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inTech来了

2017-08-24劳佳迪陈惟杉

中国经济周刊 2017年33期
关键词:监管金融科技

劳佳迪++陈惟杉

金融科技将助力中国金融业“弯道超车”

2011年,当线上借贷行业的风险投资人杰森·琼斯(Jason Jones)和鲍博思(Bo Brustkern)找到华尔街名嘴达拉·奥尔布赖特(Dara Albright),打算共建一个互联网金融社区的时候,它还只是被设想为纽约本地从业者的派对沙龙。

2013年,派对的联合创始人们自费租下一个可容纳220人的场地,第一次以“朗迪”(LendIt)之名开办展会。之后的两年,朗迪开始“东渡”伦敦,并试探性地进驻中国,而美国本土的会议则在纽约、旧金山之间交替举行。谁都知道纽约的华尔街是世界金融中心,而旧金山则背靠科技巨头扎堆的硅谷,也是在这个时候,FinTech这个“金融”(Finance)和“科技”(Technology)的复合词横空出世。

大洋彼岸的中国,FinTech几乎同步开启。京东金融于2013年10月开始独立运营,率先在国内提出金融科技的概念,并赋予金融科技新的定义——遵从金融本质,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为金融行业服务,从而帮助金融行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与美国的FinTech不同的是,中国企业的这一定义,扬弃了国外FinTech定义中挑战传统金融的一面,更强调科技服务金融行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FinTech目前已成国内创投圈的头号明星,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正对传统金融业务的模式、流程、效率和监管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除了业内追捧和参与,监管层也主动应对。今年5月份,央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

业内形成的共识是,FinTech不仅在中国迅速生根发芽,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发展势头还将继续,甚至有可能会成为中国金融“弯道超车”的机会。

一直在金融改革上盘马弯弓的中国金融业,正搭载着这趟“创新号列车”加速前行。

中国的FinTech有多火?

“从2013年开始,我们每年的交易规模增长速度都超过100%。”京东金融副总裁曹鹏告诉记者。

从2013年10月开始独立运营的京东金融是中国FinTech行业“爆发式”增长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多份调研报告中发现,中国的金融科技市场体量已经是全球翘楚,FinTech在国内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其发源地美国。

星展银行和安永联合发布的报告称,2016年中国金融科技投资额飙升至88亿美元,占据全球份额的25%之多。而零壹财经的《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与指数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领域共发生504笔投融资事件,获投公司累计融资金额达1135亿元,其中,中国金融科技投融资共281笔,占全球56%;总金额875亿元,占全球77%。

花旗银行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观点:亚洲已经取代北美成为金融科技的第一投资重镇,成为市场嗅觉最灵敏的VC们竞相争抢赛道的金融科技创新地区。相比2015年,2016年中国金融科技风险投资至少增长一倍,而美国和欧洲则分别下滑38%与27%。

“现在不提FinTech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在创投圈混的。”一家投行金融组高级经理对《中国经济周刊》笑言,“一个MBA班,毕业后一大半都去了FinTech创业。”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常务理事周晔也告诉记者,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包括大量传统金融机构的管理者,无论是银行的行長、证券公司的总裁还是基金公司的总经理,都开始谈论FinTech。

记者获悉,目前中国约有5000家FinTech公司在角逐各种各样的机会。

经过“爆发式”发展,毕马威与风险投资公司 H2 Ventures 联合发布的《2016全球金融科技百强榜单》显示,中国金融科技巨头已经“横扫”寰宇,京东金融、蚂蚁金服、陆金所等占据榜单前十中的五席。

曹鹏认为京东金融快速增长的关键便是整个京东两亿多用户所带来的数据,“起点比较高,在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所需的技术能力已经准备好了。”

“我过去这些年看到最深刻的FinTech行业的变化,实际上很多都来自中国,在中国,体量很大的一体化商业组织,能够带来类似银行的一个商业实体,许多人在很短时间内就会铺开使用,这在美国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一个业务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快速扩张,这对美国来说是不可能的。”朗迪创始人鲍博思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而每年都会出国考察金融科技相关基础技术创业公司的曹鹏告诉记者:“美国有很多进行基础技术研发的创业公司,他们规模不大,专注于某个技术领域。我前去考察是为了寻找好公司进行收购或者投资。我们刚开始时去美国,经常能看到一些新鲜的东西。但近两年感觉已经看不到新的东西了,那边的新技术已经被我们‘摸得差不多了,相关的公司也被‘筛过好几轮了。”

FinTech为什么这么火?

