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经济与金融外部性

2017-08-24成哲

商场现代化 2017年13期
关键词:金融集聚金融创新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纷纷鼓励金融创新,而大量的金融创新带来了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且这种非均衡突破了相对小的范围、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造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失灵,金融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效率。本文试图给予金融外部性一个清晰的归纳,理清金融外部性的定义与结构,重点分析金融创新造成的负外部性及金融集聚带来的正外部性,为国内学者以及政策制定者解决金融外部性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完善金融制度和功能,促进金融稳定。

关键词:金融外部性;帕累托效率最优;金融创新;金融集聚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纷纷鼓励金融创新,而大量的金融创新带来了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且这种非均衡突破了相对小的范围、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造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失灵,金融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效率。因此,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金融市场失灵的探索从未停止。研究发现,造成金融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创新造成金融外部性潜在收益或潜在损失的变动,无论是金融正外部性还是金融负外部性,都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于金融创新外部性的认识显得异常重要。然而,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关于外部性的概念至今没有明确定义,以致于对于金融外部性的定义与类型划分仍然不明确。本文尝试对金融外部性的主要的理论文献和经验研究给予归纳与梳理,在既有的文献情况下,本文试图给予金融外部性一个清晰的归纳,重点分析金融创新造成的负外部性及金融集聚带来的正外部性,为国内学者以及政策制定者解决金融外部性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促进金融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二、外部性

1.外部性定义

关于外部性的定义,在理论界,至今仍然模糊不清,未达成一致,其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外部性”与“外部经济”的区别,“外部性”的边界划分等问题上。希托夫斯基(TiborScitovsky)把外部性概念看作是经济学文献中最难捉摸的概念之一,外部性概念大致可以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1)外部性理论提出最早追溯与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的“在追求本身利益时,常常促进社会的利益”。一般认为,“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Marshall,1890)首次提出外部性概念及“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这一对概念。

(2)在此之后,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Pigou)、芝加哥经济学派创始人富兰克.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经济学家鲍莫尔(Baumol)、萨缪尔森(Samuelson)、道格拉斯(Douglas)、公共学派代表人物布坎南(Buchanan)、经济学家米德(Meade)、新制度经济学鼻祖科斯(Coase)都曾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探索。庇古将创新提出了“社会净边际产品”和”私人净边际产品”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外部性”解释为“某人A在向某人B提供已经给予支付的某种服务,也对其他人提供了服务,未能从收益方获得支付,也未对受损方作出补偿”。米德(Meade)认为外部经济或者不经济是将可以察觉的利益或者可以察觉的损害加于某个人或某些人,而这些人并没有决策权。布坎南与米德对“外部性”的认识大体一致,同时,布坎南和斯图布尔宾(Stubblebine)给出了外部性的形式化描述:Fj=Fj(X1j,X2j,…,Xnj,Xmk),j≠k,这里j和k是指不同的个人(或厂商),Fj表示j的福利函数,Xi(i=1,2,…,n,m)是指经济活动。科斯与鲍莫尔讨论了交易成本、产权与外部性内在化问题,科斯通过例子分析了“外部性”。与此同时,奈特认为“外部不经济”的原因是稀缺资源缺乏产权界定,道格拉斯认为外部性是“第三方或者更多方在没有他们许可的情况下获得或者承受一些收益或者成本”。萨缪尔森认为“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产生了;也就是说,成本或收益附加于他人身上,而产生这种影响的人并没有因此而付出代价或报酬;更为确切的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应出来。”

(3)现代经济学对“外部性”也进行了定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给出的定義为“外在经济”(不经济)或生产中的正的(负的)外在效应,是一个生产者的产出或投入对另一个生产者的不付代价的副作用。“平狄克(Pindyck)在《微观经济学》中指出:“外部性是并不直接反映在市场中的生产和消费效应,它是市场失灵的主要来源”。

2.外部性的分类

由于外部性概念模糊,众说纷纭,在讨论外部性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将“外部性”进行分类以此来进行相关探索。

庇古与马歇尔相结合,按照外部性结果接受者的成本一收益情况进行区分,将其区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在下面金融外部性的综述中,我们运用这种分类方法对金融外部性进行重点归纳;胡石清,乌家培(2011)按照“外部性”边界,将“外部性”定义划分为三类,“科斯外部性”、“马歇尔外部性”、“庇古外部性”;瓦伊纳(Huayna1931)按照外部性是否对社会总产出这一真实变量具有影响,将外部性划分为“技术外部性”、“货币外部性”;同时,外部性还可以分类为“帕累托相关的外部性”与“帕累托不相关的外部性”,“公共外部性”与“私人外部性”,“生产外部性”与“消费外部性”等。

