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醇儒之风留应天

2017-08-23沈海滨

旅游 2017年6期
关键词:商丘范仲淹书院

沈海滨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位居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之首。应天书院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赐额命名的,它坐落在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商丘曾是宋州核心,赵家赵匡胤的发迹之地,后来北宋将其作为陪都,成为南京。北宋立“宋”为国号,与宋州是有关联的。44年后真宗的儿子宋仁宗,将应天书院赐名为南京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社会科学院,应天书院由此成为天下第一书院。

范仲淹执掌应天府学

真正的应天书院屋所已经不在了,在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古黄河泛滥,应天书院被淹埋于地下,位置就在今商丘古城南湖里。目前复建的应天书院距离原址不远,位于商丘南湖的东岸,周边没有高大的建筑物,远远就能看到书院的大门神圣高耸,门楼上下,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大门前是一座状元桥,为汉白玉石拱桥,工艺甚是精湛。

北宋是中国文化教育最为繁荣的时代,同时政治也是相对较为开明的时代,正因为如此,北宋时期诞生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科学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彩虹。其中杰出的人物有欧阳修、苏轼三父子、辛弃疾、范仲淹、包拯、王安石、岳飞、毕升、沈括等一大批。据相关统计,北宋的历史名人多达200多位。范仲淹青年时进入应天书院读书,五年时间的从师学习,为他的后期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他科举中榜,进士入官,经过十多年的县衙工作,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入朝,先为秘阁校理,后改为右司谏,从一个文化侍从转为一个政治谏官。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出任参政知事(相当于副宰相)。范仲淹与应天书院的交集不仅仅是青年求学,更大的交集是范仲淹在商丘为母守制期间(古代官员可以在父母去世后息官三年奔丧守墓,被称为守制),受知府之邀,执掌应天书院,为推动应天书院兴盛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特别是他倡导的“天下事为己任”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范仲淹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为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彰顯了这位政治家的爱国情怀,成为千古名句,受万世敬仰。此前作为谏官时,他也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名句,同样展现了他的理想锋芒。他辅政时主张力行的庆丰新政,不到三年,虽然天折,但却受到王安石的追捧,对王安石熙宁变法起了积极的影响。

熠熠然有醇儒之风

随着北宋政权的消亡,应天书院盛名不再,受战火影响应天书院屡废屡建,名称也不断更改。元初虽改建为归德府学堂,但规模大减。金太宗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商丘由应天府更名为归德府。明朝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宰相张居正下令拆毁天下所有书院,应天书院没能逃过此劫。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归德知府郑三俊重建“范文正公讲院”,效法范仲淹的精神,亲自执书讲学,一时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诸如官至户部尚书的侯恂,南京国子监祭酒侯恪,兵部侍郎叶廷桂、练国事等,皆为郑氏赏拔。他们颇有范仲淹刚正不阿、崇志向、尚气节的精神,为官清声卓著。

“范文正公讲院”又名“文正书院”。因范仲淹曾掌教应天府学,后人为纪念其讲学育士之功,故名“范文正公讲院”。“文正”是范公谥号,后世均尊称范仲淹为范文正公。清朝前期,讲堂依然存在,有名师执教,集诸士而课之,“下帷讲学,有醇儒之风,学者翕然宗之。”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举国废科举,兴学校,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1905年8月,范文正公讲院改为“归德府中学堂”,后为归德中学。一幕大剧就这样留下一个小小的身影,悄悄落幕,落幕无声,用落魄来形容,毫不为过。

复建的应天书院

来到古城,除了置身感受宋代古老的市井遗风,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走进这所书院了。

听说过书院临城、临湖,已远远地离开城廓和东湖,还未见到书院。遇见迎面而来的人就问,离书院还有多远?被告知:快到了,不远。说完还狐疑地回望我一眼。远望一个古建筑的院落,想来应该是的。

看到“应天书院”的匾额,才松了口气。大门口摊晒着几片大豆,西边厢房里几个人在聊天,有人看见我就走出来,嘴里还吃着东西,好像这不是什么景区,而是守着自家院子闲居。查了我的证件后,继续嚼着东西回屋了。顺宽阔的甬道望去,一个新建的牌楼,雕栏画栋,倒也庄严肃穆。可是因为新,陡然间我感到很失望,前来拜谒的虔诚顷刻间少了几分。然而北宋至今岁月匆逝,当年的木栏梁柱怎能经得起千年的风雨侵蚀?

进入大门后,面前是一座雄伟的大殿,名字叫崇圣殿,殿内尊立着孔子的雕像,雕像的背后上方,是四个金光大字“万世师表”。大殿的两侧偏殿,是陈列室,陈列着应天书院的历史和成就。墙上的展板上书写着一排排书院培育出的杰出名人,有五十多位北宋的朝廷高官和名人,有好几位官至宰相。这张人名表中,最最著名的人,当数范仲淹。

因为整个空空的院落没有别的建筑。大堂里除了供着孔子外,还有其他几个弟子的石像。我仰视着—个个雕像,从他们前面缓缓走过——这也算是一个读书人对圣贤的尊敬。我没见过这些古人,不知道他们的面目,但绝不是如此形似于将军罗汉口B.9整个院子,看不出书院的一丝书香氛围,空旷,清寂。冷清倒无所谓,书院嘛,本不是喧闹之地。千百年前,千百书生在这里吟诗作文翻卷挥毫的情景都洇于历史的河流,再也不复存在了。而后院更是荒野一片,衰草丛生。回来的时候我才感觉到来时向人问路,遭人狐疑回望的原因,当地人是不去看的,有什么看头?

也许他们不会记得,当年北宋政权开科取士时,书院里的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那情景多么让人欣喜振奋!也是因此,宋仁宗于1043你那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著名文学家晏殊为官应天知府时,在文人学士官府的支持下,修缮书院,广聚名士。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宋史上有一句话说“北宋兴学始于商丘”,可想应天书院曾经那么的显赫一时!尽管失落,想起北宋的文人诗作来,仍是感慨万分。

如今复建的应天书院,因为资金的问题,只完成了一期工程,院内建筑十分简单,崇圣殿后只有一座孤孤单单的讲堂,偶尔也举办一些文化讲座。应天书院比起往年的辉煌,真正是今非昔比,但仍然是历史上的一块瑰宝,值得一游,值得怀念,值得纪念。我结束应天书院游览,历时60分钟。离开时书院时,心中落下三个大大的感叹,为书院的零落叹!为文化的复兴叹!为精神的根脉叹!

猜你喜欢

商丘范仲淹书院
范仲淹画粥苦读
商丘之旅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Using visual pedagogy to help adult immigrant in Australia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马吉甫作品
范仲淹苦读轶事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