外界对新金融业态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几年前以夺人眼球的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但记者注意到,从去年开始,许多P2P公司已在努力挣脱这顶帽子,大量公司开始向FinTech概念靠拢,到了今年,几乎很少有企业还在用P2P做自我介绍,FinTech成为它们打造“升级版”的主要载体。

“出了那么多跑路事件,P2P已经污名化了,我们不是P2P,现在我们的风控团队都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所以是FinTech。”一家地产商背景的金融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强调。但据记者了解,该公司目前主要运营的产品其实依然是网贷产品。

另一家运营方式类似的公司的COO也告诉记者,其定位是“金融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现在公司不让在宣传中出现‘P2P了,我们的概念是利用云技术为高净值人群智能理财”。

但曹鹏对记者坦言,现在很多公司在谈用技术做风控,理念可能是对的,但实际上却做不好。“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需要不断迭代,维度相对低一点的要8到10次的训练,如果靠深度学习,得有50次以上的迭代训练,没有大量的数据、一定的场景是做不好的。”他认为,除了数据和场景,投入是人工智能绕不过去的第三个因素,“每年京东金融技术部门的支出都会有100%以上的增长。”

虽然FinTech行业中有李逵与李鬼之分,但从P2P着急“转型”,以及此前四大国有银行和BATJ的亲密联姻,让无数人从中看到了传统金融业转型的明确信号,这进一步激发了FinTech的市场想象力。

对于金融科技火爆的原因,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从宏观视野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称,当前全球金融业的发展都面临着经济周期、行业周期和科技周期三个周期叠加的影响,所以正处于一个再平衡、再定位、再整合的新拐点,“以云计算、移动互联、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让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恰好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0年前的互联网金融其实只是通过技术改造,把金融业务搬到网上,把‘砖头变成‘鼠标,并没有创造出新型的金融形态,但现在是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同时还遇到了消费者较大程度掌握了信息主动权的时代,他们自发愿意学习和尝试新的金融科技,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总量超过38万亿元,已经是美国市场体量的5倍,变化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快。”姜建清分析说。

中国社科院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鹞则更多地将这种火爆归因于“倒逼机制”,“FinTech的第一把火是2011年从国外烧起来的,因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全球舆论中成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政府动用公共资金注入银行体系以避免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倒闭,直接导致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金融业失去信任,‘天时给了那些没有在危机中受到影响及责难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以金融科技的方式提供银行服务一个绝好的机会。”

朗迪中国CEO海翔接受记者采访时,则从中美市场环境的差异来解释为何中国FinTech发展更为迅猛。“中国的信用基础设施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在美国有比较完整的征信系统,这其实给了中国新兴企业非常多机会,中国有比美国大得多的金融科技市场,中国拥有大片的空白,各种各样的业态公司都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

曹鹏认为,“美国的金融领域特别成熟,这是一把‘双刃剑,会导致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遇到瓶颈,因为传统机构并没有特别大的动力去改变,而且也会抵制一些新技术的应用。”

曹鹏分析称,在支付领域,美国仍然有60%到70%的支付在使用信用卡,剩下的大部分是现金支付,移动支付占比实际上非常低。而在中国,我们直接跳过了信用卡高度普及的阶段,基本上从现钞一步就转到了移动支付,这就给了Fintech行业特别好的机会。

FinTech是金融革命还是资本狂欢?

如此猛烈的FinTech旋风也引发了一些市场质疑:这是否仅仅是前几年盛行的互联网金融“旧瓶装新酒”带来的资本狂欢?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都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相当广阔,落地项目繁多,虽然概念火爆,却远远超出了“玩概念”的范畴。

央行上海总部副巡视员兼金融服务一部主任季家友则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解释称:“金融科技的应用领域也正在被细分和扩展,最開始是网络支付等支付清算领域、网络借贷等融资模式,现在扩展到了基于区块链等技术的金融智能投顾等投资管理领域,以及消费金融、保险等众多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的领域。”

记者了解到,目前关于FinTech技术部分的定义有一个时髦而有趣的说法:“ABCD”。A就是人工智能(AI),B是区块链(Blockchain),C是云服务(Cloud),而D是大数据(Data),相比之前以P2P网贷为主体的互联网金融而言,FinTech更突出了与科技的融合,网贷可以视作只是“ABCD”的技术应用场景之一,对“ABCD”有应用的企业都被归入FinTech的范围。