三、金融外部性

目前,金融已成为经济的核心,在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外部性问题。金融服务不仅具有消费不影响他人的较弱非排他性,而且金融服务固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其竞争性也很弱,由此,金融服务可以划分为准公共物品。同时,金融具有特殊的脆弱性以及弱有效性特征,因此,金融具有外部性。随着金融工具创新的浪潮及互联网金融侵占市场、金融集聚中区块链技术的探索,创新经济带来的外部性尤为显著,总结分析创新经济中金融创新与外部性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金融外部性定义

“金融外部性”概念早在20世界30年代年提出,瓦伊纳(Viner)(1931)把产业与其厂商之间或厂商之间的价格效应称为金钱外部性(Peeuniary Extemalities),也译为金融外部性。Emiel Maasland和Sander Onderstal(2002)提及了金融外部性的概念。他们指出拍卖中的失败者会直接或间接地从支付高价的胜出者身上获益。现实中,拍卖行为并非孤立的博弈,胜出者和失败者将在拍卖后继续竞争,支付高价的胜出者将会在以后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现有文献中,对金融外部性界定比较完整地为吴竞择(2001),其认为“金融外部性是金融行为中的私人成本或私人收益向第三方溢出的外部经济效应。当金融行为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时,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产生金融负外部性;反之,当金融行为的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时,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就形成金融正外部性。”吴竞择(2003)对金融外部性进行了更形象的描述,他以银行机构为例。

2.金融外部性研究

国内研究金融外部性的文献并不多,较早正式研究金融外部性的是徐联初(2000),他从存款人挤提存款而对其它存款人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和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金融机构间竞争的金融外部性两个角度来解释金融市场为什么需要中央银行监管的问题。纪玉山、王倩(2003)分析了网络金融活动中存在的外部性与市场效率问题,从供给方面分析了网络支付体系中支付服务用户者间的效用是相互影响的,又从需求方面分析了网络金融服务用户间相互依存的消费需求会使得网络金融市场发育不足,从而造成福利损失。王都富、刘好询(2006)从金融外部性视角分析不良资产与金融脆弱性,提出采取措施防止不良资产反弹。毛小红(2011)从外部性视角探讨了存款保险制度作为解决金融负外部性的方案可行性,其认为存款保险制度也会引发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委托代理问题,政府要合理设计存款保险制度。白钦先,主父海英(2011)从房地产金融外部性角度分析高房价的原因,并提出政府应当通过控制房价与合理调控缓解房地产负外部性影响。薛昊旸(2013)從系统性金融风险角度分析了正负两方面外部性的作用机制和宏观效应,研究发现负外部性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边际成本、政府和纳税人的负担,而且会快速传递到宏观经济体系。

3.金融创新正外部性

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相比也是是市场资源配置不当的一种表现,当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时,就形成了正外部性。金融的快速发展,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此为创新经济中金融正外部性。胡国(2009)以金融合作角度研究金融的正外部性,他认为金融合作提升了金融业综合服务功能和服务效率,金融合作行为中的合作双方的收益向第三方溢出,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应。进一步,我们认为合作是一种对资源的集聚过程,所以国内学者从金融集聚角度分析其带来的正外部性。孙志红、王亚青(2017)认为金融集聚,提高金融机构间的合作效率,金融集聚对于空间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王仁祥、白旻(2017)认为金融集聚有效的提高了科技创新效率。李雪涛、严龙茂(2016)则认为金融集聚带来的技术创新带动了企业转型升级。李政道、任晓聪(2016)则从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中应用介绍技术创新带来的创新经济对我国经济的正外部性,其将有利于金融市场稳定。

4.金融集聚负外部性

当金融行为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时,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产生金融负外部性。主妇海英(2010),完整地对金融外部性进行了阐述。其纵向深入深刻的研究了不同路径依赖下的金融外部性,包括“金融创新——金融负外部性动态路径模型”,对金融市场上政府行为的外部性、金融监管边界界定提供理论支撑。我们认为金融创新是造成创新经济的负外部性的重要原因,金融创新造成市场非均衡,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以近来发展迅速的互联网金融为例,刘芬华、吴非、李华民(2016)以P2P网贷平台这一新型金融创新为例研究金融创新造成的泡沫风险的衍生,这一创新的应用改变了金融资本循环形式和周转规律,但是营运而生的也是金融风险的产生。本文认为这一互联网金融创新挤占原有传统金融机构收益份额,其应有的状态与现有状态发展不吻合都造成了一定的负外部性,不利于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四、总结

