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视角下审计成本研究
2017-08-24双凯锋
双凯锋
摘 要 随着审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审计边际利润不断下降,审计成本的研究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重点对信息技术下审计成本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控制等视角来分析,以期能够对我国信息技术下审计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信息技术;审计成本;管理与控制
一 、引言
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的运用使得传统的手工纸质审计逐步转变为现代信息化审计。合理运用这些变化有益于在审计人力、时间和财产等方面成本的降低,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实现审计成本效益达到最优状态。
二、信息化技术下审计基本定义
信息化审计是一种以网络信息作为传递媒介,利用计算机作为先进审计工具来完成經济监督、鉴证以及评价职能的审计方式,日本会计检察院信息化中心观点是,信息化审计有着两个方面含义:第一是针对信息化程序自身审计,包括软件和硬件运行环境、利用成本、程序和数据处理、程序安装的审计:第二便是用网路信息做为传递媒介;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院长秦荣生和中山大学教授李学柔曾经联合编写的《国际审计》文章中对信息化审计做了如下定义:“一般审计和信息化审计相差不大,都是执行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审计职能。总体概括起来是,无论是对利用计算机执行审计程序还是对计算机执行审计程序两者都称为信息化审计。另一方面是以计算机系统作为审计对象。”
三、影响信息化审计成本的因素
(一)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定义是在审计活动中,进行审计行为的审人员构与审计机构。一般而言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以及其下属审计人员。尹平,陈伟(2008)认为审计人员运用审计办公自动化的水平、审计机关设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程序、对机关软硬件的管理水平等都影响着审计成本,同时审计主体是否设有对成本管理的约束激励机制也会对成本的控制管理产生影响。沈桢桢,张浩等(2012)等认为事务所工作人员本身的人力资源素质、经营管理水平、职业道德素养等对审计成本都有直接的影响。周慧灵(2015)认为审计小组成员的知识储备、工作效率对审计成本的高低起着直接决定作用。
(二)审计客体
审计客体是指被审计单位,即接受审计主体审计行为的经济责任承担者和履行者。陈希晖,陈伟(2008)指出审计任务或审计项目的类型、规模和风险、复杂性和重要性的程度对信息化审计成本的影响巨大。沈桢桢,张浩等(2012)等认为审计客体的内控状况、组织规模大小、审计项目的复杂程度对审计成本都有影响。Ramos(2004)认为,不同审计客体所具有的审计风险不一致,导致审计主体需要对其进行评估和确定,因此即使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之下,仍需审计人员进行主观判断,从而提高了审计风险成本。
(三)审计管理
孙永军(2010)认为深化审计成本的核算是影响审计成本的因素之一。邱晓弢(2012)指出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审计信息的整合能力直接影响着审计成本,主要是对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廖迪光(2014)认为审计成本的管理工作对控制成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对审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的成本管理。
四、信息化审计成本的控制
审计成本控制是在审计工作中,为节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审计部门利用成本管理方法下,事前认定审计成本支出的范围和其限额,事后用实际成本与该限额来进行比较,并且评估审计业务的效果与成绩,用额外的管理原则来完善不利的差异,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1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成本控制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信息化审计的基础建设
审计单位应深化人员培训,提高其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能力,提高控制审计成本的意识;同时,加强计算机审计的基础建设,加大硬件投入和审计软件开发;积极推广审计软件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开展联网审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理相关审计资源,实现审计人力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有效降低成本目的。在具备一定条件时,审计机关可以开发一个软件系统对审计成本进行管理决策。这个软件系统可以提供特定的计算机审计方法,包括:数据转换、数据清理、数据分析、数据采集方法;并计算出实施各个方法时所需的审计成本,给审计人员提供一个最佳的方案,供其决策参考。2
(二)审计前进行充分的调查,并编制成本预算
在审前计前,审计单位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手段,例如审计管理系统(OA)、互联网等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获取充分的、必要的信息,对被审计单位形成一个大致的了解。审计机关还应确定审计成本支出的范围与其限额,编制成本预算,准确估计各个项目的工作量,包括工作时间和员工人数。为此,还应研究并制定工作量测算标准,作为合理测算审计成本的依据。并把计划成本二次分解,按照工作量自上而下逐步分解至每个审计步骤、每个审计人员。3
(三)审计时提高审计效率,并实时监控成本差异
在审计时,审计单位应高效地收集所需的审计数据。在被审计单位的技术配合下,审计人员通过合理可行的技术手段,如复制、文件传输和ODBC数据库连接等方法,及时获取、传输审计对象的会计核算和业务等方面的完整数据,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体信息。审计人员通过专业判断,筛选、剔除那些无效的数据,这样既可以节省储存空间,又能够节省原始数据的录入时间。在此过程中,审计单位可以借助AO系统,利用该系统已有的审计数据采集方法和采集模板。
其次,审计单位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耗材管理制度来降低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成本,对各种低值易耗品应进行科学管理,包括日常使用的打印纸、打印机墨盒等。
同时,审计单位应及时跟踪分析项目成本状况,发现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争取尽早在情况变坏之前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注释:
1邱晓弢.基于信息化环境视角的审计成本控制研究(J).中国经贸,2012(10):267-269.
2姬海华,王恒斌.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审计成本控制[J].企业家天地,2009(6):20-21
3郭状先,康梅娟. 从信息化视角分析审计成本的控制[J]. 商业会计,2009,(9-17):39-40
参考文献:
[1]陈希晖,陈伟.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23):160-162.
[2]郭状先,康梅娟.从信息化视角分析审计成本的控制[J].商业会计,2009,(9-17):39-40.
[3]姬海华,王恒斌.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审计成本控制[J].企业家天地,2009(0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