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垃圾围城的“广州经验”
2017-08-24秦海天
秦海天
2012年,當时的广州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广州的垃圾填埋场承载量只能满足一年半的需求,如果不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广州2013年就会被垃圾“掩埋”。解决“垃圾围城”问题迫在眉睫。
而最新的数据显示,2016年广州生活垃圾处理量达到1.85万吨/日,2017年1至6月,广州生活垃圾处理日均处理量1.95万吨,同比增长5.9%。可以说,广州“垃圾围城”危机已基本破解。
垃圾分类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标志,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质的标志。通过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等方式,广州逐步创造了一套破解“垃圾围城”的“广州经验”。
寻找“固体垃圾曲线”拐点
若以时间为X轴,以GDP为Y轴,画一条“固体垃圾曲线”,那必然是一条不断向上攀升的曲线。固体垃圾的增加与城市化发展速度和居民收入增长呈现正相关,在一个国家或城市变得更加现代化、居民变得更加富裕的同时,对于塑料、纸张、玻璃、铝、铁等各种有机和无机材料的消费也随之增加,从而产生更多的垃圾。
必须人为施以影响,合理而有效的干预,“固体垃圾曲线”才可能出现拐点。这意味着,人类必须为自己制造垃圾的行为埋单,否则,“垃圾围城”将会让我们寸步难行。
2007年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亚大区首府那不勒斯、2015年黎巴嫩贝鲁特都曾爆发过“垃圾危机”,并波及地方政治稳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通过抑制人类天性、改变生活方式为垃圾做减量,实非易事。一个“限塑令”,实施9年,今天名存实亡,足见撼山易撼习惯难。
固体垃圾处理,亦随着国家或城市经济与科技发展,走过一条从粗放型到精细化之路,从传统的、粗暴的填埋封堆到分类处理,产生经济效益,对冲治理成本。
如北欧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瑞典麦拉能源工厂,每年能焚烧掉48万吨的垃圾,而当地每年只能产生11万吨的垃圾,产生了巨大的缺口。在2014年瑞典就从别国进口了80万吨的垃圾,到了2016年进口量已经翻了一番,进口垃圾并不需要花钱,英国、意大利等国家自己付钱把垃圾送到瑞典。
垃圾处理是一个链条式的行为,垃圾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Recycle)的“3R”原则成为不少国家垃圾处理的核心理念。无论末端如何处置,分类是前置环节。垃圾分类,就是将废弃物分流处理,利用现有的生产制造能力,回收利用,包括物质利用和能量利用。焚烧发电,就是能量利用。
进入新阶段
城市垃圾处理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社会管理问题。垃圾的前端分类、中端分类运输、末端分类处置,必须形成一条完整闭合可控的处理链,需要政府主导力、市民主体力、市场配置力,形成“三力合一”。
作为全国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广州市充分运用政府的资源配置能力,不遗余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8月4日,广州市“高规格”召开了深化垃圾分类处理暨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动员部署大会,并提出到2020年广州要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从倡导到强制(从9月1日起),标志着广州垃圾分类历经宣传教育、试点和全面推广三个阶段之后,已经迈进一个全新阶段。
目前,广州正在运行的生活垃圾资源热力电厂2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6座,餐厨垃圾处理厂1座(处理规模200吨/日)。在建资源热力电厂5座(第三、第四一期、第五、第六、第七资源热力电厂),在建生化处理设施2座,其中第四资源热力电厂一期、第七资源热力电厂已点火烘炉;李坑综合处理厂已基本完成场地平整,福山生物质综合处理厂一期项目正开展监理招标、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
而根据最近的《广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17-2020年),广州将全面启动并推广深化生活垃圾强制精准分类工作。到2020年,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全市公共机构、相关企业、相关行业生活垃圾强制精准分类参与率100%,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良好以上达标率100%,且其中50%以上街(镇)达到垃圾分类优秀示范街(镇)标准。全市餐厨垃圾分类率达到18%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要让生活变得更好,优良的城市环境是关键。垃圾分类看似民生小事,却是促进一个城市建设“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城市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件大事。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创造良好城市环境,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文明标志,更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广州这座魅力城市正在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致力于建设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的城市环境,真正打造创新之都、机遇之城、多元包容的国际大都市,为整体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
垃圾分类的“广州模式”
梳理垃圾分类历史,不难发现,广州用了将近20年时间。
广州是最早出台垃圾分类政府规章的城市之一。广州市政府早在1996年便开展了垃圾分类居民调查,并于1999年正式倡议居民实施垃圾分类。2011年颁布实施《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之后又出台了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引进企业参与街(镇)垃圾分类等法规规范性文件。《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已于2015年9月1日实施,目前广州市人大已立项将该规定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现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计划今年底出台。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2015年12月29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主办的“2015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广州市垃圾分类处理项目获得了“2015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奖”。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会长蒋省三说,近年来,广州市在城市垃圾处理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走在全国前列。
2017年,广州预计每天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能力14000吨、厨余垃圾处理能力2200吨、低值可回收物每天回收8000吨,合共2.42万吨,将全被回收。“固体垃圾曲线”终于出现拐点,并开始下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垃圾分类处理事关公共利益,单靠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解决,必须要有法规强制介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对垃圾分类回收进行了立法。相对而言,我国城市垃圾分类起步晚,还谈不上立法。
广州垃圾分类,一直在建章立制,运用地方立法权,不断出台、完善垃圾分类法规,与公共政策一道,不断增加制度供给,使得垃圾分类有章可循,为强制垃圾分类夯实制度地基。
垃圾分类不能政府“唱独角戏”,理想形态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活垃圾处置利用,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和处理将全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以市场力量撬动垃圾分类处理新变革。
广州在这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引入第三方企业实施垃圾分类。其创新之处在于,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的第三方企业可能从三方面获得收益:
一是通过回收、利用垃圾(废品)获得收益;
二是政府给予财政补贴,帮助企业解决一定的运行经费;
三是政府开展垃圾减量评估后,将垃圾处置费用按一定比例返还给企业。通过财税杠杆,打造垃圾分类处理“财富洼地”,引民间资本入池,以补公共财政不足。
此外,公众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成功的前提,也是垃圾处理效率的保障。为了让垃圾治理原则、分类方法和技术路线家喻户晓,从2012年起,广州持续广泛深入开展垃圾分类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单位的“四进”活动,多维度、多形式、长时间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提高公眾认知,努力让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此外,广州还与时俱进,通过手机APP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互联网平台精准监控垃圾分类全过程。
历经多年上下求索,广州垃圾分类已取得初步成果。如今,广州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全市公共机构、相关企业、相关行业生活垃圾强制精准分类参与率100%。有了方向和目标,再加上垃圾分类的“广州经验”,一个“文明广州”、“绿色广州”也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