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轉型升級前奏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放緩
2017-08-22吳迪
吳迪
中國大陸正在通過鼓勵企業積極進行技術創新和向價值鏈的高端延伸來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進而彌補傳統出口產品的下滑。中國外貿出口步伐出現的階段性放緩,絕不是什麼經濟崩盤的預兆,而是實現外貿轉型升級的前奏。
2017年一季度,中國外貿實現良好開局。據海關總署發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外貿進出口值(按美元計)同比增長15%,出口增長8.2%,進口增長24%,進出口雙雙實現正增長,呈現回穩向好態勢。
中國外貿回穩出口值放緩
特別是,2017年一季度中國進口值在大宗商品價格明顯上漲以及進口量大幅回升的雙重推動下,實現了快速增長。這是時隔5年後,一季度進口值再次出現20%以上的高增長。其中,原油進口量同比增長15%、價格同比上漲55.7%;鐵礦砂進口量增長 12.2%、價格上漲70.5%;煤進口量增長33.8%、價格上漲88.5%;橡膠進口量增長35.8%、價格上漲50.3%。據測算,僅上述4個商品的進口值增長,就拉動同期中國進口總值增速達10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2017年一季度的出口值則增長較為緩慢。其中,紡織服裝、鞋和家具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以及農產品的出口低迷,是拖累整個出口的主要因素,一季度服裝出口值下降0.1%、紡織品增長1.2%、家具增長2.1%、鞋增長6%、農產品增長1.1%,均明顯低於同期中國出口值8.2%的總體增速。而與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低迷形成對比的,則是高附加值產品出口的蒸蒸日上,如一季度機電產品出口值增長8.6%,其中手機出口值增長13.8%、汽車出口值增長22.9%,此類產品正逐漸成為中國出口的重要支撐。
重貿易結構轉型升級助共同繁榮
就在中國海關公佈一季度中國進出口數據的同一天,另一組引人注目的數據,是世界貿易組織公佈的2016年世界各國或主要經濟體貨物貿易進出口情況。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位次變化,中國連續3年全球第一大國的稱號,再次回到曾經的冠軍美國手中,而兩者的差距僅為200億美元。造成這一位次變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出口領先差距的縮小,儘管中國自2007年起連續10年保持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地位,領先第二名美國的差距由2007年的704億美元逐年擴大至2015年的7709億美元,近10年間差距擴大近10倍,但在2016年這一差距首次縮小,為6436億美元,較2015年收窄1273億美元;另一方面,由於2016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仍維持低位,導致了中國進口規模的大幅萎縮,這與中國進口產品中大宗商品比重較高的結構密切相關。
曾有評論認為,中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不保以及出口持續放緩,是中國經濟即將崩盤的預兆。但宏觀經濟研究者卻認為,這樣的位次更迭實屬正常,中國也只不過是在其漫長的對外貿易發展歷程中暫時放慢了腳步。中國有句老話叫,「不怕慢,就怕站」,對外貿易的發展也是如此。在這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近10年間,全球經濟發展和貨物貿易一度陷入停滯,無論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市場國家,都無一倖免,世界各國都曾共同努力期望改善這一困局。
然而,時至今日,這樣的努力卻出現了分化。個別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出現逆全球化思潮和貿易保護主義言行,為全球貿易的復蘇設置人為障礙,不僅原地不動甚至要開歷史倒車。在這樣的複雜環境下,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貨物貿易的領頭羊,主動擔負起促進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任,無論是2016年杭州G20峰會還是2017年博鼇亞洲論壇,中國都呼籲要順應經濟全球化大勢,堅持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進程,並宣導各國要加強溝通、協調與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
面對嚴峻的外部市場環境,儘管外貿發展的腳步有所放緩,但中國始終向著全球經濟共同繁榮的目標在努力。在向世界發出倡議的同時,中國更加注重自身貿易結構的轉型升級。特別是在出口領域,在傳統競爭優勢出現弱化的同時,中國大陸正在通過鼓勵企業積極進行技術創新和向價值鏈的高端延伸來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進而彌補傳統出口產品的下滑。宏觀經濟研究者認為,中國外貿出口步伐出現的階段性放緩,絕不是什麼經濟崩盤的預兆,而是實現外貿轉型升級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