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2017-08-24
不可否认,做人做事的道理和专业知识同样重要,缺一项,路子就无法走长。有不少我们称之为“学霸”的同学,做人和做事上显得“不懂做”,无法和专业上的水平相及。但凡事要讲一个比例问题,不能用个体来代替群体,从大的比例上而言,本人也曾就读于国内名校,周围同学多为“既懂学,又懂做”。所以我有一种猜想:在十几二十年前,阶层流动活跃时期,一部分只会学的人借应试教育的优势跳了出来。以目前的阶层流动而言,能在应试教育中胜出的群体已经不再是只靠努力学习就可以跳出来的,尤其是想要上国内名校,中产家庭的背景,使得这一群体的双商都不低,做人做事都是一把好手。至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说,是否存在用长者的眼光来看青年群体的问题,认同作者所说“每个时代都有对做人做事的要求”,那所谓的精致利己,是否也是这个时代要求下,相应而生边际效益最大的结果?
—Cedar Wong(读第16期《把怎么做人做事弄清楚是大学问》)
社会可以浅薄,时代可以浅薄,但是人不能因为时代的浅薄而沦为浅薄之人。知识传播媒介的改变只是阅读方式的改变,但是知识本质没有改变。阅读的广度让我们看见事物的丰富,阅读的深度让我们看见事物的本质,阅读的高度让我们看清事物的纬度。人,生而浅薄,是知识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改变着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把人分为不同的层次。所以“浅薄时代”坚守阅读的广度、深度还是有必要的,毕竟现有科技总有被黑科技取代的一天,但知识却变成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思想。
—钟伟(读第16期《微信时代的严肃文学》)
沉迷过游戏,想着自己天天坚持打,有天也会成为大神。那时候想想都觉得开心,然而回到现实,当你出去跟别人打交道,找工作,才不会有人在乎你是什么段位。所以还好自己就是大家口中的菜鸟,始终玩不好,一直怕被骂,最后放弃了。现在在认真准备考研,但是还是想感谢那些曾经骂我的朋友。
—Willea(读第16期《那些年,游戲里的极致荣光》)
一说教育,谈起中产,金钱的投入似乎是第一要素,这无可厚非!但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核心在如何将家庭教育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上来!中产家长们会焦虑,也许是对自身教育能力不足的焦虑,钱财投入会比拼,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在暗暗较劲!
—贺小污(读第15期《“我的孩子会成为优秀的那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