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消费观变革路径探析

2017-08-24殷林逸

商场现代化 2017年13期
关键词:消费观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现已融入经济活动的各方面,随着我国步入“互联网+”新时期,通过平台的进一步整合,促进消费的便捷化,加强双向互动,促进消费的个性化,共享信息,促进消费精细化,实现消费模式的重大革新。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消费的重要主体,互联网带来消费便利的同时,也使部分大学生养成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等消费恶习。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角度,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形成科学的消费教育、塑造理性的消费品质,实现大学生消费观的变革。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消费观

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正值我国互联网技术成长阶段,信息化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推动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这一时期也是思想解放新时期,外来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传入国内,追求新潮、注重个性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独特标签。“互联网+”的兴起,使未来消费朝便捷化、个性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大学生深受这一消费结构的影响,但由于缺乏辨别能力而陷入盲目消费、攀比消费与超前消费的泥潭。因此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形成科学的消费教育、塑造理性的消费品质,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互联网+”消费模式变革

1.整合平台,便捷化消费。传统消费模式受时空限制,以实体店铺为主,相对独立。而“互联网+”时代,网络经济为生产者与消费者搭建了统一的平台,打破时空局限,省去诸多中间环节,交易更快捷。同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偏好加以深度整合分析,为消费者推荐合适的产品,从而形成全新的消费体验。同时,第三方支付的普及与现代物流的联动作用,也为网络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形成无边际消费新结构。刺激大学生进行网络购物,并成为此类消费模式的主流,推动了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

2.增强互动,个性化消费。“传统消费模式与商业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供给与需求在时间和信息获取上的非同一性。” 在信息单向传输模式下,生产者以自身对市场的理解来判断总体需求,消费者选择单一。而互联网为生产者与消费者提供了一条实时、双向的交流渠道,消费者可通过搜寻、接受、反馈等方式,直接向生产者提出自己的需求,亲自参与生产,实现“互联网+私人订制”。个性化消费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定制化需求正符合大学生追求新潮、注重个性的标签。

3.共享信息,精细化消费。传统模式中消费者只能接受现有的产品并做出有限的选择,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在网络经济时代,消费模式实现巨大革新,“互联网+”通过打造统一的平台,跨越了时空界限,在个体间架设了一方无形联系网。并通过大数据将海量信息整合成库,消费者自主搜索所需具体产品及详细信息,并结合相关产品评论,最终决定是否实施购买行为。互联网也使每个个体成为发言者,评价消费体验并与他人分享,使生产者精准考量消费者需求,促进市场机制调控的合理运行。

二、“互联网+”消费模式弊端

1.盲目消费。恩格斯将人类消费分为生存、发展和享受三大层次。现如今,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大学生消费更趋多元。便捷化的消费平台使大学生被纷繁的商品所包围,拓宽了选择面但又使大学生群体在选择中迷失而陷入盲目。除温饱型消费外,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比重逐渐提升。大学生正处于独立求学阶段,与家庭分离,同周边同龄人形成新群体,为维持群体关系而相互模仿、相互影响。同时,大学生缺乏自控能力,但有着较强的消费需求。一旦群体在消费上形成个体多数,则少数个体往往会选择趋同,产生诸多不切实际的病态消费,难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导致盲目化消费。

2.攀比消费。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独立,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注重新潮与品牌,通过品牌的力量来强化自身与社会一定群体的认同感。忽视产品使用功能,过度追求产品代表的符号象征。一方面,崇尚个性,从而使自身身份地位与他人相区分,形成符号性的“凸状炫示”。另一方面,缺乏消费经验,现代教育更强调物质上的成就,家长也会通过物质奖励来鼓励子女追求片面的成功,而忽视价值观的培养。诸多因素导致大学生群体中攀比风盛行,并荒废学业,失去学习的动力。追求彰显个性的商品,引起其他个体的模仿,直至趋同,并陷入恶性循环,强化了不合理的消费观念,若蔓延至整个学生群体,则会对校园建设,教育质量等产生巨大阻碍。

3.超前消费。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对未来生活水平多持乐观态度,也促进了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现如今,信用卡消费群體年龄呈年轻化态势,部分大学生第一次接触信用卡,沉溺于消费的快感中而选择透支消费。但大学生仍处于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阶段,还未能形成成熟的消费心理。由于收入来源不稳定且未形成合理的理财规划,对待消费多持享受型心理,缺乏充分思考而产生冲动消费行为,不顾产品是否是自身所需,也不考虑具体的价格自己是否能够负担,甚至进行恶意透支,而不顾父母的经济压力,部分大学生也因超前消费而陷入网贷陷阱,引发信用危机。

三、大学生消费观变革路径

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中的,并在人脑中不断加工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消费观本质亦是一种观念,通过个体自身对于整个经济背景,消费环境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转化成理论并最终指导个体的消费习惯。因此,若要实现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变革,可从宏观环境、中观教育与微观品质人手。

1.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任何消费活动都是与一定的消费环境相联系的,离开了消费环境就不可能有消费活动”。我国市场环境较宽松,缺乏有效监管,对大学生消费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政府首先应加大对整个社会消费环境的监督力度,着力整治不良消费现象。其次,大众传媒应发挥正确舆论导向,运用正面名人效应规范自身宣传,形成良性诱导。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整个社会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沃土,育成健康的消费新风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形成科学的消费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确保为广大大学生打造一个绿色、可持续的新环境。

2.形成科学的消费教育。我国目前物质生活水平发展与精神文化水平发展失衡,不良风气对大学生消费观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因此首先应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是每个个体的启蒙环境,父母的价值观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物质生活的改善、对独生子女的溺爱,造成子女铺张浪费的习惯。家长应起表率作用,通过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提早培养子女理财观念。其次,学校更应加大教育力度,此时大学生多离家独立生活,家庭教育的影响弱化,受周边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消费的监管与把控,开设专门课程与讲座来强化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认知,培养勤俭、理性的消费观念,培养学生理财规划能力,正确认识金钱、理性对待金钱,引导其健康消费。

3.塑造理性的消费品质。除了宏观层面的消费环境,中观层面的消费教育的作用,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消费品质的养成。首先应对所处群体的整体消费具备理性的评价,正确认识群体内成员的消费习惯,择善而从,而非盲目趋同。其次,对于自身消费也应有正确的认知,通过日常消费进行分类并总结,分析消费行为的合理程度,平衡基本消费、发展消费与享乐消费的比重,以基本消费为主、辅以发展消费,并在消费的平衡中实现心态的平衡。同时,加强日常的实践体验,在工作付出自己的劳动,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金钱的价值,反思自身消费行为,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杨继瑞,薛晓,汪锐.“互联网+”背景下消费模式转型的思考[J].消费经济,2015(06):3-7.

[2]刘玉.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现状和趋势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08):95-9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主办社,1995:244.

[4]柳思维.现代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6.

作者简介:殷林逸,男,(1993.10- ),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硕士研究生,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消费观互联网+互联网
正确认识消费
“90后”消费观
消费观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不同笔记本用户的鼠标消费观我的街头采访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