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光潜美学视角下的《梁祝》美学分析

2017-08-22安涑萌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梁祝朱光潜美学

安涑萌

摘 要:中国现代美学理论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朱光潜先生用六十年的美学探索,为学科的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奠定了中国现代美学坚实的理论基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享誉中外的音乐名作,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内涵震撼了无数的欣赏者。本文在介绍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梁祝》进行美学分析,试图让人们了解美学思想,并对《梁祝》这一经典之作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美学;朱光潜;《梁祝》

指导老师:张秀芹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2

一、中国现代美学简介

中国现代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并留存于大量的著作之中。但是在近代之前,美学思想并没有形成理论。20世纪左右,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西方的美学在国人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被引进中国,中西文化和美学思想碰撞、交流,中国现代美学开始形成和发展。

中国现代美学的开端伴随着中国的启蒙思想,王国维、梁启超等启蒙美学家都认为,美学启蒙是打破人们思想束缚的重要方式。王国维把西方美学引进中国,迈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步,开启了从传统美学思想到现代美学的转变。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汲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础上,朱光潜、宗白华等美学家融合西方美学的思想方法,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发展为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体系,中国现代美学本身的学科性与体系化逐渐凸显。20世纪后期,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的主流地位开始确立,并在论争中不断发展。美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从美的本质问题到对中国美学史的梳理,以及审美文化研究的兴起,经历了“美学热”和三次学术转向。

二、朱光潜美学思想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光潜先生为中国现代美学贡献了许多理论成果,如《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等,他是中國现代美学的奠基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结合了现代心理学,并受到黑格尔美学的影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解决了他的美学思想中的一些难解之题。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结合了现代心理学,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审美心理学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朱光潜先生认为近代美学最大的功用就在于分析美感经验。他在《文艺心理学》这部著作中写道,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1],这种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形象的直觉”。朱光潜的美感经验理论批判综合了克罗齐的“直觉说”,认为“形象的直觉”是一种美感经验,让人的全部意识都被占据,进入一种具体的境界,聚精会神地观赏和领略,以至于忘却外物。美感经验是一种凝神的境界,审美主体的全部精神都聚会在一个对象上,所以该意象就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美感经验专注于事物的形象,超脱于事物的实用价值,是不带实用目的、不用概念的对形象的凝神关照,这美感经验的最大特点。美感经验作为“形象的直觉”,也是一种艺术创造,每个欣赏者因个人性格和情趣的不同,会在心中创造出不同的形象或意象,这样的形象或意象都是创造成的艺术。在《谈美》一书中,他根据西方审美心理学派的一些理论,结合民族审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资源,将一些美学方面的零散片段加以佐证、梳理,形成了完整的美学体系。

要实现作为“形象的直觉”的美感经验,需要从现实世界中超脱出来,进入观赏的世界中,在观赏对象和实际人生之间拉开距离,这种距离就是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在其论著中所讨论的“心理距离”。在《谈美》中朱光潜说:“美和实际人生总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到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2]“适当的距离”是既能使人从现实世界的牵绊中解放出来,又不至于太远、使人无法了解和欣赏艺术。

在美感经验中,审美主体既要客观化,也要主观化,在凝神观赏中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统一,这种不脱离实际生活的物我同一的现象就是“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指在美感经验中物我的生命与情趣的往复交流的过程。德国心理学家兼美学家立普斯对移情作用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他看来,移情作用是一种外射作用,把人的知觉和情感外射到物上去,使物具有某种人格化的解释。朱光潜也认同立普斯的观点,并对他的“移情说”作了创造性的发挥。他认为,移情作用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把自己的情感移注到外物上去;另一方面主体又吸收外物的精神和姿态于自身。

在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先生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上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在《文艺心理学》中朱光潜提到“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他认为,“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创造是表现情趣于意象,可以说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赏是因意象而见情趣,可以说是意象的情趣化。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快感”[3]。由此他引出自己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美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朱光潜认为艺术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结合,艺术成就就在于情趣意象融合为整体。

三、《梁祝》的美学分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大众熟悉的民间爱情故事,流传千年,传承至今已被人们以多种形式展示出来,但是,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的影响力最大,受到国内外艺术家的一致好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在国内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也被称为“千年来最伟大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之一。它以梁祝的爱情传说为题材,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祝愿。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和陈刚共同完成,作品创作于1959年,当时他们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作品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梁祝》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不仅与其中西结合的表现方式有关,而且与它在美学方面的造诣密不可分。艺术作品只有唤起人们美的感受,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才能跨越国界、走进人们心中。美感态度最大的特点是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在聆听这首曲子时,听众会把所有精神都倾注在音乐本身,曲子对于听众成为一个独立的世界。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奏出的或凄婉或急促的曲调,让人们忘记曲子之外的世界,意识被占据,脱离了抽象思考,人们以直觉感受到音乐形象带来的美感。专注于优美的曲调和震撼的旋律中的人们,感受到的是至死不渝的爱情,这样的欣赏不带任何功利目的、脱离了世俗现实的爱情观念。

审美主体在美感经验中,会把自己的情感移注于物,同时吸收物的精神和姿态于自身,物我的生命与情趣会进行往复交流。人们聆听这首协奏曲时,会自然而然地将爱情的甜蜜美好、失去爱人的痛楚和绝望等情绪情感倾注到乐曲中,而音调或优美或凄怆的变化,旋律、节奏的跌宕起伏,也让聆听者感受到曲调中梁祝相识、相知、相爱过程中的各种情感。

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往往会联想到许多美丽的景象,会在心中创造出一些相关的形象或意象。这首曲子的引子部分,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以双簧管奏出了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題。人们欣赏时,很自然地联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主部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梁山伯与祝英台柔情细语、真挚对话的场景在脑海中浮现,主部表示出梁祝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副部的节奏明朗、欢快,不再是柔美的音调,改用活泼的小快板,使旋律欢快、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让人民联想到梁祝携手共读、同欢同乐的愉快生活。审美主体的联想和意象的创造,是一种艺术创造,并且这种艺术创造具有鲜明的个体性。

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在《梁祝》的创作中,主要体现为作曲家创作过程中的想象。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是一种回想或凑合以往意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艺术作品离不开再现的想象,但艺术作品的创作主要依靠创造的想象。《梁祝》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充分利用了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中,联想作用很重要。虽然联想有时会妨碍美感,但它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离不开知觉和想象,因而也就不能离开联想。尤其是类似联想,“一切移情作用都起于类似联想”[4]。作曲家在把一个爱情故事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时,充分发挥想象,对不同的人物性格采用了不同的音乐色彩和不同的形式。例如,梁山伯和祝英台诉说时分别用大提琴和小提琴来比拟,音乐成为一种饱含情感的语言,似乎在述说故事,述说人物,作曲家的想象塑造了梁山伯与祝英台鲜明的性格,赋予了音乐强大的生命。

总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能够在世界乐坛造成重大的影响,关键在于创作者的创新理念和艺术造诣的升华。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内涵,创作者对于爱情和世界的理解和体验都倾注在音乐中,唤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情感,给人们带来崇高的审美体验和心灵的震撼。

注释: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

[2]朱光潜:《谈美》,漓江出版社,第13页。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页。

[4]朱光潜:《谈美》,漓江出版社,第69页。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2.

[2]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周宪.美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李中会.音乐鉴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梁祝朱光潜美学
梁祝年
仝仺美学馆
挚友可贵
永恒的梁祝 永远的蝴蝶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盘中的意式美学
明清闽南梁祝戏曲、俗曲的出版与传播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