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非营利组织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探讨

2017-08-24王华玉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发展趋势现状

王华玉

[摘 要]非营利组织是公民社会的组织 ,在公共管理的多元主体体系中 , 代表来自市场和政府之外的力量。在公共管理中,非营利组织发挥着独特的功能,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为 N P O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大的空间,中国的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都得到了大家的公认。然而,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 ,我国非营利组织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以后,遭遇到瓶颈限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问题和困境,因此,基于分析目前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帮助我国非营利组织走出困境。我国非营利组织要走出困境 ,需要非营利组织自身、政府和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现状;发展趋势

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概述

1.涵义

非营利组织,也称为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公民社会、市民社会等,在我国统称为“社团”。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将社会组织归纳为第一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第二部门(提供私人产品的企业)和第三部门(相对独立于第一、第二部门的社会领域,即非营利组织)。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提出众多观点,其入手点和侧重点各有差异,主要包括:(1)按它的提出者T.列维特(Levitt,1973)等人的定义,非营利组织是指“非公非私的、既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私营企业的第三类组织。” (2) 从经济学角度,借助“公益”和“私益”的概念来为非营利组织划定界限。认为非营利组织是“和公共领域(公域)、私人领域(私域)相对而言的另一个领域。”(3)我国学者主要从社会中介组织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联系作用上入手,主要研究其作用,对其定义没有太多的研究。

由此可见 ,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缺乏一致性 ,側重点各有不同 ,但其内涵都是指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社会机构 ,只是对这些机构所涵盖的范围不同而已。我们一般认为,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艺术、慈善、教育、学术、环保等等。它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同时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等重要特征。因此,我国绝大多数社会团体、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和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自治性社区组织都符合这些条件。

2.性质

(1)正式的组织。它必须有某种程度的制度化,临时和非正式的民众集合并不是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同时要得到国家法律的合法承认;具备这种法人资格,才能为团体托付订定契约和保管财物。

(2)民间的组织。它必须与政府组织分开,既不是政府组织的部分,也不由政府官员充任的基金会所管理。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营利组织不能接受政府的明显支持,或者政府官员不能成为董事;最主要的在于它在基本结构上市民间组织,不能为政府控制。

(3)非利益的分配。它不是专为组织本身生产利润,非营利组织在特定的时间中聚集利润,但是要将其使用在机构的基本任务上,而不是分配给组织内的菜园提供者,这是非营利组织与私人企业的最大不同之处。

(4)自己治理。非营利组织能监控它们自己的活动,它们有内部的治理程序,而不接受外在团体的控制。

(5)志愿性的团体。非营利组织包括某些程度的志愿参与机构活动的导引或是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志愿人员组成负责领导的董事会。

(6)公共利益的属性。非营利组织为公共目的服务,并提供公共财。

3.特征

行政学者金钟燮在分析非营利组织在解决公共问题的作用时,认为非营利组织有六个显著特征:

(1)非营利组织与大多数政府部门一样,均为服务导向。

(2)非营利组织可以成为政府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桥梁。

(3)非营利组织乃行动取向,针对服务对象直接提供服务。

(4)较之企业或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结构通常较少层级节制,更具弹性。

(5)非营利组织通常被作为检验创新理念或试验社会替代方案的场所。

(6)多数非营利组织,如消费者或环保团体不仅关心公、私组织的服务和产品质量,更关注它们对消费者或社会的影响,它们扮演的正是捍卫公共利益的角色。

4.类型

非营利组织的分类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联合国的国际标准工业分类系统曾将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划分为60个组别,非营利组织为其中一组。依据该分类系统,非营利组织可以归为:1.教育:小学、中学、高中以上、成人教育或其他;2.健康与社会工作:如健康服务、社会工作活动等;3.其他社区社会与个人服务活动,如卫生、商业、贸易、娱乐、新闻、图书馆、运动等。该分类最大的问题在于未从收入方面考虑非营利组织的活动。

欧洲共同体在联合国分类的基础上,制定了欧共体经济活动的一般工业分类标准,在此标准上,将非营利组织细分为:1.教育:高中以上、中小学、托儿所等;2.研究发展;3.医疗健康:医院、疗养机构、牙医、兽医;4.娱乐文化:娱乐、图书馆、博物馆、动物园、运动等;5.其他公共服务:社会工作、专家协会、宗教组织。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现状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社会。国家掌握了社会中的绝大数资源的控制和配置权,政府长期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突出表现在政府对整个社会的大包大揽。而个人想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就必须、也只能通过国家的制度性安排,这使得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具有明显的“强国家、弱社会”特征 ,而非营利组织,尤其是所谓的纯民间组织几乎没有任何自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环境。

改革开发以后,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从全能主义窠臼中逐渐退出,市场的力量日益强大,公共利益实现的方式渠道日益多样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的逐步发展使资源配置形成了国家与市场两种不同性质的机制。非营利组织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蓬勃发展。我们熟知的非营利组织很多。教育方面有希望工程,提供公共服务的教育科研机构“天则研究所”,甚至还有大学校园里的学生社团。另外,各种环保组织和公益维权组织,如自然之友、绿色江河、地球村 等等。非营利组织的参与从社会边缘推进到公共政策的中心地带,由回避敏感问题到开始关注参与讨论政治突出政策。如与都江堰相关的杨柳湖工程,怒江水坝工程等。非营利组织通过论坛、讨论会、讲座、展览等表达了自己的声音。 由于这些环保组织的影响,前一个工程被迫下马。在后一个工程的环境评价中环保组织也表达了自己的声音。另外, 一些非营利组织还参与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和处理。如2003年的 SARS 期间许多非营利组织都采取了行动。 2009年的甲型H1N1疫情中,许多非营利组织以慈善、捐资等方式向社会供应公共产品。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和活跃程度已经被视为一个国家的公民社会或社会公共领域是否发达的一个标志。

