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形势下人文旅行书刊编辑的应对策略
2017-08-22郭少言
郭少言
摘 要:网络生活与新媒体正在改变着书刊编辑行业,不仅是载体的改变,更深层的改变来自内容。当人人都变成一个手机终端成为博闻强记的专家时,人文旅行类书刊如何生存?本文论述了人文旅行书刊编辑在新媒体形势下如何转变思路,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知识,创造新的观念,呈现地域文化的多面相,发掘自媒体的可能性,以及跳出惯性思维的路线设计,从而使传统人文旅行书刊获得突破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地方文化;旅行书刊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129-02
一、引 言
这是一个时刻都在变化的网络和信息的时代,我们在五年内经历的变化比我们的前辈一生所经历的还要多。数年以前,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1]蓝皮旅行书模式还在一统天下,作为资讯和路线提供最全面的书籍,居于旅行类销售书最前列,中国大多省份都已经出了一本,包括《Lonely Planet陕西》。
而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在智能手机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可以从手机上方便地查找到任何地点,到达地点的所有路线、交通方式、列车时刻表,甚至是目的地的3D实景地图。周边的餐饮、宾馆、加油站可以在大众点评和携程上搜到,客户点评、评分、价格完全透明(这些都曾经是Lonely Planet无与伦比的优势)。而且这一类的手机APP还会跟据实际情况不断升级,让客户永远看到最新的情况,其内容可以无限丰富,不受书刊版面限制。除携程之外,迅速发展起来的手机客户端还有“去哪儿”旅行网、“蚂蚁网”等,几乎已经没有什么资讯不能在“手机客户端”出现了。那么,在这个时代,还有什么理由去买一本书?除非是一本捧在手上的纸质路书可以告诉人们手机所不知道的东西。
所以,什么是手机不能提供的呢?这是新媒体形势下,人文旅行书刊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人文旅行书刊编辑的应对措施
(一)提供个性化知识而非资讯
现代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共性泛滥而个性缺失;注重功利而忽视美感。这一特点正是网络阅读的弱点。手机百度最擅长的是泛泛而谈的知识,这类“知识”的优势是准确、丰富,缺点是人云亦云,陈词滥调,这些内容只能是“资讯”。缺少的是独立思考的精神、个性化的观点、深入的个人体验和令人难忘的文学风格。
对人文旅行书籍来说,目前,已经没有哪个地方是人们未曾涉足的秘境,事实上,包括南极与北极在内的地球上所有的陆地已经被人类发现、探索、描述过千万次,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快速信息扩散,这些描述也已经被人们阅读过、观看过(视频)千万次。常识性的知识介绍已经不能再吸引读者。人人都能手机“百度”了,意味着普通人就是博闻强记的专家。因此,一些泛泛而谈历史典故、民间故事,民俗传统的地域文化书刊,或是提供路线、攻略的旅游类书刊,开始变得可有可无。国家弘扬传统文化,各级文化部门都在扶植出版反映地域文化的书刊。大多拼凑之作,互相重复,甚至同一本书前后重复,显然已经不是第一手资料,而是二手三手资料的再编辑、再整理。它们也许是最全面的当地文化简介,却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持久的魅力。
这一类的书籍,即便挂上“文化”的头衔,说到底还只是资讯而已。读者已经不需要这类书刊,是不是说这一类的书刊都将走向消亡呢?笔者认为不至如此悲观,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崛起恰恰给予了传统书刊编辑突破发展的机会,我们将着眼于那些新媒体所不能提供的,或不能充分深入提供的内容。这一点对文学类的书籍倒不是问题,因为文学永远是个性化的表达,不可能被网络搜索信息所取代,而且,任何时候,人们总是需要文学的精神滋养。那么,传统上以知识性、文献性为重的人文旅行书刊,该如何创新编辑思路呢?
