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新型智库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机制
2017-08-24刘西忠
刘西忠
智库建设,人才为本。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智库专家队伍,是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新型智库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队伍作为智库建设重点,实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高端人才培养规划,加强智库专家职业精神建设,深化智库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政策,探索有利于智库人才发挥作用的分配方式和薪酬制度。
构建与新型智库发展形势和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导向机制。一是拓展智库专家的知识视野,培养复合型的智库专家。由于决策条件日益复杂,智库人才应当是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优势,以便能够在日益复杂的形势下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二是拓展智库专家的社会视野,丰富其行政阅历和实践经验,熟悉政府运作的特点和流程,熟悉决策条件和决策环境,能够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增强决策咨询建议的针对性、有效性。三是拓展智库专家的宏观和全球视野,培养一批能够通晓古今、学贯中西,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能够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具有中国气派的智库专家。四是培育智库专家职业精神。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作为遴选智库人才的第一标准,引导其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自觉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恪守学术道德规范,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构建与新型智库发展形势和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集聚机制。智库研究的问题导向和实践指向,决定了智库机构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促进智库人才来源和构成的多元化。一是集聚理论和专业人才。智库是思想库,应该能够出思想、出理论,需要集聚能够站在时代和发展前列的引领型人才。加大应用类研究性人才的培养力度,探索设立智库学,开设智库专业和公共政策咨询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培养一批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政策分析师、政策评估师、政策设计师。二是集聚实际工作部门的实战人才。智库是智囊团,具有实践导向,能够熟悉政策运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需要集聚能够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的实战型人才。特别是对于大多数智库来说,更应强调战略和实战导向,智库人才必须熟悉基层政府运作,没有经过社会历练和政府部门工作经历,从家门到校门到智库门的专家人才,难以适应现代智库发展的需要。三是集聚经营和管理人才。从现代智库发展的角度看,智库不但需要一流的研究人才,还需要一流的经营和管理人才,能够争取资金、申请项目、推广成果、管理团队,向作为主要客户的政府部门、媒体和社会公众推销自己的思想产品。
构建与新型智库发展形势和要求相适应的人才使用机制。智库以生产思想和智力产品为主,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更好地发挥智库人才的作用。一是智库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具有智库功能的单位,如国家行政学院、党校、高校,包括社科院系统,要处理好智库业务与其他业务之间的关系,智库人才与社科研究人才的关系,高端智库建设要相对独立,必要时进行剥离,组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专业机构,培养一批职业的智库专家,建设更加专业专注的智库。二是名家引领与团队作戰的关系。一流的智库团队,必须有一流的专家作为引领,培养具有标志性、显示度的人物作为智库发展的灵魂。但智库的发展又不是单靠一两个知名专家拍拍脑袋就可以,需要有能够对问题进行论证甚至模型分析、沙盘推演的复合型的专家团队作为战略操盘手。三是做强核心与做大外围的关系。智库要培养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家和核心团队,同时,又能够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把相关领域的一流专家队伍整合起来,形成小核心、大外围,构建富有弹性柔性的人才使用机制。
构建与新型智库发展形势和要求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根据人才的优势和特点,界定相对明晰的智库发展边界和智库研究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一是完善评价体系。深化智库人才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等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推动社科研究方式方法的重要创新和根本变革,确立与新型智库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研究范式,完善以品德、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尊重知识产权,鼓励思想和理论原创,探索有利于智库人才发挥作用的多种分配方式,建立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薪酬制度。三是纳入人才发展总体规划。党委政府开展的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项目,要及时把智库类人才纳入其中,适当时候设立专门的类别、界别或荣誉,加大激励力度,提高所占比例,形成智库人才发展的良性机制。
构建与新型智库发展形势和要求相适应的人才流动机制。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是智库人才的主要来源。一是引导社科人才在智库机构与基础研究机构之间合理有序流动。通过社科研究机构与智库机构之间的人才流动,促进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融合,拉长智库发展的产业链条,强化社科内部的分工,推进智库人才的专业化和新型智库发展。二是推动党政机关与智库之间人才有序流动,推荐智库专家到党政部门挂职任职,不断汇入党政干部人才和自然科学人才等队伍。打通流动渠道,完善流动机制,促进智库人才与社科人才、党政人才的有序流动,激活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使智库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要处理好流进与流出的关系,智库具有人才培养的功能,能够为地方和企业培养输送人才,以智库人才的竞争力推动人才流动的旋转门。
在构建适应新型智库发展需要的人才体制机制进程中,要重点把握和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发力与借力的关系。智库研究的基础理论与思想支持仍在社科界,智库研究的实践基础和数据支撑在实际工作部门。智库研究要在自身发力的同时,善于借力发展、借船出海,借助社科研究机构的理论优势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实践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协同创新、联合攻关。二是上游与下游的关系。一般而言,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社科界在上游,智库界在下游。智库人才在思想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重点做好创新思想与实践相结合的文章,形成一个知识生产、加工、转化的完成链条。同时,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智库提出的问题反过来又可以推进理论创新。三是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在高校,社科研究力量要适时分化、合理分流,避免身兼多职、疲惫应对,逐步建立一支专业、稳定的智库专家队伍。推动智库机构与社科机构之间、智库机构之间的分工合作,形成各类智库人才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四是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引导社科专家向智库专家转型,实现由关注理论问题到关注现实问题的转变,培养一批有着较高哲学社会科学素养的智库专家。同时,促进智库专家向职业化转变,逐步造就一支职业化的智库专家队伍。五是资政与咨民的关系。一方面,智库专家不但能够提供决策咨询报告,而且能够走进来、走上来,按照规定程序观察和参与决策过程,提供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的决策咨询服务;另一方面,智库专家又必须能够走出去、走下去,为广大民众进行政策答疑。要通过智库专家深入基层,提升民众的智库意识和智库素质,引导其更加全面客观地参与公共决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协商民主,最终实现公共政策决策和执行的高质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