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2017-08-22韩金

神州·上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公众参与

韩金

摘要:当今社会,艺术已经不在高高在上,它更加趋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介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绝大多数的艺术作品是在艺术家创作完成后才与大众接触,当下存在一些作品在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中就已经融入了公众的参与性,让公众参与创作的过程,体验和感悟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带给人们的不同体验。更容易引起艺术作品与公众的共鸣,增强了艺术作品与群众和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关键词:公众参与;创作过程;认知感

曾记得有位老师的不经之谈“艺术的目的是创造一种经验,一种感知自然的经验”。既然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创造经验,那么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目的应该和让更多的人知晓这种经验感受这种体验脱不了干系吧。艺术家创作艺术是为了创造一种经验和对自然的感知。那么做个假设: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如果有公众参与这个过程是不是可以扩大对自然地感知甚至是经验的获得,从而引起更大的关注或共鸣呢。

对这方面问题的思考,让我不经意间想起了几年前艾未未的作品一亿颗《葵花籽》,从而对其中让群众参与艺术创作这一环节做了浅显的研究。《葵花籽》这件作品曾经于2010年10月在英国展出,当时铺设面积达1000平方公尺、高10公分,总重约10吨,这些陶瓷葵花籽是由景德镇1600名工匠纯手工打造,费时2年多才制作完成。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艺术的取材是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和大自然的,艾未未之所以选用葵花籽作为自己艺术品创作的主要元素,其中一定不单单是葵花籽这种事物本身。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葵花籽曾用作宣传形象,领袖毛泽东被比作太阳,群众被比作向日葵,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每一个个体就是一粒葵花籽。艾未未自己也曾说过,他对将古代工艺和传统糅合进当代艺术的关注,激发了自己创作“葵花籽”这件作品。大部分的艺术作品是被艺术家创作出来面向大众、面向欣赏者的,所以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所选取的创作元素,通常是可以引起人们共鸣的一些视听觉符号。艾未未选取葵花籽作为他的艺术作品,在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葵花籽在中国是最常见的街头零食,所以选用葵花籽作为创作元素可以最大程度上吸引群众和赏客,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在某种程度上引起共鸣。这些都只是作为材料选取方面的普遍认知性。然而,如果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注入公众的参与,这样就会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人们是会思考的高等动物,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有自己的思索和理解,让公众参与艺术家创作的过程,是让艺术品提前与大众或是欣赏者、参观者建立某种联系,从而进一步拉近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有助于对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理念的進一步思索等。艾未未他的作品《葵花籽》多达一亿颗,采用平铺的方式进行场地布置和展览,意在营造可使观众身临其境的装置作品。让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与参观者直接接触,加大了人们对作品的理解与感知的。这些葵花籽被赋予诸多的文化内涵。首先,它具有独特的观赏性和体验性,是具有一定艺术和审美价值的精美作品。其次,艾未未选用陶土为原材料制作这一亿多颗葵花籽,而非塑料、橡胶、实木或其他原材料,陶瓷作为一种质地相对坚硬的个原体在化工材料的运用上也有所体现。这些都是陶瓷作为原材料的种种运用和体现。在艾未未的一亿颗《葵花籽》艺术作品中,陶瓷不仅仅可以很好地塑造葵花籽这一形状,还体现出了它作为平面载体的功能,即在它上面绘制葵花籽纹样,当然,作为艺术品展销国外,陶瓷还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政治寓意。陶瓷的英文翻译是:china,而中国的英文翻译是China,两者在翻译上是同一个单词,因此艾未未寓意深刻地以陶瓷制葵花籽表现当今的“中国制造”现象,并拉近与外国观众的距离,表现愈加密切的跨地域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策展人朱丽叶宾厄姆曾言:“触摸一粒葵花籽就是感受整体,这非常深刻地表现了个人与整体的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艾未未这一亿颗《葵花籽》作品的又一种认知和解读。对于艺术作品,我们通常都会有如此的解析和言论。那么艾未未这件作品独特之处是不同于其他作品,它的独特魅力还展现在它被创作的这个过程中。

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曾有一个相对著名作品——《7000棵橡树》,之所以提到约瑟夫·博伊斯的这件艺术作品,是因为博伊斯的这件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与艾未未的这一亿颗《葵花籽》有一定的共性。两者的创作过程都有群众的参与,这使得作品在被制作完成之前就和大家接触了,人们在茶余饭后会聊起有关艺术创作的事情,以至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被广为流传,其价值不仅仅是在艺术层面的价值,还涵盖了人们对一些事物或事情的思考与交流,增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等。两者的材料都选自人们熟识的事物,材料都具备常见性和普遍性,但经过艺术的行为后又变得不再那么普通,让人感受到了不曾感受到的东西。材料利用经验来交流,同时创造经验参与交流,在时空上又“无限放大”。约瑟夫·博伊斯的这7000棵橡树还同时不断是具备了当初最开始不具备的理念,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变化,更具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让公众参与进来,可以很大程度上让艺术作品以及创作行为具有延伸性的发展与语言价值。艺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公众参与进一步使得艺术生发,人们可以自由的对艺术发问,甚至产生质疑等等,这种方式产生的影响有时候要比艺术家把艺术作品创作出来之后拿去让观众们感受更为深刻和丰富。

艺术作品的创作不单单是创作者的事情,有时候也是观者可以参与进来的事情,现如今这个时代,更注重普世价值与观念,艺术有时候也需要把个人观点转变为社会观念。在艺术的创作的过程中让人们多多参与有时候也是一种艺术观念传播交流的手段与方法。

艺术作品中的公众参与行为还有待我们观察和思考,这或许会成为今后艺术创造和发生的一个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赵志红.《当代公共艺术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10月;

[2]付新民.艾未未:我所做的都是有关艺术[J].艺术生活,2008(06);

[3]班陵生.约瑟夫·博伊斯留给艺术史的“修辞手法”[J].新美术,2015(09);

[4]杨义飞.作为社会雕塑的7000棵橡树[J].美术学报,2011(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众参与
小城镇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
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监督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困境
论公众参与立法的利弊与保障措施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