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话剧表演观念的发展

2017-08-24杨雪姣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话剧

[摘 要]我国话剧表演观念以文明戏为起点,到多元文化的接受,有了新的探索与发展。本文梳理我国话剧表演观念的变化与发展过程,归纳出我国话剧表演观念呈现出以写实表演为发展主流,戏曲表演为发展特色,多样化表演为发展趋势的特点。

[关键词]话剧;表演观念;表演艺术

话剧作为舶来品,成为我国的一种舞台演出形式,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作为舞台艺术,它的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表演观念的具体实践中。我国话剧表演观念以文明戏为起点,到多元文化的接受,有了新的探索与发展,呈现出各种不同色彩的景象。

一、写实表演为发展主流

谈论话剧表演观念要从它的起源说起。起初中国留学生是被话剧布景的真实与表演的逼真触动了,后来更多的是看中了它的社会功能,接受了话剧的舞台演出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我国历史巨变与政治激烈动荡的时期,又有各种西方思潮的涌入,使长期思想封闭的我国人民开始觉醒,对已有的文化产生质疑,开始了“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以往的戏曲艺术不足以反映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寻找适合于反映当时生活现状并借以抒发对现实感悟的艺术形式。话剧的表演形式正好触动了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欣赏观念,大大激发了介绍并演出西方戏剧的欲望和热情。

从1917年3月到1919年3月之间,许多戏剧家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关于戏剧问题的讨论文章。《新青年》通过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引进了写实主义的演剧观念。新剧的进化团、春柳、学校等流派也以自己的表演特点,探索了新的表演方法,为我国现代话剧表演的发展起了铺垫作用。但由于“舞台构造早已建筑了一个供给男女观众吃茶、吃烟、吃水果、吃杂食、揩毛巾的前台,于是光线不能完全聚在舞臺上,演员对着灯光照耀、人声嘈杂、又混乱又喧哗的观众,就不得不拼命做作,越是神气十足,越能提起坎坷的精神……”,演员的演技必须适应已经习惯于观看戏曲表演的观众和剧场的客观条件,只能流露出做作、过火、刻板的演技。而且他们大多数是第一次登台,没有舞台经验,不考虑角色的规定情境和身份说台词。根据新剧的表演情况,郑正秋提出“戏本假戏,做须真做。新戏尤贵求真,处处应和自然。若一相畏,必且相让,使成相攮,抢说话,抢风头,戏逐失去自然之精神”,要求演员的表演应真实自然。面对文明戏虚假表演,顾肯夫在《〈影戏杂志〉发刊词》中提出了戏剧总体发展趋势,要以逼真为发展方向。洪深在上海职工教育礼堂上演了《终身大事》和《泼妇》,前者采取男女合演,后者男扮女装,通过强烈而又明显的对比,自然地废除了男扮女装的表演方式。这在当时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也使早期的话剧表演艺术更加接近逼真的表演创作,向写实的表演观念迈出了一大步。

二、戏曲表演为发展特色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品种之一,也是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中生命力最为旺盛的一种。在我国戏剧界的西方话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论战中,我国戏剧家也有过盲目推崇西方演剧样式的阶段,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实践,最终还是认识到戏曲表演在戏剧民族化上的作用。尤其是从对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接受开始,重新审视了戏曲表演。

布莱希特的表演观念是主张表现、推崇“间离效果”(又称“陌生化效果”),他提出“要在表演的时候,防止观众与剧中人物在感情上完全融合为一。接受或拒绝剧中的观点或情节应该在观众的意识范围内进行,而不应是沿袭至今的观众的下意识范围达到”,并且正式将自己一直尝试追求的叙述式表演方法命名为“间离效果”。布莱希特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到了20世纪60年代,黄佐临援引布莱希特的理论提出了“写意戏剧观”。黄佐临呼吁“突破一下我们狭隘的戏剧观,放胆尝试各种各样的戏剧手段”,“创造民族的演剧体系”。他打破了斯坦尼的“第四堵墙”,敦促国内戏剧工作者学习民族“旧戏”传统,重新认识中国戏曲,又加深了对布莱希特的关注。他的探索针对布莱希特演剧体系、斯坦尼演剧体系和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融会贯通。梅兰芳表演体系是根据他的无数舞台艺术实践所建立的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观看梅兰芳的表演之后对不同于西方传统的写实主义表演的程式化、虚拟化的表演技巧大加赞赏。因此,黄佐临对我国戏剧表演观念的重要贡献在于拓宽了表演研究的视野,在戏剧表演界,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兰芳三足鼎立,渐渐形成三大表演体系,广泛应用于演出剧目的表演创作。

三、多样化表演为发展趋势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影视艺术以其现代科技手段的空前发展,观众可以不必非到剧场里就能随自己意愿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话剧面临生存的危机,转入以探索、变革为标志的新时期戏剧的历史阶段。我国的表演艺术家在接受多元文化的过程中以多样化的表演作为实验,积极开拓了先锋戏剧之路,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表演观念。徐晓钟是这一时期对话剧作出了历史性改变的人物。他提出了从“再现美学”向“表现美学”拓宽的戏剧观,创造了既民族化又现代化的戏剧表演艺术,使我国戏剧表演走向了多样化道路,提升了我国话剧表演的美学层次,进行了与世界戏剧的对话。

我国话剧在众多表演工作者和理论家的不断研究与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观念。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戏剧思想影响了话剧界,使戏剧家们的表演观念产生了变化,考虑了民族戏剧发展的道路,而且始终没有忘记表演艺术的核心———演员的演技,加强了话剧的审美效果,克服了各种阻碍话剧发展的因素。因此,我国话剧的表演观念呈现出以写实表演为发展主流,戏曲表演为发展特色,多样化表演为发展趋势的发展特点。

参考文献:

[1] (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上)[M].林陵,史敏徒,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859- 865.

[3]苏民,左莱,杜澄夫,蒋瑞,杨竹青.论焦菊隐导演学派[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杨雪姣(1991-),女,汉,山东聊城,艺术硕士,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声乐。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话剧
话剧《坦先生》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话剧《二月》海报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黄新德黄梅戏表演艺术探析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索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二)(1935-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