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筠连县古楼岩溶石质山区石漠化防治新出路

2017-08-22吴强建中

绿色科技 2017年14期
关键词:石漠化防治

吴强建中

摘要:调查了筠连县古楼岩溶石质山区的自然条件,结合该区土地利用方式、村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了古楼石漠化的现状、形成原因与发展演化过程。参照筠连县春风村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石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提出了一种适合筠连县古楼岩溶石质山区治理石漠化的新模式,以期为南方喀斯特地区防治石漠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楼;岩溶山区;石漠化;防治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4-0201-03

1 引言

“石漠化”被称为石质荒漠化,是在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喀斯特岩溶环境中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土地生产能力剧降甚至丧失的土地退化过程[1~4]。近年来,人类活动越来越频繁地影响着岩溶石质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加快了石漠化发育的速率,石漠化问题愈加严重。石漠化危害巨大,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进一步使植被遭受破坏,缺少植被保护的薄层土壤在水流冲蚀[5,6]和雨滴击溅[7,8]作用下几乎被侵蚀殆尽,进而使得地表土壤保水功能下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因此,加强对石漠化预防治理一直都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研究热点。

目前,很多学者对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成因、演化过程以及如何治理石漠化问题进行了较好的研究,这些研究结论在指导如何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上意义重大。李森等人研究了南方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与过程,得出了“人口增长-林地退化-耕地退化-石漠化-贫困”的恶性演化模式[1];姚永慧的研究中建议将石漠化格局、过程与成因定量分析相结合,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使用更加精确的方法来研究石漠化的时空规律[9];贾丙江在小流域治理的思维模式引导下,建立了切实可行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的水保措施[10];田秀玲等人提出治理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应当遵循自然原则和经济与生态结合的原则,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11];熊康宁等人[12],熊平生等人[4]均认为今后在治理石漠化问题上需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治理措施。但这些研究偏重于时空尺度较大的区域,小区域石漠化研究还不够成熟;也有学者利用3S技术对石漠化进行了研究,如胡顺光等人[13],夏学齐等人[14]提出了基于遥感的提取石漠化信息的技术方法,但该方法仅限于研究石漠化分布、面积大小与形态特征等技术方面,与石漠化防治的理论性知识结合较少。

筠连县古楼处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带,不同于完全意义上的喀斯特石质山区,该地区岩溶石漠化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同样深受石漠化影响的筠连县春风村十多年来探索出了一条通过发展乡村观光旅游来带动石漠化治理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记者张凤云[15]、罗强[16]、罗勇[17]等人均对筠连县春风村石漠山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进行了报道。石漠化更加严重的古楼岩溶山区完全可以参考春风村的治理措施,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石漠化防治研究,为南方喀斯特山区防治石漠化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

2 研究区概况

筠连古楼岩溶石质山区位于筠连县境内,面积约130 km2。该区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氣候区,冬暖夏热,常年平均气温约为 17. 4℃,7月平均气温26. 3℃; 1月平均气温7. 1℃;降水充足,平均年降雨量1172.6 mm,古楼坝区约有大小溪沟21条,汇入巡司河后流入南广河,属长江上游水系。该区处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由于长期受内外地质力的作用,形成了奇特多姿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区内峰丛、溶洞、岩溶坝子、地下河也较丰富。古楼多石质山,植被覆盖度较低,植物种类稀少,树种以灌木草本为主,乔木所占比例不足10%。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少量分布着黄壤,土壤贫瘠,农业生产能力很差。土层浅薄,难于保土保水,石漠化现象多发,据调查,石漠化面积约占古楼岩溶石质山区总面积的35%以上,岩石裸露率达到20%~35%,土层厚度15~60 cm,砾石占比高,石漠化问题严重。

