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国有高新电子企业战略定位研究
2017-08-24孔元
孔元
摘 要:随着国企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传统高新电子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与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高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分析国有高新电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战略定位。
关键词:高新电子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定位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正式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张维迎(2002)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特点。因此,企业家的重要工作在于创造新的竞争力。
一、高新电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1.技术领先优势
技术优势是高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技术领先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技术储备领先,二是面向当前的电子技术“领先通吃”的格局。技术优势就要求高新电子企业有着充足且自信的技术储备,而技术创新本身的不确定性、不可靠性为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技术领先必须放在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和部署。
2.质量可靠性优势
质量是高新电子产品的生命。高新电子产品技术和使用环境的高复杂性与零部件对环境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是高新产品必须要解决的。为了达到设计要求,不仅要有先进的制造工艺、高精度的加工设备,更需要系统、严格的质量管理投入才可以既保证产品的设计精度和高可靠性的要求。
3.管理的先进性优势
高新电子产品主要的特征是“高技术、小批量、多样化”这与传统管理理论依赖的“规模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也对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的先进性要满足高新产品进度、成本、质量等的要求,电子产品与装备制造融合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于一身,这些重要特征要求企业必须有先进的管理作为基础。离开先进的管理方式很难集成、协调企业内错综复杂的技术要素、生产要素。
二、高新电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1.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产品开发的源头和基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当前的动能也需要未来的动能。本文认为企业软实力是关键,即学习、积累、创新、反馈、再创新的能力,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中积累经验和智慧得能力。技术创新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特定时代的技术特征、市场特征、政策特征进行灵活的取舍和变化,对资源进行再整合的过程,是保持企业持久优势的不竭动力,是企业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源头活水。
2.资源管理能力
对于高新电子企业而言,“小批量、多样化”背景下的资源配置与管理能力是研发、生产、交付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小批量、多样化”的产品布局必然带来复杂多样的材料、设计、工艺、生产等问题,迫切需要一套与之匹配的管理方法和工具体系。管理能力并非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照抄照搬,其是由多要素和行为组成的复杂系统体系,需要将这些要素和行为必须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进而优化、改良、落地成为企业不可复杂和模仿的竞争优势。
三、高新电子企业的战略定位选择
随着国企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政策的实施,市场竞争日益激励,高新电子科研院所必须做出采取有效的竞争战略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对核心竞争力要素和外围形势的分析,本文认为可供采取的竞争战略包括:技术竞争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联盟战略。
1.实施技术竞爭战略
具体竞争战略主要有4种类型:价格竞争战略、产品竞争战略、技术竞争战略和营销竞争战略。基于上文的分析,鉴于高新产品的价格惰性、产品外观的不敏感性和市场的固定性,本文认为高新电子企业应该侧重于技术竞争战略。技术竞争是一种内化的、本质上的竞争,有可能带来“跨代”优势,甚至可以改变竞争规律和市场游戏规则。技术竞争战略可分为技术领先战略、技术替代战略、技术追随战略等多种类型。
2.实施差异化战略
基本竞争战略主要有三种: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异化战略和市场集中战略。鉴于高新电子产品的“小批量、多样化”的特殊性,本文认为可以采取差异化战略,通过不同的功能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差异化战略不代表从产品到元器件的彻底差异化,而是通过技术复用、元件复用等模块化手段实现从“小批量多样化”到“专业化大批量”转变,即实现元件级、模块级的大批量和少数功能件的专业化小批量构成的柔性产品族体系。
3.实施联盟发展战略
在个体化竞争和联盟集群竞争上,鉴于高新的技术密集、长产业链条、需求多样等特点,本文建议采取联盟发展战略。通过联盟成员的既有地位开拓新的客户、市场和信息,也有助于企业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的提升。高新科研院所在市场化竞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还存在着市场不适应等问题,通过与上下游的合作和专业化分工,不仅可以分摊技术开发成本和差异化成本,还可以弥补市场开拓的缺陷,实现利益共赢。
参考文献:
[1]Prahalad C K.HamelG1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1.
[2]张维迎.《核心竞争力四要素》,《中国企业报》,2002年1月18日.
[3]管济伍,宋淑华.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二元结构研究[J].商业经济,2006,(9):33-35.
[4]姜李丹,蔡静静等.军民深度融合下民营企业与高新企业博弈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6,(3):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