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药航母的湖北情结

2017-08-22肖丽琼

支点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联国药光谷

肖丽琼

核心提示:在区位、资源等传统优势外,人才储备、创新基因、服务意识成为吸引国药集团等航母型企业落子湖北的重要原因。

传统企业的改造升级,堪比一场“脱胎换骨”的大手术。武汉“中药宝库”中联曾是武汉中药工业的“梦之队”,汇聚了一批名方大药,但进入新世纪后,这支曾经的“梦之队”却遭遇滑铁卢,一度徘徊在破产边缘。

让中联起死回生的“救命恩人”,是中国最大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中国医药集团(以下简称“国药集团”)。

2011年8月,国药集团重组中联药业,在光谷生物城生物医药园区内,一期斥资5亿元建设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医药生产基地——中联药业中医药产业园,并着手整合湖北的中医药产业资源。

国药集团是国内医药健康领域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实力最强的中央企业。2013年,国药集团首度上榜世界500强。至2016年,名次已攀升至第205位,位居世界医药企业第8位。

这艘“医药航母”为何偏偏看中中联药业,为何又频频落子湖北,并将旗下三大核心产业总部迁至湖北呢?

中药名方引来医药航母

“中联”这个名字,听上去就透着浓浓的历史底蕴。

1952年,享誉中外的叶开泰、陈太乙、金同仁、初开堂等武汉市192家中药店联合组建,成为当时的中药联合体,得名“中联”。

曾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广州陈李济齐名的武汉“叶开泰”,为中国四大中药店之一,始创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

1997年,中联药业进行股份制改造。2002年,中联成功收购了武汉第四制药厂,成立集团公司。此后,中联药业一改传统的丸剂、片剂等主要剂型,新增中药散剂和软胶囊剂型,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能力。

“国药入主中联,正是看中了中联药业在药品研发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中联药业总经理谢孔标对《支点》记者说,“一些传承数千年的经典名方、一身绝技的老药师,都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中联拥有注册产品300余个,其中82个品种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有14个独家品种。最值得一提的是专治胁下癥(症)块的“鳖甲煎丸”,这个传承自汉代张仲景的经典古方,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这样的独家经典名方,中联还有不少。”谢孔标说。

“知名度最高的当属中联银翘片。因为副作用小,被许多小孩当糖吃。” 在中联药业工作34年的粉碎车间主任周娴,对自家产品如数家珍。

一些老药师更是中联珍贵的“无形资产”,谢孔标形容他们怀有一身绝技。

炮制班的余德安,在中联工作40多年,药材好不好,他闻一闻、摸一摸就知道。许多中药材须经炮制方能入药,有的要去除毒性,有的要激活活性,这些技艺要靠药师们代代相传。

普通人很难想象,因为许多环节要保留传统工艺,有的中药企业还停留在较为落后的作坊式生产方式。国药并购中联后,便斥巨资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升级。

2012年,中联药业一期斥资5亿元建设中医药产业园。同时,中联对旗下的武汉第四制药厂,进行为期两年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10大剂型、12条生产线均具备现代化生产能力。

2014年底,搬至新址后的中联药业,使用的新机器设备,既能保留经典名方、药材的炮制技术、丸剂的制作技术等,也大大提高了成药的生产效率和产能。

依托国药集团旗下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研发平台,中联药业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探索经典古方治病机理,研究新工艺,并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此前,湖北的医药产业集中度不够,但这也意味着上升空间很大。”湖北医药工业研究院党委书记王郑荣认为,这是国药集团借并购中联打入湖北市场的目的。

看中的就是人才

中联药业,并非国药集团在湖北落下的第一枚棋子。

2007年,国药控股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曾在湖北收购了一批民营医药企业。

此后,国药集团在湖北落子频频。

最令外界瞩目的,当属“国药系”三大子公司總部落户湖北,即中国医药集团联合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器械”),此三公司为国药集团旗下三大核心产业。

2016年底,国药器械宣布将总部从北京迁至武汉,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实际上,武汉并不是最早与国药器械接触的城市,开出优越条件者大有人在。

国药器械总经理李杨在受访时称,一个总部的迁移,必须有足够的人才支撑。在这一点上,湖北得天独厚。

谢孔标说,武汉坐拥百万大学生,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学校都是该公司的“人才供应库”。

这从光谷生物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数量中便可一斑窥豹:截至2016年底,光谷生物城引入12位院士,拥有23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以及433个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生物人才团队。

促使国药器械下定决心的,还有湖北与众不同的创新基因,以及锲而不舍的创新追求。

2016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574.54亿元,较上年增长13.9%。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000家,实现三年翻番。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总数超过16000家,位居中部第一。

抢先一步想在企业前面

“服务好,没有后顾之忧,让企业轻装简行。”谈到落户光谷产业园三年来的最大感受,谢孔标如此概括。

他对记者说了几件“小事”。

2014年12月,中联药业从原先在市区的厂址,整体搬迁至刚刚建成的光谷生物城,还在考虑在哪儿建锅炉才能投产的谢孔标,发现自己多虑了,园区早已铺设好蒸汽管道,由东湖高新热力公司统一提供蒸汽。

还有一件事让谢孔标记忆深刻。当时,中联药业80%的员工都住在汉口,距离新厂50公里,乘坐通勤班车单程就需要近两个小时。搬到新厂后,中联药业意识到建员工宿舍的重要性。然而,在已确定的厂区建设规划中,并没有员工宿舍的规划。经中联药业申请,规划部门特事特办,快速审批通过。仅一年,两栋四层高的员工宿舍就建成并投入使用。

同样为中联人称道的,还有各项认证程序的申报办理。以GMP认证为例,湖北省食药监局东湖高新分局是全国第二个具备省局职能的“特别分局”,除了申报审批特别方便,相关部门还将许多认证程序合并办理,审批流程十分顺畅。

谢孔标的说法,得到了武汉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产业发展负责人韩黎的证实。她介绍,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建设,由武汉医药工业设计院参与设计,该设计院对医药生产企业的楼房层高、荷载,需要配套的水、电、蒸汽,道路的宽度,以及转弯的半径等,都有专业的考量。

“任何事情,我们都会抢先一步想在企业前面。”韩黎说,光谷生物城由世界知名的毕博咨询公司进行整体区域规划。

根据产业不同,整个生物城被细分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医学健康等多个子产业园区。

同一个领域的企业聚在一起,形成集聚效应,构成特色产业链。

而这一点,对于国药这样的集团型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更利于产业链布局。

国药集团11大业务板块中,目前有7个与湖北相关。

根据国药集团的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国药集团入驻光谷的企业和机构将超过20家,涵盖医药和医疗器械流通、医药工程设计、动物保健、医药研发、医药人才培养等业态,年销售规模欲冲刺5000亿元,其中湖北力争突破3000亿元。

将医药产业做大做强,无疑是湖北和国药集团共同的愿景。(支点杂志2017年8月刊)

猜你喜欢

中联国药光谷
郑州中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
探秘东莞国药
赵括很忙
抗击疫情 国药在行动(二)
抗击疫情 国药在行动(一)
郑州中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
买苗就送“虾富肽”!大乐中联携手在博兴养虾界搅动风云
“武汉光谷军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王明辉:创造国药秘方的新传奇
平衡和谐是更好的教育——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