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写景类文章的价值分析与策略探索

2017-08-23单胜娟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写景言语文本

单胜娟

【摘要】写景类文章指通过运用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作者对某些景物的赞美及自身情感的文章。其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重比例,但观照当前教育教学研究,专门指向写景类文章的教学策略探索尚较匮乏。观察当前写景类文章教学的课堂实况,常现“美景欣赏过度,美言品悟甚少”的状态。本文关注小学写景类课文,通过品析写景类文章言语内涵,从而聚焦审视写景类文章的教学价值。笔者阅读专业理论书籍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反思总结,探索出“导图式教学策略”“朗读式教学策略”让写景类文章的课堂教学方向明晰、策略有效。

【关键词】教学价值 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属于“文选型”,每一篇“选文”都是名家的经典言语作品,其主题内容、文本体裁都有所不同,其言语形式和教学意义自然也不同,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因文而导。观照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写景类文章占有一定比例。(见下表)

从此表中看出,每学段都有数篇写景类文章(不包括选学课文)。其中三、四年级所占篇数更多。将写景类文本选进教材,融合了编者的意图,教学中教师需挖掘原文本的教学价值,使其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载体,实现有效教学。

一、教学价值

“教学价值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文本价值进行的运用与截取,使学生获得言语智慧。”那么文本意境和文本言语应是写景类文章的教学价值点。

(一)文本之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笔者以为,意境并非专属诗歌教學的关注点,写景类文章的教学也当求意境之感。阅读写景类文章,透过文字,那份雄伟壮阔,清新自然,安谧娴静之感便油然而生,这就是言语所展示的美妙画面,其蕴含的深远意境引人入境。

(二)文本之言语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始终把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放在首要位置。观照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类文章,其构思巧妙、文质兼美。如一,其在言语表达上常常采用“动静结合”的表达方法以及拟人、比喻、联想等方法,将景物的静态与动态特征展现在读者眼前,营造和谐完美之感,让人身临其境。如二,写景类文章往往是作者亲身经历后所撰写的文章,言语中流露作者当时的细腻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写景类文章常见的方法,欣赏的是景色,感受的是作者的浓郁情感。教学写景类文本,以上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教学点。

二、教学策略

“教有法而无定法。”聚焦写景类文章,不像写人写事的文章前后联系较为紧密,其有文本独特构段方式与表达手法,如何发挥此类文本教学优势来引领学生感受情思、习得言语,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联系课堂实践探索写景文教学中有效、可行的策略。

策略一:导图式教学

“游踪线索法”是写景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法,也就是“移步换景”来描绘景致。教师以表达上的特点为教学契机,创设思维导图形式的教学主线,将让整堂课简约、有效。如《颐和园》一文:

师:请你聚焦文中画线的句子,按照游览顺序把导游图补充完整。(学生完成反馈如图)

师:再仔细看看这张游览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作者到一个地方看一个景点,然后换一个地方,又看到新的景色。

师:是的,作者就是这样边走边看,走一个地方,换一个景点,接着走一个地方,再换一个景点,这就是“移步换景”。今天学习的这种写法,对你们以后再遇到类似写景类游记文章特别有帮助。

思维导图不仅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阅读探究能力的发展。以游览地点的转换为线索来衔接段落,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形式理清游览顺序,把握关键景点,不仅使学生轻松入景入境,还习得阅读、习作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策略二:朗读式教学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在《语文教育追思录》中写道:“文章的精华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都不会自动显露出来,而只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写景类文章的朗读教学亦有其特点。

1.朗读法之——熟

写景类文章的言语常引用古典名句,笔调优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感受文本语言的节奏感,品味言语情趣及神韵。如谢冰莹的《小桥流水人家》: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作者诗一般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将人引入美妙、恬静之境,感受作者宁静而浓烈的情思。在课堂中,教师经常进入教学内容条分缕析式的尴尬境地,若引导学生采用“复读”法,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这样,理解课文、积累语言便水到渠成了,从而驱逐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枯燥。其教学功效不容忽视。

2.朗读法之——美

写景类文章笔调优美,往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自然清新的美丽画卷。如老舍《草原》一文中: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师:这样一段文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景色很美,仿佛世外桃源,让人舒服。

生:一片绿色,很美!

师:好一片绿,哪些字词让我们感受绿意盎然?好好读读!

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聚焦品味重点字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适当调控语调、语速、音高等,使美妙的文字通过独特的声音传达其强烈的语言生命力。此时,“景美”“言美”“情美”同构共生,可谓“美不胜收”。

3.朗读法之——思

此时的“思”是身临其境地进入语言文字之中,全身心地投入文本,透过文字进行想象和联想,酝酿情感,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浮于脑海,从而将朗读内容绘声绘色、绘情绘景地流露出来。“优美处还它个婉约,壮美处还它个豪放。”张连元的《让学生与文本共鸣的诵读教学》提出:“诵读过程就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进行更深入、更准确、更具体的理解、把握的过程。”可见,朗读是引领学生从浅层的文字阅读到深层的文化阅读的思维之旅。

本文以写景类文章为研究载体,审视写景文的教学价值,聚焦其言语特点,从而探寻写景类文章教学中适切、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习得言语、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张敏华.思维导图与小学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张连元.让学生与文本共鸣的诵读教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写景言语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示范·情境·交流——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为例谈默会知识的作文教学启示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写景成语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