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好家风正党风、清政风、淳民风
2017-08-22邢继雯
邢继雯
摘要: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格外重视。他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
关键词:史来贺 家风 党风 政风 民風
中图分类号:D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040-01
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的风气,是一种德行传承,又称“门风”;是关系党风、连着政风、影响民风的根本风气。如家风正,则党风好,政风清,民风淳;若家风不正,就有可能导致党风差、政风浊、民风劣,进而引发腐败,败坏社会风气。
一、以好家风正党风
家风关系党风。党的作风即党风,是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世界观在党的工作与活动中的表现,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生活等方面体现党性原则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家风检验党风,是党风的晴雨表,家风正,可带动党风好转;反之,可导致党风恶化。
史来贺担任新乡县刘庄村党支部书记51年,50多年来,他始终没有离开刘庄,组织部门曾经4次调任史来贺到上级任职,从新乡专区农业局长到新乡地委书记,他都不肯离开。客观原因是刘庄群众不愿意他走,那他自己又为了什么呢?他常说:1949年我在刘庄第一批入党,是在镰刀锤子的党旗下立过誓的,要让刘庄人过上好日子,现在好日子还没有干出来,共产党员一诺千金,我咋能一走了之?正是因为史来贺一诺千金的家风,才能形成他理想信念坚定、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风。
二、以好家风清政风
家风连着政风。政风是指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行政执法、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部门的行业风气。以“俭”持家,方能塑造质朴之风;以“廉”守家,方能塑造清正之风;依“法”治家,方能塑造刚正之风。家风关联着政治风气,有好的家风,公务人员在行政执法、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中才可能有好的工作风气。
1965年,史来贺任新乡县委副书记,县里给他发的工资比刘庄的工分高,史来贺就把县里发的工资交到村里,和村民一样拿工分。随着刘庄集体经济和分配水平大幅度提高,刘庄的工分比县里的工资高了,史来贺又放弃了拿村里的分配,开始拿起了县里的工资。有心人为史来贺制作了一份“1977年至1990年史来贺与刘庄同等劳力年收入对照表”,从中可以看出,仅在这14年里,史来贺就比刘庄同等劳力少收入2.5万余元。由此可以看出史来贺的家风就是不怕吃亏。而他不怕吃亏的家风也形成了他一生奉公执法、淳朴善良、为百姓办实事的政风。如此可见家风会蔓延到工作作风,优良的家风则是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风的廉洁公正则需要家风正统来保证。
三、以好家风淳民风
家风影响民风。民风指民众的风尚,民间的风气。“家是一个国,国是千万家。”在国这个“千万家”中,党员干部的家庭影响最重要,因为一般群众自觉不自觉地把党员干部的家庭作为自己效仿的对象。党员干部有了良好的家风,便能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从而影响民风。这就是说,家风影响民风。2013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中强调“家和万事兴”“治国先齐家”。“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
而史来贺就是这样教育子女的。他与家人约法三章:一不比群众特殊,二不占集体便宜,三不收礼送礼。几十年老伴没乘过他的车,5个孩子也要“夹着尾巴做人”。同时,史来贺在刘庄还自创了新民俗。农村红白事最大,都由集体管起来,村民不送礼金,严禁浪费。史来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1963年,从史来贺父亲去世办丧事那年开始,刘庄村白事不穿孝服,戴袖箍,不扎纸花,不吹乐,村里举行追悼会。1976年,从史来贺儿子办婚事开始,新事新办,新事简办,村里一律派出5辆婚车,包括一辆大巴,不容许铺张浪费。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已证明,一个好的家风,会作为一种示范,一个榜样,变成社会的精神财富,昭示人,引领人,熏陶人。而史来贺的这种严格约束家人和子女的家风也必然会影响其他家庭搞好家风,并对整个社会形成良好风气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良好的家风淳朴无华,是引导子女向上向善的不二法门,也是约束儿孙行为规范的内在准则。史来贺老书记正是用自己朴实无华的家风感染着子女,也感染着刘庄的村民,甚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乡先进群体。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总之,优良家风需要传承,需要推广,优良的家风更需要弘扬。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