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現工具 減持陷阱 監管重拳下「高送轉」之新態勢
2017-08-22
絕大多數「高送轉」並不能給投資者帶來所謂的「真金白銀」,
似乎已成為一種套現工具,往往還埋著配合股東減持的陷阱,影響股市健康發展。
近期,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痛批上市公司高比例送股、轉增股(以下簡稱「高送轉」),稱「10送30」世界罕見,這意味著監管層對於「高送轉」處於高壓監管態勢,嚴防出現借機概念炒作。
「高送轉」的概念
區別於國外上市公司重視現金分紅,中國上市公司普遍熱衷於股票股利的利潤分配方式,尤其是高比例送股、轉增股,並相應產生了特有的「高送轉行情」。所謂「高送轉」是指上市公司大比例送紅股或大比例以資本公積金轉增股票,如每10股送10 股,每10 股轉增8 股,或每 10 股送5 股轉增5 股等。
「高送轉」監管趨緊
大陸股票市場上「高送轉」現象十分普遍,投資者追逐「高送轉」的股票,上市公司也是熱衷於「高送轉」。然而,「高送轉」只是導致上市公司股票名義價格降低,並未改變公司實際價值以及投資者利益。針對「高送轉」的不合理暴漲,2016年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上交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深交所」)陸續發佈了主板、中小板以及創業板的《上市公司「高送轉」利潤分配和公積金轉增股本方案的公告格式》(以下簡稱「『高送轉』公告格式」),根據該《「高送轉」公告格式》,上市公司應當將利潤分配方案的具體內容、合法合規性、利潤分配方案與公司成長性的匹配性進行披露。另外,還特別規定了上市公司應當披露提議人、持股5%以上股東及董監高在利潤分配方案前後6個月內的持股變動情況和減持計畫。
2017年5月2日,深交所罕見發佈題為《警惕高送轉背後的四大常見「套路」》的文章(注一)。文章中,深交所為幫助投資者認清「套路」,了解炒作風險,特對幾種「高送轉」可能伴生的違規情形進行了梳理。例如:炮製題材、操縱股價、內幕交易、暗箱操作等。
高送轉與投資者保護
在監管層近期重點監管「高送轉」的背後,證監會重拳治理「高送轉」亂象,有助於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若能夠從制度上進行進一步的細化規範,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的保護。
(一)從投資者角度出發
首先,投資者應理性看待上市公司發佈的「高送轉」政策。從實質上看,「高送轉」是股東權益的內部結構調整,對淨資產收益率沒有產生影響,對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沒有任何實質性影響,即「高送轉」是對公司內部權益的重新分配,並非是對投資者的真正回報。因此投資者不應該把上市公司發佈的「高送轉」政策與上市公司高盈利或者成長等同。其次,投資者應當警惕上市公司通過二級市場炒作,或者配合大股東和高管出售股票等非法牟利行為。另外,投資者要對上市公司發佈「高送轉」的真實目的進行區別對待,仔細分析各家上市公司的真實成長性。
(二)從市場監督角度出發
從監管層的角度出發,目前「高送轉」的有關法律法規有待完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具體詳細並且完善的制度來約束上市公司的行為,市場就會陷入混亂。證監會、交易所可指定相應規定來規制上市公司濫用「高送轉」,例如,可以對上市公司每年度的送股、配股設置具體的條件和上限做出規定。有關條件和上限當然需要根據上市公司的發展、經營、信用等情況做出具體規定。
(三)從上市公司出發
從上市公司的角度看,應完善上市公司利潤分配機制、強化並且鼓勵現金分紅、進一步防範「高送轉」大股東及高管減持套利的行為。
炒「高送轉」概念是股市傳統,若投資者介入沒有企業成長性支撐的「高送轉」相關個股,有可能成為「接盤俠」,投資者應對此保持警惕。監管層重點治理「高送轉」亂象,有利於為投資者營造一個更加健康的市場環境。從上市公司的層面上,儘量為投資者減少陷阱,最終引導投資者價值投資,有利於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另外,在近期證監會表態「高送轉」時,劉士余主席提到,上市公司要重視現金分紅,現金分紅是回報投資者的基本方式,是股份公司制度的應有之義,也是股票內在價值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