本文从外部性的定义与分类出发,归纳总结了我国近十五年研究金融外部性的文献,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创新经济中金融创新的外部性。从上述文献综述情况来看,第一,国内对于研究金融外部性的领域宽泛,涉及金融多个领域;第二,国内学者在研究金融外部性时,多从金融正外部性与金融负外部性两个方面出发;第三,学者们总体认为,金融负外部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金融本身的脆弱性以及近些年不断发展的金融创新,学者对于金融负外部性的研究也多从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出发。第四,金融集聚的资源外溢效应是金融正外部性的重要表现。

通过文献梳理,文献在认识上仍然存在局限,这集中表现在如下几点:第一,尽管学术界对于金融外部性的定义的认识基本一致,但是外部性的概念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金融外部性的界定,给予一个更加准确公认的定义;第二,在创新经济金融外部性的认知过程中,既有文献更多的从结合金融领域研究金融正外部性或金融负外部性,而很少的结合两点从权衡金融正负外部性进行研究;第三,现有的文献更多的关注创新经济中金融外部性的理论研究,而很少的文献关注创新经济中金融外部性的实证研究;第四,现有文献很少从金融外部性内部化角度出发,为政府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因而,如何解决金融外部性内部化仍是未来探索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Tibo Scitovsky.Two Concepts of External Economic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4,62(2):143-146.

[2]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译林出版社,2011.

[3]韩峰,柯善咨.追踪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基于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J].管理世界,2012,(10):55-70.

[4]庇古.福利经济学[M].金镝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02-112,135,142-143,149,151-152.

[5]王冰,杨虎涛.论正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与绩效--庇古和科斯的正外部性内在化理论比较[J].东南学术,2002,(06):158-165.

[6]李世涌,朱东恺,陈兆开.外部性理论及其内部化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07,(31):117-119.

[7]王雪青,李宝龙,范志清.监理的外部性分析[J].软科学,2010,(07):6-8.

[8]P.A.Samuelson,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Vol.36,No.4(1954),pp.387389.

[9]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M].陈岱孙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0]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中文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81-513.

[11]胡石清,乌家培.外部性的本质与分类[J].当代财经,2011,(10):5-14.

[12]J.Viner:Cost Curvesand Supply Curves[J].Zeitschrift fiir Nationalokonomie,1932,3(1):23-46.

[13]J.M.Buchanan.Public Goods in Theory and Practice:A Note on the Minasian-Samuelson Discussion[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10(1967),193-197.

[14]吳竞择.金融外部性与金融制度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8.

[15]吴竞择.金融外部性的性质[J].华南金融研究,2001,(03):7-10.

[16]徐联初.金融外部性问题与中央银行监管的理论基础[J].武汉金融,2000,(01):13-16.

[17]纪玉山,王倩.网络金融活动中的外部性及其引发的政策思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1):96-100.

[18]王都富,刘妤洵.从金融外部性视角分析不良资产与金融脆弱性[J].金融论坛,2006,(05):15-19.

[19]小红.基于金融外部性视角下银行风险与存款保险制度研究[J].企业导报,2011,(20):31-33.

[20]白钦先,主父海英.我国房地产业的金融负外部性考察[J].经济评论,2011,(06):97-103.

[21]薛昊旸.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外部性及其宏观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2013,(07):44-50.

[22]胡国.金融合作的正外部性、形成机理及其创新实践研究[J].浙江金融,2013,(07):29-32+51.

[23]孙志红,王亚青.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西北五省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7,(02):108-118.

[24]王仁祥,白旻.金融集聚能够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么?--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问题探索,2017,(01):139-148.

[25]李雪涛,严龙茂.金融集聚、研发创新与民营制造企业成长[J].财会月刊,2016,(05):91-95.

[26]李政道,任晓聪.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探析及未来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0):75-78.

[27]主父海英.金融负外部性研究[C].辽宁大学,2010.

[28]刘芬华,吴非,李华民.互联网金融:创新金融体征、泡沫风险衍生与规制逻辑[J].经济学家,2016,(06):35-42.

作者简介:成哲(1993.06- ),女,汉族,山东省淄博人,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虚拟经济

猜你喜欢

金融集聚金融创新
空间计量视角下的金融集聚与政府行为研究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国际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效应对北京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借鉴意义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论互联网金融创新
金融助力供给侧改革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发展
论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研究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与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