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学习马克思理论
2017-08-22李泇霖
李泇霖
摘要: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树立“三观”的重要时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更容易找不到方向,产生迷茫心理,甚至出现错误的认知。所以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当前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047-01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极强,但是理想主义也比较突出。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急剧变革的社会背景之下,对于大学生的考验更严酷。为了保证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键,要把握好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从大学生特点入手探讨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特征
当代大学生年龄大都处于20岁左右,身体和心理不断发育成熟,精力充沛,有热情有理想。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认知能力不断增强,感知水平不断提高,观察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不断加强,思维能力也逐渐强大。所以说大学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品质是一个逐漸完善的过程,并且会达到一定高度,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坚定理想和信念的关键时期。但是在校大学生毕竟社会经验不足,成人感还没有正式形成,对于一些错综复杂的事情还很难产生正确的认知,心理波动也较大。
由于大学时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一个形成的过程,而高校又是高知人群集中区域,大学生每天都在接受大量的信息,再加上信息大爆炸时代所带来的影响,每个人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同,价值观自然不同,所以头脑中价值观的冲突较多,也比较苦恼,需要时间来沉淀。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1.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代大学生并不缺少学习的能力,只是缺少恒心和耐心。然而造成大学生不愿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不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所以要想学习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先培养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对该学科感兴趣才会刻苦钻研,提高成绩。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学习意义,引发学习兴趣。大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才有方向感,有方向感才有学习动力。当前社会背景下,再也不是考上大学就可以找到好工作的时代,大学不是“保险箱”,当代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其次要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授课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代大学生普遍喜欢幽默诙谐亲近和蔼的老师,一味的墨守成规书本教学早已不符合当前的高等教育形势,要想学生对于该学科感兴趣,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方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不偏离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法宝
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更不能偏离实践,实践出真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也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法宝。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多学习理论知识,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从客观实际的角度出发。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实践的过程,做到言行统一,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贯穿到生活的一言一行当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实践中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做贡献。
3.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到自己的生活当中:首先在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个人和党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时,要个人利益服务党的利益,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在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要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当代大学生的光荣使命,也是我国每个公民的光荣使命,可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首先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做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把握好大学时光,提高科学和文化水平,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高尚的思想情操、审美观念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自觉的守法精神,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爱岗敬业,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努力为人民做贡献,为社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结语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付诸实际行动,要不断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念,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希望大学生群体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无所畏惧,勇敢前行,树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自己打造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责任编辑:孙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