(二)做观念的创造者
文化、历史、地理作为常识性知识是不大变动的,不同的是,看待它们的观点和呈现它们的形式。好书是观念的创造者,读者期待的是能不能从书里获得新知。
最近非常火的一本历史书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2]。关于世界史、文明史、人类史的历史书早已汗牛充栋,还有什么历史是人们不知道的?本书用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重新看待世界史,书中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精准论证推翻许多惯性思维。这是一部具有新媒体思维的书籍,尽管以传统纸质书的面貌出现。在媒体共享时代,获得数据,即传统意义上的“论证”已经不是太难的事情。利用这些数据去支撑的那些新观念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此书价值在于开创了跨学科的历史观,将历史与哲学拉通思考;从生态的立场思考人与生态的关系;通俗的语言和新鲜的视角,将个体的幸福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审视,讲述与普通个体息息相关的历史大进程。
因此,寻找新的观念,而不是既有内容,是当前书刊编辑的要务。
(三)地域文化的多面相呈现
近年来,国内群众性旅行运动规模空前,人文旅行类书刊再度热销。然而,大多是旅行资讯的整编,或个人旅行经验的讲述,少有令人瞩目的观念创新之作。这个空缺给了人文旅行类书刊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创新发展的空间。
陕西,如同一颗切割钻石,有很多棱面,太多的书籍却关注着同一个面相,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之类,却忽略了其它面相,使人们对陕西缺乏立体、深入的感受。当前书刊编辑应当多考虑被忽略的面相,填补那些鲜为人知的空白,或者用个人化的观点讲述私人的陕西印象,建构一种民间的、非主流的地域文化全新观察,令书刊焕然一新。万邦书城作为陕西本土书店,对推介本地文化书籍做了很多尝试,从书籍内容到裝帧包装,都体现了极具个性的风格。然而,这样的书目前还是太少,难以构成多面相共生的、繁荣多元的人文旅行书刊局面。
(四)自媒体的可能性
在自媒体时代,不仅人人可以办公众号,建设独立媒体传播自己的观点,自媒体同时也正在改变出版行业。现在,一些设计和内容相当独特的书刊利用自媒体渠道悄然出版。比如以纸质图书为媒介的摄影艺术机构《假杂志》[3],呈现出私摄影、私观点和私出版的浓烈私人口吻的言说风格,通过淘宝和微信等网络渠道销售,试刊号上市10天后全部售罄。他们还出版、出售摄影画册。如《双喜》摄影画册做成红双喜牌香烟的样子,内容是八十年代香烟在婚礼上五花八门的用途,其底片来自一个废品收购厂。全新视角的编辑思路值得借鉴。这便是网络时代和新媒体给予传统书刊的机会,这不是一个纸质书刊消亡的时代,而是走向更加自由和多面相的转型时代,这种转型是内容、形式、销售渠道的同步转型。
(五)跳出惯性思维的路线设计
当我们利用百度搜索的时候,最大的烦恼是信息过于海量,筛选的时候无从下手,浪费很多时间,浏览得到的是大量零碎的印象和信息。这时候,传统书籍的优势便体现出来,原因是我们把这些麻烦交给一个优秀的编辑,代替我们筛选内容,决定最具启发性的旅行路线。
当前流行的旅行书,往往选择自驾车路线,以公路线路当导游,这样当然很方便自驾车读者按图所骥,却缺乏一个明确的主题统领沿途事物。那些以名胜景点串连的“旅游专线”人满为患,所见除了游客便是被游客异化的当地人。通过这些书很难了解真实而丰富的地域文化。
一本有个性的旅行书,从选择路线开始便有不俗想法。比如《到英国的理由》[4],面对这个被书写得最多的国家,作者保罗·索鲁选择了环岛的海岸路线,认为从英国任何一个点出发,到海岸都不会超过六十五英里,英国就是海岛,而海岸就是英国。他的旅程因此有了正确的形状、逻辑、开始和结束。他对游人扎堆的名胜古迹避之唯恐不及,也不像很多背包客只津津乐道于旅行的时长和距离,而是徒步于海滨步道或搭乘铁路慢车,跟每个人说话,仔细观察一切,从中探知这老牌帝国的真正风貌。他是一位反省“旅行”本身的旅行者。“反省”成为他的旅行书标识,受到世界读者的喜爱。
如果要编辑一本关于陕西的人文旅行书刊,需要做到深入的人文地理调查研究,提供一个具有特别视点的路线,作为整本书的结构框架。比如盛行于清末民国的陕北盐马古道,除过几条官道成为现在的国省干线公路,还有一些专门绕道贩私盐的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这些道路是许多城镇诞生的缘由。商贸运输导致人口流动,文化融合,现今与昔日的面貌已大相径庭,随着能源开发又发生着新的故事。为读者呈现这样的道路文化,看到的不仅是沿途风貌,也是民间版本的近代史,普通人的口述历史,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大骨架添加鲜活的血肉。笔者通过十余年来交通文化主题的采访写作以及文化专刊的编辑工作,了解到这样的地方在陕西不盛枚举。比如,汉江沿线陕南的移民来源;西府周人、秦人部族的迁移发展之路;战国以来修建的栈道构成大秦岭的交通网,一直被山民沿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东府渭南则是华夏民族的寻根之地,连霍线加宽四个车道,渭南段动土发现八百多座战国以降的墓葬,华阴皮影老腔的民俗新故事与老故事同样有趣,成为中国非遗传承的典型案例,引人深思……
三、结 语
编辑人文旅行类书刊,应具有统一的文学风格和观点,具有可辨识性,塑造自己的品牌,让读者更容易记住,而不宜简单集结零散的、风格迥异、水平参差的文章。同时,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裂缝中找到“反省”的角度,对人们习惯而不觉察的陳词滥调怀疑、发问,试图提出另一种解释和全新的视角。这些解释和探讨不仅关乎历史,更应该使读者意识到现实的问题,在两相对照之下调动读者投入深思。最好的作品是能够启发读者的观念,使读者真正地开卷有益。
陕西地域文化的历史丰富性,以及与当今现状的关联性,有待一种融会贯通的书写和编辑,而非历史与现实两张皮的教课书般的介绍。这种融会贯通来自于深入走访,对当今生活与意识形态的深刻洞察,在讲述的过程中,形成本书刊独有的观点。在新媒体强大冲击的形势下,人文旅行类书刊编辑的确需要开辟一条崭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澳)LonelyPlanet公司.孤独星球系列[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6.
[2]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译.人类简史 从动物到上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 言由.假杂志试刊号[M].宁波:假杂志工作室,2016.
[4] (美)保罗·索鲁著.胡洲贤译.到英国的理由:滨海王国之旅[M].合肥:黄山书社,2011.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