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学科课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开发
2017-08-23蒋合涛罗充
蒋合涛+罗充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个体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人性的教育,是以心理学科为依托,从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和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侧重对教育对象的个性品质、心理品质的构建和塑造。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心理健康和生存发展所需技能与品质的教育,人的品质包括人的生活能力品质、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和文化品质等。
生物学科是自然学科,同时涉及人文知识,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上有独特的优势。下面就对生物学科课程特点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进行了开发,并做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1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精神病学者麦宁格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状况。一直都有学生因为抗压能力低,不能适应环境和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而选择轻生。
近年来,我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堪忧。如,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对当前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中,小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有异常心理的问题的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
目前我国中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抑郁心理:有抑郁心理的学生表现为自卑心理严重,情绪消极,内心孤独,但他们又有很强的自尊心,极度渴望成功。
封闭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拒绝与他人交流,缺乏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交际能力差,不受同学喜欢。
焦虑心理:患有焦虑心理,恐惧感强烈,容易紧张,学生唯恐自己失败,有强烈的负罪感,心理脆弱。
目前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对学生进行自身生存发展所需的技能与品质的培养。学校心理咨询室沦为摆设,或心理咨询教师不敬业,不想给学生做心理健康咨询。
2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
针对我国中学教育的现状,为了弥补中学心理健康的不足,笔者对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课程开发。
2.1 课程开发背景
初中正好是人生中的关键期,即青春期,这段时期中学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因此青春期的学生身心处于非平衡状态,容易引起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家长和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较为薄弱。同时,学校只注重当下的知识技能教育,没有对学生进行终身生存发展所需品质和技能的培养。
2.2 课程目标
掌握青春期心理及生理变化相关的知识,懂得发泄情绪和自我心理平衡。
2.3 课程内容见表1
2.4 课程开展
(1) 学生:全年级。
(2) 课时:2课时。
(3) 校本教材:学校根据现行生物教材和课程标准自行编排。
2.5 教学策略
教师课前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工作,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预习课本。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播放与青春期相关的极端事例的视频,并结合教科书知识,组织学生讨论这些事例出现的原因。学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在情景交流中体会没有处理好男女关系所造成的影响。教师播放青春期发育的教学视频,结合教学视频讲解,最后给学生展示青春期综合症相关资料。
2.6 课程评价
教师根据课堂状况、师生课后交流,进行评价,同时采取学生自评。
3 对教师的要求
3.1 强调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从心出发”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强调教师自身的人文主义情怀,真正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
3.2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化的人。狄德罗认同培根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实验科学方法论,并指出“学习和研究知识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就是培养社会化的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社会化的培养,结合自身教育经验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
3.3 培养学生抗压能力,加强思想道德的教育
以心理学学科知识为依托,加强了教育的作用。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能力的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培养学生抗压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的作用。同时,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只有具备良好道德的人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教师要根据心理学学科知识,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的规范,促进道德教育的内化。
4 学校的运用
4.1 学科教学的运用
初中生处于敏感时期,叛逆性强,各学科教师要根据各科特点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教师在传输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当承担维持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与品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间的渗透。中学教师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结合建议,在相应的教学中做出改变和优化。
4.2 班级、学校管理的运用
班主任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对班级进行管理,以心为本,不過多地关注学生成绩,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同时,教师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做到教学相长。除此之外,学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全校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和学习,培养师生的创新性,增加学校的灵活性,营造学校人文主义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吴发科.心本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9.
[2]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原理与操作[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申继亮.中国中小学学生学习与心理发展状况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学·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0.
[5] 邢至晖,韩立芬.特色课程开发的7项核心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
[6]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52-356.
[7] 袁凤琴.教育学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9).31.173.
[8] 郑长龙,梁慧梅.科学方法教育思想的由来及发展[J].化学教育,1998(6):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