以其中的“A”人工智能为例,在曹鹏看来,人工智能就是一个工具,像数据库一样,所有业务都需要用这个工具去做,它可以帮助人做大量原来做不了的事。比如利用生物探针技术,需要在一台设备上采集6到8周的行为样本数据,可以学习到运用这个行为模式的人和这台设备是相关的,别人再去用你的手机进行支付,就能知道其实不是设备原来的主人在操作。

尽管资本沸腾,但技术带来的金融革命显然不只是资本的泡沫堆砌,从全球来看,金融科技都上升到了顶层设计的格局之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稳定理事会、国际标准化组织纷纷成立金融科技研究小组或委员会,探索建立针对金融科技的国际政策框架。

今年5月,央行也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业内和学界都达成共识:FinTech不仅在中国迅速生根发芽,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发展势头还将继续,FinTech可能会成为中国金融“弯道超车”的机会。

8月4日,央行副行长范一飞亦表示,银行业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合理布局到各种金融服务场景中,为传统金融注入活力,发挥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示范作用。

深谙中美两国市场的朗迪中国CEO海翔就对记者表示,以在FinTech企业中占比过半的消费金融为例,中国就有比美国大得多的潜力市场,“中国20岁到60岁可以劳动的人口数量在9亿左右,银行出于发卡成本和利润率的考虑,现在信用卡的覆盖面只有1.7亿~1.8亿人,还有7亿人申请不到信用卡,中国可以利用技术从这些人口中找到优质借款者,这些银行服务普及不到的地方就是金融科技的生存空间,而且美国已经有过度借贷的问题,美国人均信用卡已经接近3张,中国差不多是0.3张,消费金融中的‘大头——现金贷也有很大潜力。”

京东金融副总裁曹鹏向记者做了一个对比,从获客一端来看,传统银行做到1000万张信用卡可能需要做5到10年,京东白条从产品推出,仅用了一年时间用户量就超过1000万,“获客成本和效率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FinTech催生“沙盒监管”

虽然种种数据都印证了中国FinTech的发展速度已是全球瞩目,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金融科技已尽善尽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坦言,金融科技提供跨市场、跨机构、跨地域的金融服务时,会使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更强、波及面更广,对监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几年我们在向国务院汇报工作时也提到,在网络技术条件下,一个金融机构出现风险,很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金融科技主体依托网络效益、规模效益,更容易实现跨界混业经营,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竞争和系统性风险。”

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李爱君则直言,国内的监管制度已经滞后,“技术很可能会解决原有的金融风险,但是技术的解决可能突破原有制度,甚至违反禁止性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可能就制约了创新。”

对于与监管的关系,京东金融CEO陈生强介绍说,京东金融的所有产品上线都要经过产品审核委员会的审核,一些尚没有明确法律规范或者监管要求的创新之处,积极与监管沟通,通报产品的设计理念,通过沟通化解信息不对称和误解;在用户权益保护层面,用户权益保护委员会要设计制度确保用户的权益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极力避免发生群体性的金融风险事故。

事实上,从全球视野看,许多发达经济体都已经在探索创新的监管体系,金融科技的一个分支,RegTech(Regulation Technology ,监管科技的简称)站上了舞台中心。目前国际上解决监管滞后的一个普遍方法是“沙盒监管”,最早由英国金融监管部门在2016年5月正式推出,随后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国也陆续推出各自的版本。

所谓沙盒监管是指,允许一些高科技、互联网等新兴企业在监管部门划定的范围里试错、进行金融创新,监管部门甚至在法律上对它们有一些豁免,旨在建立更具包容性、创新性的监管体系。

反观中国,对RegTech的认知似乎已经不合时宜。近日,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文红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实际上沙盒监管和银监会的试点机制非常相似,试点机制就是中国的沙盒监管,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而业内认为,尽管两者逻辑相似,但沙盒监管的建构方法、管理方式、风险理念、基础设施都有很大不同。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坦言,发达经济体RegTech发展较快,国内Fintech和RegTech发展却有失衡的情况,“面对金融科技行业不断增长的海量业务,监管当局的监管成本将不断地上升,过去体现为人力成本,现在更多地体现为资金投入,这种投入有可能是几何级数上升的要求,如果跟不上,失衡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央行之前在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时,曾发布三项主要工作,其中就包括了强化RegTech应用实践,称将会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这也是央行首次明确提到RegTech这个新概念。

猜你喜欢

监管金融科技
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浅论我国会计监管体制的创新
科技助我来看云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监管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