在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都有共同的属性和本质要求,即要求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和主要作用,要求减少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这样,中国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行政权力和职能就要发生很大的变化,由原先的政企不分、事无巨细、无所不管的局面转变为只在宏观上进行调控,放开企业的自主权,由企业自负盈亏,放开对其他所有制企业的限制。现代企业经济因此迅速发展,独立自主性越来越大。在市场经济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现代企业,政府的主要作用由管理变为服务。政府与企业共同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经济的全球化要求中国对外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对内必须改革与经济全球化和世贸组织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政府机构与职能。政府行政权力的全面收缩,企业自主权的扩大,政府服务职能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中国才能向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迈进。中国企业全面摆脱政府的微观控制,中国企业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全球的经济竞争。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更为了提高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力,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企業间相互联合,形成各种行会组织、企业家协会。这些协会本身是非营利组织,它是为其成员服务的。经济中介组织的兴起和发展、企业规模的壮大和自主权的扩大,政府行政权力的收缩和职能模式的转变。“三分天下”的局面日渐雏形。

中国相继进行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小政府、大社会”目标模式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面临重大的变化和调整 ,各类社会组织的功能面临新的分化和定位。在这种新的环境下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还很不发达,不仅先天不足,而且缺乏动力,尚处于一个艰难的创业时期。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中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政府、社会支持不够;自身各方面存在不足;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行为监管失灵。

三、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趋势

1.职业化

国外的非营利行业是一个产业,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大量的民众提供了就业的机会。NPO 的从业人员也把自身的工作视为一种职业,与企业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中国的 NPO 从业人员讲的最多的是“奉献”和“付出”,如果你工资高,不加班,就不是一个“好人”。而且在这个行业里不乏有一部分自己都不能好好的养活自己,天天高喊着口号去做好事,道德优越感很高的人。最可怕的是他也要按照他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认为自己做的是好事情,别人就应该支持,与很多利益相关群体的关系保持的不好。而且事实证明这些机构本身发展确实存在问题。N P O 确实是需要依靠使命和价值观激励员工,长时期的仅仅靠着热情和付出是不可能支撑机构长远的发展的。N P O 是一个职业,归根到底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没有任何的差别,职业化是非营利组织的出路。另外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行业工资水平相对较底,这与行业一直遵循的“奉献”有很大的关系,结果却是找不到合适的人、留不住有能力的人。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如果缺乏有能力的人,就不能22很好的发展,组织能力不足,就得不到捐赠方的信任,也就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到头来没有资金去雇佣有能力的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一定要采用与能力想配套的薪金水平,找到并留住有能力的人,才能保证非营利组织的长远发展。

2.专业化

与职业化紧密相关的就是专业化,既然 N P O 是一个职业,就必须加强其专业性,现阶段,中国很多 NPO 的从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因为很少的高校会涉及相关的课程。被称为中国 N P O 标志性转折的“怒江水电站”事件,最终靠 N P O 的力量取得了成功。非营利组织想要得到大众和媒体的认可,必须从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入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才能让别人信服,才能让其他利益相关群体信任你,才能继续为之提供资源。

3.网络化

中国现阶段的 N P O 相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讲,处于非常弱小的地位,在和他们争夺资源的时候,处于非常不利的地方,精英联盟才能取得博弈的优势。中国非营利组织需要成立不同的网络,比如目前存在的小额信贷网络,把一些有着共同目标的组织团结起来,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者联合起来去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项目。同时由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还很初级,竞争化程度不高,具备网络化的基础。

4.结盟化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孕育和成长不是靠自身发展起来的,而是主要靠外力推动的,因此天生有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而且资源相对也比较稀缺,在一个部门相对比较弱小的阶段,与其他部门结盟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现实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很多与政府、企业有着紧密关系的 NPO发展的相对比较理想。

5.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作为目前最流行的词汇,指任何可以产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动,具有企业精神策略,以达成特定经济或社会目标,而非以利润极大化为主要追求,且有助于解决社会排斥及失业问题的组织。实际上就是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一个最好的结合。

四、结语

对非营利组织的行为研究,就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界也还处在探索阶段,尽管这些学者们敢于对新领域的新问题进行拓荒性探讨,其勇气与贡献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当然,他们已提出的若干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就中国社会而言,无论是非营利组织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形成与发展,还是目前理论界对非营利组织的理论研究,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当然,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前景还是很宽阔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使得非营利组织进行健康持续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爱明、朱国斌、林震: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范小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关系探讨[J],行政论坛,2006(6).

[4]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欧文. E .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邓国胜,构建我国非营利组织得问责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3(3).

猜你喜欢

非营利组织发展趋势现状
非营利组织的营销分析
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