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剧理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微信自我呈现研究
2017-08-22孙运增
孙运增
摘要:在微信等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接触的主要媒体后,对辅导员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与学生建立良好沟通的关系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戈夫曼将人日常生活中自我表现比作戏剧舞台的表演,即拟剧理论。微信作为辅导员与学生日常交流和展现自我的重要平台,在拟剧理论视域下对辅导员形象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拟剧理论 辅导员 微信 自我呈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119-02
微信已成为当下大学生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同样扮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角色的主要人群——高校辅导员借助微信等新媒体对学生开展日常工作,了解时代大学生网络表现行为,帮助大学生解答心理疑惑和思想引导。微信亦属于公共空间,尤其是辅导员在面对目标学生时,微信公共空间的功能就显露出来,辅导员在微信中对学生该如何进行自我呈现?这方面,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根据舞台表演的特点,他提出了社会人际交往的“拟剧理论”,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利用各种道具(符号)表演自己、展现良好的印象。对于表演的定义,戈夫曼认为是特定的参与者在特定的场合,以任何方式影响其他任何参与者的所有活动。
一、辅导员微信自我呈现的元素
“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为我们展现的是这样的画面: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是一种表演,作为表演者的人将“不得不采取行动来有意无意地表达自己”,最终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从而达到印象管理和便于行动的目的。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促使更多人和机构暴露在公共场合而呈现更精彩的自我表演。舞台、表演者、观众以及表演内容构成了自我呈现的主要元素。作为表演者,戈夫曼认为他们通过表达自己来影响他人,给他人留下这样一种印象,这种印象将引导观众自愿按照表演者自己的计划做事。控制他人对自身的印象,既需要表演者自身的技巧,又需要其他因素相配套。
(一)舞台的设置
日常交往中戈夫曼认为存在着两个舞台:表演者呈現给观众公开部分、希望被观众看到表演意义及情境的前台和表演者排练化妆准备、拒绝观众进入并与前台相隔离的后台。为了达到预期的表演效果,通过后台的准备对前台的布局、气氛、装饰等进行设置是极有必要的。
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网络社会,前台与后台的错位和隔离更加明显。相比于现实人际交往的直接性和面对面,高校辅导员通过微信呈现给目标大学生的朋友圈动态及选择发送的内容多是经过后台私下准备和修饰过后的前台呈现。这也说明微信在自我呈现方面的舞台设置更易受到表演者的控制,在网络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朋友圈动态是辅导员微信自我呈现的重要舞台和方式,辅导员通过文字、图片及视频等形式,又或是通过转载某些公众平台的内容至朋友圈,试图努力营造一个理想化、塑造辅导员良好印象的朋友圈舞台,进而对学生达到思想引导、观念教育的目的。微信朋友圈作为自我呈现的舞台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后台修饰设置手段更加多样,网络社会避免了人与人接触容易造成的尴尬,各种朋友圈设置也丰富了表演者的修饰手段。二是公开化的前台效果更加明显,后台修饰设置的手段多样表现于前台必然是理想的效果。
(二)观众的选择
高校学生相对于辅导员的表演扮演着观众的角色。当代大学生自我个性较突出,排斥说教式的思想教育,网络生活成为日常的重要组成。个体差异较大的高校学生在微信使用方面具有数量多、频率高、功能多样的特点,辅导员微信所连接的对象既可以是单个学生也可以是群体出现的班级年级,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而有选择地对学生有的放矢地对话和展示,以便将某些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
辅导员在微信中可以有多种方法对观众进行选择和隔离。首先是微信好友的设置,通过限制朋友圈的访问,限制某条动态某人观看或者特定某人观看等;其次是选择性地对朋友圈动态点赞和评论,选择性地评论及回复,能够针对个人情况进行具体应对。能够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不同人群将相关好友组建群,在群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自我呈现。同时,微信朋友圈又是辅导员了解学生最新情况和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的新场所,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排解,常会借助网络世界得以宣泄,因此辅导员及时关注学生的朋友圈动态,能够及时了解及时干预。
(三)内容的管理
辅导员肩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咨询的职责。然而当下大学生专注于网络生活,网络多元和个人主义的思想影响植根于大学生内心。新的形势迫使高校辅导员转战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以新媒体特有的方式方法与大学生交流沟通。