3 古楼石漠化成因

3.1 自然因素

特殊的自然条件是古楼岩溶石质山区出现石漠化的根本原因,古楼处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以喀斯特地形为主,多喀斯特峰丛且坡度较大,坡面地形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继而诱发石漠化。古楼岩溶石质山区地层的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碳酸盐岩抗风蚀能力强,母岩造壤能力差,成土缓慢,土壤层浅薄且贫瘠,植物难以生长,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土缺少植被保护常被水流直接侵蚀,绝大部分溶蚀物随水流失,造成基岩裸露,石漠化极易形成。该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岩溶溶蚀作用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强,加上降雨过度集中且强度大,地表径流冲蚀作用强烈,土壤流失严重。古楼岩溶区多地下溶洞、溶沟、溶隙、漏斗等地下潜蚀地貌,水流泥沙容易通过低洼处的落水洞、漏斗进入地下暗河,也能造成水土渗漏。

3.2 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在古楼石漠化发育过程中起着加速作用,而且人类活动造成的石漠化远比自然因素本身所引起的石漠化严重。随着古楼人口的不断增长,增大了对粮食与其他生活必须品的物质需求,激化了区域的人地矛盾,为了更好地生存,居民大量砍伐森林植被,开垦本来就不适宜耕种的荒地,以满足农业生产。古楼农村居民的生活能源主要依靠薪柴,大量砍伐树木使得土壤缺少植被保护极易受到侵蚀,为石漠化形成与发育埋下隐患。古楼岩溶石质山区居民习惯散养山羊、牛、家禽等牲畜,牲畜常常啃食植物会破坏植物根系,继而毁坏植被。其他人类活动如采矿、修房、修路等对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灾害频发。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起的石漠化约占整个石漠化面积的65%,可以说人类活动是古楼石漠化形成发育的主要原因。

4 防治对策

在治理上,需要将生物技术措施、工程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和其他措施结合起来,全方位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古楼岩溶山区防治石漠化的新模式。

4.1 生物技术措施

根据古楼特殊的自然条件,可选择种植适合该区生长的树种,如柏树、李子树等,采用人工造林的技术手段提高古楼岩溶区植被覆盖度,但人工栽植的裸根苗在该区“石山薄土”环境下难以存活,因此可选用容器苗造林和保水剂造林的人工造林方法,根据实验观察,植苗间距设定为2.5m×2.5m为最优。人工造林的方法具有普遍性,适合古楼岩溶石质山区潜在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土地,这些地区的土地由于长期耕作,水土流失严重,结合退耕还林治理方便操作,可行性高,简单高效。古楼岩溶山区人类活动频繁,可对石质山区进行封育管理,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严禁人类进入破坏地表植被,利于促进潜在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自然修复。此外,按照因地制宜,适生适种的原则,合理配种乔灌草,采用人工促进植被自然恢复的技术手段,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修复及可持续发展。

4.2 工程措施

以土地整理、保持水土为中心目标,并以坡改梯、兴修小型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修建为工程技术措施,进行坡耕地综合治理。在坡度小于20°的坡耕地,可以采取就地修复生物埂、田埂等措施,但是坡改梯工程的投资一般比较大,所以该工程的开展必须结合农业综合项目或其他项目共同进行。结合小流域治理的例子,可修建小型水利工程,既有利于保持地表水土,也有利于为古楼地区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所需的灌溉水。低洼地发育的落水洞、漏斗、竖井也是地表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这些潜蚀地貌与地下水系统相互联系,地表水土极易大量流入其中,被地下河源源不断的带走,因此防治地表水土进入低洼地的落水洞、漏斗、竖井内非常关键,在大型低洼潜蚀地貌入口处可采取挡墙、隔离栅栏等工程措施保护,防止土壤、水流大量落入。但是低洼地内极易出现塌陷并形成新的落水洞、漏斗、竖井等地表坑洞,所以还必须采用生物措施,建立植物防护带,利用植被根的系土作用进行预防。

