响。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领土“大有作为”时,人们将目光转移到经济利益本身,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也使得当代孝道受到较大冲击。其次,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大家庭模式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模式替代,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是靠亲情力量来维系,现行提倡的“个人独立人格”使得个人本位思想逐步取代家庭本位思想。再次,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教师及家长对应试之外的教育内容产生了轻视的态度,以至于孝文化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认同度很较低,甚至处于“一文不值”的境地。除此之外,现行的升学制度使得家长无暇顾及除文化课之外的教育内容,课余时间被各种补习课占满,对青少年进行孝文化的时间所剩无几。最后,文化氛围、社会风气及城乡二元结构等都是影响青少年孝文化的重要因素。
二、重建有效的孝文化生態圈的思考
整体把握,中国的孝文化面临濒危的境地,从而使得孝文化建设的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对孝文化的研究要充分挖掘其内涵,积极为现代道德建设服务,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2]。
(一)构建顶层设计——形成多圈联动的机制
从以上分析结果中,我们判断出构建孝文化的多圈联动机制应是以学校为主载体,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的机制。首先,构建学校主导的孝文化教育联动机制。具体包括:学校要从教学内容及形式上突破,增加孝文化教育课程的趣味性;加强学校孝文化的个性化建设,增强教育优势,并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孝文化氛围;发挥学校沟通桥梁作用,建立教师与家长、社会工作者常态化的联络机制。其次,构建家庭支持的孝文化联动机制。具体包括:举办家长学校,通过召开座谈会及热线等形式,向家长讲授理论知识并了解家庭的动态;密切家校合作,形成以家庭、学校互参互管的双向沟通模式,使家庭与学校孝文化目标一致、功能互补,增强其实效性;家庭与社会相互衔接,由社会德育工作者指导家庭孝文化,家长鼓励子女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大环境为青少年提供孝文化的实践基地和活动平台。最后,构建社会参与的孝文化联动机制。具体包括:优化学校周边环境。学校要与公安机关密切联系,学校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公安整顿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共同为学生创设安全、和谐的孝文化环境;建立社会孝文化网络,学校与社会充分合作,资源共享,实现学校、社会目标总体一致的社会化德育网络。
(二)各有侧重——抓住每圈的核心问题
在重建的孝文化生态圈中,不仅要形成多圈联动的机制,同时要抓住每圈的核心问题,应有重点突出。首先,发挥家庭在青少年孝文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家庭是微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系统,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思想养成的第一场所和重要环境,因此,父母在对子女良好家庭环境营造和思想教育养成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3]。其次,加强学校教育与青少年同伴群体的互动。同伴群体是“由年龄、性别、兴趣爱好、职业、社会身份、价值观等方面接近的个体所组成的联系密切的一种非正式群体”[4]。对青少年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巨大的影响。再次,重视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青少年虽不直接参与此环境,但社会保障环境通过微、中观系统对青少年的孝文化养成产生影响。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法律不健全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利益受损最多的是年长者。最后,构建“义利兼重”的文化意识形态系统。目前,中国社会有两种错误的文化意识形态系统对,其中一种错误的文化意识形态系统的影响面较大,它只强调经济利益,而放弃道德之“义”。在青少年的周围具体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唯我独尊,甚至出现“虐老”现象[5]。因此,构建正确义利观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系统已成为当下我国青少年孝文化的必要途径。
三、融入生活,重在实践——探寻孝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的核心是人与其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强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将孝文化融入生活是孝文化的有效路径,是最终的归属。微系统中对青少年孝文化教育直接产生影响的家庭、学校、同伴及网络要素,都要加强对青少年孝文化的指导和实践。孝文化是要落到实处去积极践行的一门“学问”,而非面上泛泛而谈的东西。台湾的忠信学校为学生提供了群育班、尊师日、孝亲日等形势与途径去感受、践行孝文化,学校始终坚信:只有在良好品德的基础上,智育才能得到最佳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学校有义务更有责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德育课上的情景模拟、组织学生去孝道基地参观并身临其境地感受孝文化,又或者是班级定期举办以“孝道”为主题的班会,营造爱老氛围等。在家庭中,父辈更是要将口上的孝顺转化为行动,切实去实践以为下一代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青少年在日常的点点滴滴当中去感受孝文化的魅力所在,使之从外在言语内化到行为当中。所以,关于青少年的孝文化生活化的基本理念是引导青少年关注社会生活。让青少年融入家庭、融入社区,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孝文化知识和思想。孝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及时行孝,共创美好、和谐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卓彩琴.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脉络及展望[J].江海学刊,2013,(3).
〔2〕余玉花,张秀红.论孝文化的现代价值[J].伦理学研究,2007,(2).
〔3〕樊建红.对党校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班主任工作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2):15.
〔4〕董明发.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提升策略探析[J].行政与法,2011:81.
〔5〕王立刚.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农村孝道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2010,(2).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of Bronfenbrenner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was applied to analyse the factors of teenagers filial piety from several aspects and point out that the filial piety culture is not only influenced by the family, peer groups and other micro systems, as well as the direct impact of the intermediary system, and it is influenced by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the family mode and the life style,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the social atmosphere and so on. and from the aspects of family, school, society, network and polic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suggestions to rebuild the ecosystem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Keywords: Society Ecosystem Theory; Filial Piety Cultural;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