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2017-08-24何子维
何子维
广州的8月是读书人的节日,广州城书香四溢。
2017年南国书香节8月10日-14日在广州琶洲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在“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主题下,将举办280多场文化活动,300多名名人嘉宾出席。虽然这个城市文化盛会已经举办了24届,但今年不仅在展馆的设置更趋多元化,而且地域空间也有所延伸,除广州以外,全省的13个覆盖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都设有分会场参与联动,总面积达到18.5万平方米。在有限的空间里,让思想有多远走多远。
“我为读书狂”
近几年我们一直在追寻“全民阅读的革命”,区别于其他书展、购书会,从1993年第一届举办至今,南国书香节以培养阅读风尚、营造书香氛围为主线,成为这场革命的领军者之一。
在书香节现场,四处可见推着24寸行李箱的市民,他们已把南国书香节当作了“买买买”的战场。8月11日早上八点半,一群正在等待书展展厅开门的中学生对《南风窗》记者说:“空着箱子进去,撑破箱子出来。”在年轻人兴奋的口吻里,已可窥见,如今的公众生活正从明代宋濂那句有名的“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转变为眼花缭乱的“我为读书狂”,以致常常“持币观望”。
应对大众“阅读方式不是问题,阅读内容才是问题”的新需求,今年南国书香节也尝试了一把“新玩法”。除了传统设置的羊城书展馆、广东出版馆、中国出版集团馆、少儿馆、品牌出版馆、港澳台展销区等等,还增设了绘本馆、品牌书店馆、工艺美术精品馆等精品展销区,特别设置“阅读推广机构专区”。在这个特别设置区里,14个国内外知名的阅读推广机构将举办20多场活动,使大众对图书的“按需捕获”变得简单。
如同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一样,本届书香节在用一种与科技平行的速度自我进化。通常意义上的书籍变成了音频里的迷人声音、视频里的丰富影像,以及电子书里的私人图书馆。同时,还有话剧、街舞、COSPLAY等现场表演。阅读手段的多样化演进,学习体验大大超过以往,见证着国民精神生活的日趋丰富。只要你愿意,阅读从未离开。
规模宏大的图书集中展示,既是一种阅读兴趣的集中迸发,也是一种阅读信仰的持续延续,足以让许多有阅读迷茫征候的人群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与方向,更足以使爱书之人对内在的自我加以印记。《南风窗》记者在书展现场遇到广州天河区的一位头发花白的张奶奶,一手提着一袋沉甸甸的书,一手又在书架徐徐翻阅,慢慢踱步,秒杀着几家媒体菲林。
学文学的张奶奶是书香节成长的见证人。从第一届书香节起,她每年都会到现场。虽然现在网络购书很方便,也可能比实体书店的价格更实惠,但她不追求网络推荐的各种读书榜单、畅销榜单,她更愿意花时间去书店慢慢翻阅寻查自己喜欢的文字。她告诉《南风窗》记者:“我现在一天至少有三、四个小时在读书。除了一年一度的书香节,我经常去我家附近的书店看书。为了读书少受干扰,我自己一个人住”。
“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就像这位老奶奶一样,书香节更重要的意义是将阅读带回日常生活当中。当我们谈论读书时,谈论的不再是成功学,不是升学、升值和升职。当我们谈论阅读时,不是仅仅讨论社交媒体、公众号、新闻客户端;当书本对我们的意义不是“晒”,而是“读”时,阅读才超越了文字本身。
作为老牌文学奖项,时隔25年后,“花城文学奖”今年在书香节上重新开启。其中,王蒙获得“花城文学奖·特殊贡献奖”;冉正万、孙频、王威廉获得“花城文学奖·新锐作家奖”;毕飞宇、吕新、东西获得“花城文学奖·杰出作家奖”。本届奖项中,“杰出作家奖”“新锐作家奖”等奖项发起的网络投票引发众人关注;突出的“新锐”青年作家奖,充分体现了文学的传承和创新,也标示着新一代创作力量的集体登场。这不仅是握着笔杆子的一群漂泊的人找到了回家的路,也是爱文字的一群翘首企盼的人等来了心灵慰藉品。
本届书香节的另一个亮点,是设置“书香之夜”嘉年华活动,一改过去只有白天开展的模式,将时间延长至21点,不仅有“一本书的旅行”朗读者活动,还有“24小时阅读计划”对话交流。这些变化既折射出大众阅读习惯的新变化,也反映出文化传播者的努力。