4.3 经济措施

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潜在石漠化山区,可采取生态移民措施,给予原住居民一定的生活补贴并劝其搬离原住地,不仅有利于该地区居民更好地生活,也有利于古楼岩溶石质山区生态环境恢复。古楼地区樵采现象普遍,为控制农村居民砍伐植被,可推广使用天然气作为能源。与古楼岩溶区毗邻的腾达镇春风村同样深受石漠化危害,但经过长达10年的治理,该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古楼在治理石漠化问题上完全可以借鉴春风村利用独具特色的喀斯特石漠景观开展乡村旅游的成功案例。古楼距离筠连县城仅10 km路程,并有一般乡道与县城相通,交通比较方便。在改善该区基础设施和提高接待水平的前提下,古楼岩溶石质山区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喀斯特景观吸引游客,在石质山区广种李树、桃树等经济作物,美化环境,推广农家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既能提高古楼植被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能帮助农民增收,并进一步为岩溶石质山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经济支持。因此,在筠连古楼岩溶石质山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也是筠连县古楼岩溶石质山区防治石漠化方法的一种创新,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推广前景较好。

4.4 其他措施

加强科学教育,大力宣传水土保持与石漠化防治核心思想,提高古楼农村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石漠化防治和水土保持工程的修建。此外,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利用法律手段约束人们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

5 结论与讨论

筠连县古楼岩溶石质山区石漠化处于盆地与高原的过渡地带,该区石漠化现象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结合古楼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水文地质图、地形图等资料,并考察了古楼岩溶区植被、土壤、水源水质、土地利用方式、村民收入等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了筠连县古楼石漠化问题的现状与发展演化过程,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并得出了以下几点启示。

(1)特殊的自然条件是古楼岩溶区石漠化形成发展的根源所在,该区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地表难以保土保水,石漠化现象不可避免。

(2)人类活动在筠连县古楼石漠化加速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与环境保护意识的缺失极大地加剧了石漠化问题的恶化。

(3)在石漠化的治理上,除了采用常规的生物措施,工程技术措施,科学教育措施,尤其要重视利用古楼靠近县城、交通便利,景观奇特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经济支持。3S在研究石漠化地区分布、面积变化以及动态模拟等方面应用前景广泛,具有很好的技术优势,因此,今后应当更多地把3S技术应用于石漠化防治研究。

参考文献:

[1]李 森,魏兴琥,黄国金,等.中国南方岩溶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与过程[J].中国沙漠,2007,27(6):918~919.

[2]李阳兵,王世杰,容 丽.关于喀斯特石漠和石漠化概念的讨论[J].中国沙漠,2004,24(6):689~691.

[3]宋同清,彭晚霞,杜 虎,等.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发生机制与调控对策[J].生态学报,2014,34(18):5328~5330.

[4]熊平生,袁道先,谢世友.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基本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岩溶,2010,29(4):355~356.

[5]张永东,吴淑芳,冯 浩,等.土壤侵蚀过程中坡面流水力学特性及侵蚀动力研究评述[J].土壤,2013,45(1):26~33.

[6]王仁新,何丙辉,李天阳,等.汶川震区滑坡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率及水动力学参数研究[J].土壤学报,2016,53(2):375~377.

[7]徐 震,高建恩,赵春红,等.雨滴击溅对坡面径流输沙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6):20~23.

[8]秦 越,程金花,张洪江,等. 雨滴对击溅侵蚀的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2):74~78.

[9]姚永慧.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1):77~81.

[10]贾丙江.基于石质山区小流域治理的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1):25~26.

[11] 田秀玲,倪 健.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的原则、途径与问题[J].干旱区地理,2010,33(4):532~535.

[12] 熊康宁,李 晋,龙明忠.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水土流失特征与关键问题[J].地理学报,2012,67(7):878~888.

[13] 胡顺光,张增祥,夏奎菊.遙感石漠化信息的提取[J].地理信息科学学报,2010,12(6):870~876.

[14] 夏学齐,田庆久,杜凤兰.石漠化程度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研究[J].遥感学报,2006,10(4):469~472.

[15] 张凤云.石漠化小村的蜕变——四川省筠连县春风村发展之路[N].农民日报,2010-06-23(1).

[16] 罗 强.石缝里辟出致富路——记四川省筠连县春风村村支书王家元[N].农民日报,2013-06-13(4).

[17] 罗 勇,张择君.筠连开启乡村游发展新模式[N].宜宾日报,2013-12-12(A01).

猜你喜欢

石漠化防治
贵州印江县朗溪镇森林石漠化现状分析及治理探讨
浅析玉龙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
“孪生风云”之石漠化与贫困
石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问题研究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湖南将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