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化条件下南京地铁供电系统应急抢修资源配置研究

2017-08-24卢钧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年21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网络化城市轨道交通

卢钧

摘 要: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应急救援进行研究,基于网络化运营需求,分析了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应急救援影响因素、应急资源配置流程,设计了适合地铁运营现状的资源配置方案。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应急;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U2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21-0116-02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大型城市逐渐形成网络化运营状况。线路规模的扩张也为应急抢修救援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强化强化应急资源配置,实现网络化条件下的应急资源共享与系统协调联动,提升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地铁系统中的典型专业,供电系统设施设备覆盖地铁运行车站、区间、场站,供电设施设备突发故障危害大,发生概率高,应急抢修资源配置对于事故抢修有着关键作用。

1 网络化条件下供电系统应急抢修资源配置需求

以往单线运营条件下,线路自成一体,应急救援缺乏联动性,实践中通常由地铁车辆基地和车辆段提供应急救援资源配置。因此,传统运营模式下,地铁应急救援资源重复配置,资源共享效应差,而实际应急抢险效率低下,应急抢修救援不及时导致故障损失与次生影响。

网络化运营条件下,线路覆盖密度增加,地铁运营网络中容易发生事故与事故损失严重的车站与区间(薄弱性或脆弱性分布)分布不均匀,亟需对整个网络进行脆弱性分布排序,同时结合网络运营特征,加强线路间资源共享、专业级系统联动,提升应急效率,对于提高地铁运营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网络化条件下,供电系统应急抢修资源配置需求有:(1)资源配置均衡性:根据网络脆弱性,均衡网络运营风险,保障各站应急救援时限要求。(2)专业协调性:地铁应急救援过程中强调各专业协调控制,同时应急过程中,各应急供应站点共用应急救援人员,节约应急救援效率。(3)资源配置经济性:应急资源配置需要兼顾经济性,在满足应急资源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节约资源供应站点、人力配置,节约成本。(4)配置方案可操作性:资源配置选址受站点、场地、交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资源配置方案应当符合运营现状,具有可操作性。

2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资源配置流程

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应急资源配置是一个有机协调、相互制约、互相联系的复杂过程,需要重视其中组织协调和人、机、料协同。应急救援需要做到特定的时间内有效组织救援资源,整合形成统一的抢修救援系统,加快应急响应,实现人力、物力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1)对网络站点与区间内风险源进行甄别与评估。选定不同风险等级指标,从环境风险、人员风险以及技术风险三方面考虑网络潜在风险,评价风险等级。其中,对于供电系统应急影响最大的就是技术中设备运营的风险,因此特别需要注意结合区间、站点内供电设备故障带来的风险。(2)系统脆弱性分析。根据短板理论,系统的最脆弱环节往往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关键性影响。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某些环节的失效会对整个系统造成巨大影响。尤其在供电系统中,线路牵引变电站、动力降压所以及区间供电设施由于运营强度高,容易发生运营故障,在脆弱性管理中需要重点分析其失效可能性以及影响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应急资源配置方案。(3)梳理影响资源配置的约束条件。资源配置需要充分结合现实实际,因此需要对线网内应急供电潜在选址位置进行调查与确定。需要对线路资源输送方式(路面交通是否顺畅)、资源储备可行性、资金限制、设施改造难度等因素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排除现实条件不满足的站点,同时为下一步资源配置方案设计提供依据。(4)地铁网络划分。应急物资配置选址通常有车站救援网络构成,以区域间车站构成一个救援区间,由应急供应站点向区域内其他站点提供应急救援物资、应急设备等资源,而供应点与需求站点间交通通勤时间阈值就是区域划分的依据。(5)应急供应站点选址。在完成前述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应急时间阈值、网络脆弱性、应急供应需求利用运筹学理论与工具,通过定量分析的模型,建立选址模型。在南京地铁供电应急实际生产中,根据应急物资供应时间阈值(通勤时间15min内)设计规划模型,对应急基地占地案进行选址分析,以实现应急供应站点覆盖范围最大、应急时间最短以及建设运营成本最低为模型目标。(6)选址结果评价与修正。模型结果依据模拟仿真与现场演练进行相应调整。同时随着线网规模的扩张,设备关键技术升级改造,相应系统脆弱性与网络划分也要进行及时调整。

3 供电系统脆弱性分析

对于供电系统开展相应脆弱性分析,评价运营风险是应急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主要环节。在网络化运营环境中,通过关键设备配置与故障分布情况,甄别系统脆弱点,划分应急维护响应的优先等级。以供电系统实际作业出发,脆弱性即设施设备由于内部或外部影响发生故障,导致关键节点或局部发生运营事故的属性。

结合风险评价的定义,对供电系统全线设施设备进行相应评价,从影响程度、故障概率两方面确定系统脆弱性结果。(见图1)

对于影响程度大、发生概率高的高风险站点、区段需要重点防护,同时以更高优先级保障应急资源的配置与响应,要求发生突发事件时人员与物资需要在10min内到达应急救援现场。

对于影响程度大、发生概率不高的中风险站点与区段落实应急资源配置,当放生应急突发事故时及时响应,控制事故影响;对于影响程度较低,而发生概率较高的中风险站点區段则应当完善检修保养作业制度,将事故扼杀在萌芽阶段。

对于影响程度较小、发生概率较低的偏远站点区间可以视情况配置应急资源,在应急资源配置、场地、人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可以优先装备关键应急资源。

4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系统应急站(设施)选址

对于网络化条件下的应急供应选址有四种基本模型:(1)集合覆盖模型:在满足所有应急供应的需求前提下使得应急供应站点数量最少。(2)最大覆盖模型:在应急供应站点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使得被覆盖的范围最大。(3)P-中位模型:在应急供应站点数目有一定限制条件下,使应急供应站点到各个需求点平均时间最短。(4)P-中心模型:在应急供应站点数目有一定限制条件下,是应急物资从最近基地站点到达各个需求点的最大时间最短。

实际应急救援过程一般都是以“应急响应时间”为目标,当发生故障等突发事件后,要求应急人员与抢修物资最快时间到达现场,防止事态扩大。

南京地铁在供电系统专项应急救援预案中,要求应急抢修资源从应急供应站点通过运输工具在15min内到达指定位置。同时,受到场地和人力资源的限制,通常应急供应站点数量有限,因此可以运用集合覆盖模型或最大覆盖模型来建模,确定网络应急供应站点选址。

南京地铁供电应急供应站点的选址首先结合现状资源配置,优先选址车辆基地(停车场)为集中应急供应点,其次考虑大型客运枢纽以及换乘车站。最后,实现网络覆盖。

未来进一步协同其他专业,共享场地与人员资源后,应急救援站点可以进一步扩充,缩短应急响应时间,同时对一些关键车站和区段优先保障与响应,根据风险等级增加应急资源配置。

5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过程中,应急资源配置对于应急响应、故障处理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对应急网络的划分、系统风险评价、应急供应点选址等研究,初步完成了对于南京地铁供电系统应急资源配置研究。初步研究对于完善南京地铁线网应急管理,提高网络运营可靠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彩红.基于网络化的地铁应急资源配置优化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2]徐之恒.地铁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资源的配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3]牛利鑫.地铁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物资配置研究[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10):00031-00031.

[4]易蕉,高岩.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应急资源配置[J].中国集体经济,2013(13):31-33.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网络化城市轨道交通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地铁车辆架、大修的管理研究
地铁网络化运营乘客信息需求阐述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分析及对策
智能电网建设与调控一体化发展研究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宽带网络经济视角下城市与农村云网络规划需求的短期负载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