一座城市孕育一群人。在书香节上,广州首家24小时书店1200bookshop展区设有书店风景、个人成长、感官世界、诗与远方等一系列主题展台,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沙发客”义工荐书区。书店创始人刘二囍表示,他希望通过这次南国书香节,重现1200bookshop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向书迷荐书的活动盛况,能给同一本书找到志同道合的阅读者,为读者提供不一样的阅读风向标。
不仅是1200bookshop,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除了公共资源的保障与充裕,通过《广州独立书店地图》,还可以找到更多各具特色、墨香四溢的书店。按照《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到2020年广州每8万人将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将拥有3册馆藏书。那时候,除了南国书香节,除了独立书店,在广州,在哪里你都可以闻香识书韵。
书香节、书店书架上一排排的书,有远方的人和事,有不曾看过的风景,有石破天惊的思想,也有润物无声的抚慰。当我们不再只为名利、结果汲取知识,这才是阅读本该激发的潜能。在一片迷雾里寻找的出口,是灵魂自由的进化通道。
《南风窗》记者在绘本馆遇到了一位正在选书的母亲。到书香节展区选书已经是她连续很多年的习惯,她有两个开始识字的孩子,对选什么书给孩子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她说:“国外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绘本,但我还是想给小孩子挑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书,但很遗憾这部分的书的确很少。比如我刚才看了本唐诗三百首,但我觉得做得不是很精致。”最后她从书架上取走了一本中国水墨画和一本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书,放进了早已塞的满满的购书推车里。
这正是书香节的魅力,因为它很好地回应了当前社会对图书的需求。从“读书无用论”到“我要读书”,现在我们要问:“我该阅读什么书?”
阅读的选择
讨论阅读,实际上是讨论人。常言道:“一个人就是他吃的东西”,这句话放在精神成长上也是对的。精神上吸取什么样的营养,你精神发育的状态就是怎样。
阅读是纯个人的选择,它可能不会改变已然如此的世界,但它会让你成为一个更高级的人。选择什么样的书很重要。而要有好书必须要有好的作者,好的编辑和出版商。
关于出版、阅读和书籍这件事情,早在两个多世纪以前美国著名的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就这样表达过,她说没有一艘船能够像一本书一样,没有一匹马能够像跳跃诗行那样带我们去远方。在8月11日上午,李敬泽、王树增、孙月沐、肖启明、李学谦、李永强、聂震宁、邬书林和朱永新出席了南国书香节以“出版之魂—品质·品位·品读”为主题的“南方出版高峰论坛”,在这次论坛的众多议题中,我们很幸运发现远方并不远。
首先是“走心”的写作。完成一部好的作品需要很多因素。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以《红楼梦》为例,回答这部小说为什么是旷世神作,最重要的因素是:曹雪芹的妈妈得把曹雪芹生下来。换句话说,对于创作来说,天赋、才华是如此的珍贵。一个社会,一个文化,必须珍视那些真正的才华。
但人人都听过“伤仲永”的故事,都知道天赋、才华是靠不住的。因此李敬泽在论坛上断言:“即使是最灿烂的才华,也需要笨拙的、沉重的、艰苦的、乏味的劳作。”故此曹雪芹把《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过去我们可能是哀叹“仲永”的一代,当今社会也在忙不迭地追求快速、热销,所以我们注定将高调出场,被社交媒体、商业公司、文化潮流迅速盯上,成为“人人都能成为仲永”的一代。和大多数人的焦虑不同的是,李敬泽认为,名利注定吞噬你,也豢养你,在你身上,如何克服、如何描写这个时代?不管我们是否真的有才华,用流行的话讲这叫“走心”。他不无开玩笑地说,东北人要是骂孩子,说你个没心没肺的,你走走心吧,写作也要“走心”。
为了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环境之中,不丢失信念和信仰,为了帮助当代青年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创作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争三部曲”的军旅作家王树增,对原创文学作品提出了三点希望:以时代精神探索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性;以人为轴心深切关怀大民众生存状态而非狭隘个性简单的宣泄;做民族文化的载体。