辅导员通过微信生产的内容是自我选择管理的结果,精心管理后的内容主要有几个方面:生涯规划指导、心灵困惑解答、学生使用问题帮助、学生日常记录等几类,不难看出这些微信内容与要求辅导员的职责相一致。辅导员用大学生能够且愿意接受的网络方式传递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帮扶工作,能够发挥的效果也高于传统的说教式引导。辅导员微信内容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是公众平台的内容生产。通过打造自己的公众平台,辅导员能够将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每位同学的微信终端。公众平台所传递的内容比朋友圈动态更具有深度和广度,因此效果更理想,也更具感染力。辅导员可以结合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进行平台内容创作或管理,帮助学生解疑释惑。近些年,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辅导员公众平台受到关注,转载有较大影响力平台上的内容至辅导员朋友圈动态,同样可以取得不错效果。
辅导员微信自我呈现是舞台、观众和内容管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将三者相互协调和配合才能建立起辅导员在微信中的良好印象,达到管理学生、引导学生的目的。
二、辅导员微信自我呈现的管理
演员是整个舞台演出的核心,是关系表演成败的关键。“外表”与“举止”是演员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关系表演的成功与否。借助网络,任何人成为公开表演者的机会加大。辅导员微信中的主要好友是所负责的学生,同时也是辅导员微信表演的目标对象,通过多种自我管理,塑造辅导员良好的网络印象。
(一) 理想化管理
在微信使用过程中,自我呈现的理想化管理是最常见的印象管理方式,表演者总是想以不同方式给观众造成某种理想化印象的倾向。辅导员在微信中的所有呈现都是在努力符合他所在领域内的普遍、正式的价值标准,并且不断地强化这种负责的尽职的美好辅导员印象,掩盖那些具有瑕疵和差错的表现,通过这种连续长期保持一贯正确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把微信中对辅导员的印象变成现实中的真实存在。
辅导员微信朋友圈的每一条动态都是理想化呈现的结果,对文字反复斟酌,对照片精心选取角度,甚至进行修图美拍的加工,直到达到一个理想化的效果。内容发布完毕后并不是理想化的结束,通过评论的选择性回复进一步强化自我形象的理想化效果。
(二)神秘化管理
在注重理想化管理的情况下,辅导员有时也会在微信中呈现自我神秘化的一面。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无法抹除的师生关系,两者在各自的领域或者阶段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和行事方法也不会在网络世界消失。辅导员与学生保持着某种神秘感或一定距离,既能够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获得学生的尊重。辅导员在微信中并不是毫无保留地呈现自己,而是有选择有限制,辅导员微信朋友圈动态不宜暴露过多的私人化的事件和空间,更不允许过多泄露所在组织内部的规则和秘密。
辅导员微信神秘化呈现除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好奇之外,同时会产生尊重和崇拜。被尊重和敬畏的好处常常会使辅导员即使在微信中出现某些失误,也会得到朋友圈学生的保护或不予追究。
(三)保护性管理
辅导员通过一些举措达到自我保护、自我管理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对所在组织的忠诚,遵守职业的纪律,谨慎小心的呈现”是辅导员作为表演者必须遵守和秉持的品质要求。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高校人员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不能对公众泄露更多的关于组织内部的信息和隐私,更不可能利用微信前台的表演公开抨击所在的组织部门。维持辅导员微信良好印象的关键是每个辅导员队伍的成员都遵守组织部门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并在微信呈现时加以运用,辅导员在微信使用过程中务必保持理性自律。同时辅导员还应该保持谨慎缜密,对各种可能意外发生的情况做好准备,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各种调整和预判。
(四)角色外管理。
辅导员的角色在工作中具有相对固定性,但网络社会的互动性和虚拟性使得辅导员能够以角色外的形象在学生面前出现。与学生建立友好的朋友关系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辅导员为学生心理帮扶和思想引导的重要前提。微信中与辅导员加为好友关系的学生避免了现实中与老师接触的尴尬,对老师的心理戒备也会随着互动交流逐渐降低,即把要求辅导员与学生建立的朋辈关系发展到网络生活。辅导员在微信自我呈现时适当以角色外的形象出现,以学生认可或接受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双方建立平等沟通、互动无碍的朋友关系,甚至可以从线上互动发展到线下交流,将网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在现实工作中加以解决。
辅导员角色外呈现管理的同时需注意适度分寸的把握,不能全然忘记辅导员的角色和任务,更不能向学生泄露组织的秘密,做有违于组织利益要求的事情。
三、结语
微信已经成为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良好运用微信成为展现辅导员良好形象、提升辅导员自身能力的重要方面。辅导员通过微信等新媒体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在学生中建立辅导员良好的自身形象,同时掌握运用印象管理的技巧在微信平台进行自我呈现和自我管理,使得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过程中工作将会得以便利和成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张亚男,张光磊,王建敏.印象管理在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5).
[3]陈腾飞,何琳芳.高校辅导员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高管理效率[J].河南教育,2014(2).
[4]周源源.拟剧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9).
[5]崔祯浩.高校辅导员微信与学生互动模式建立的探索[J].信息化建设,2015(9).
责任编辑:孙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