“不说以什么标准评判创作的高度,但至少需要怀着一份敬意,既是敬别人,也是敬自己。”王树增认为,我们都是草根,不是什么英雄好汉。创作像工匠一样,像一个劳作的农民一样,把自己的心力,把自己的体力完全放到这个作品里去,去追求那个完美,相信世界上的事物一定有一个完美的表达,相信自己的作品中每一个词都一定有它不可挪动的、恰当的位置,并且为此而努力,然后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回归赤子之心。要把心真正的放到里面,放到这个事里,做个有自尊的写作者。
常常说马克思读书的时候,大英博物馆地板上有了一个坑,虽然这个故事有待考究,但我们对阅读的期许是如此的—要像手艺人那样,有一股子专注而决绝的精神。对于读者而言,我们始终期待能体验威廉·斯泰伦曾说的:“在阅读中,你度过了多重生命。”阅读通向伟大的思想,同样重要的是,它也连接我们自己的世界—关于行走、想象、发现、情感和美。
其次是“有品”的传播。现在的出版物的确太多了,如果让读者自己去找的话,实在费工夫。你需要翻阅了多少平庸,才发现一点好的东西,这实在太浪费了。要在书店的一角营造的一个读书乌托邦,点亮一盏封闭而开放,沉静而热络的灯。编辑、出版商必须把好文字与读者见面的第一道关。
自从有了文字,人类便开始了阅读的历史,但属于大众阅读的历史则晚得多。在欧洲,真正的大众阅读,是德国人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机后。这项发明推动了欧洲教育普及的发展,从全民文盲,到智者写作,到大众阅读。不仅是书,更是书的传播,才把所有人串起来了。
被誉为中国学教育、懂教育、管教育的市长第一人,朱永新在演讲《让阅读涵养人们精神生活》主题时,介绍美国有一本书叫做《造就美国人》—美国人是怎么造就出来的?就是书造就的,那么,到底哪些书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能够装备的基础书目?内容为王,编辑为本。内容是核心,内容品质和创新是出版业的生命线。把脉是编辑,编辑对于对时代文化的担当,是绕不开的使命。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在谈出版时,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67岁退休的兰登书屋创始人贝勒特。贝勒特总结自己一生成就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兰登书屋的可供书目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今后20年内哪怕是关门大吉,赚到的钱要比现在还多,就像在人行道上弯腰捡金子一样容易。李学谦觉得这段话太“牛”了。显然易见,什么叫出版?把好书一本一本推出来,最后形成了强大的可供书目,然后实现对社会的文化实现,潜移默化起到了引领作用,这就是出版。
中国儿童出版社的第一任社长叶至善说,在他给自己立的规矩里,一切的内容设计、一切的选题策划都是从读者出发。比如叶至善经常做的一件工作就是把长句子改成短句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叶至善说,句子长了结构必然复杂,孩子容易读到后面就忘了前面,影响對内容的理解,所以他经常做的一件工作就是根据作者的原意对句子进行拆分,把长句子改成短句子。这是有效、“有品”传播中品牌价值的体现。
不做欺骗读者的事,而是坚持让读者做珍藏你的事。如果现在仅仅把文字当成一份商品,是做不出有爱、有价值的产品的。正如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的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肖启明在“南方出版高峰论坛”上说:“出版社的发展应该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回应时代所提出的课题。”要大声疾呼不要把书本丢下,同时还要热情拥抱时代红利,这才是与文字的无缝连接。
做书比人长命。蓦然回首,那些被不良手段左右书籍所呈现的市场占有率、排行榜、网络畅销前十,它们都打偏了,都是过眼烟云。后代唯一会看到的是我们到底留下了哪些书,拥有了品质,方提高品位,终可供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