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政治语篇中的言据性分析

2017-08-22刘浩然

现代交际 2017年16期
关键词:认知

刘浩然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言据性理论的研究日益增多,探求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让信息接收者更好地理解信息发送者的语义表达。在网络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快餐式新闻的报道往往使信息接收者无法确定信息来源及准确性。本文旨在认知背景下分析美国政治语篇中的言据性。

关键词:言据性 政治语篇 认知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018-02

言据性(evidentiality)从英语词汇上理解不难看出,是指依据信息的来源及说话者对该信息来源可靠程度的评价。任何一个使用语言的人都有权利对信息来源提出质疑。信息源是个极其庞大的中心组织,由不同的语言单位——“言据性成分(evidential)”所组成。

1911年,印第安语中有一种语法形式被人们所关注,可以通过它来判断某句话的信息来源或真实程度。“对于言据性的研究不应该局限于语法范畴,而应该扩大到语义层面”(张云玲,2016:32)。“英语是通过语义而不是通过语法来表达其信息来源的”(张云玲,2012:55)。国内语言学家吕叔湘、胡壮麟、房红梅先后对言据性给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从最初只是单纯介绍国外对于言据性的研究成果到研究言据性的功能性,言据性通过对词汇、语法、地域文化差异等方面的信息表达加以观察,验证信息传导者对于陈述内容的承诺性是否一致,最后,接收信息者能否有效获得信息。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入手,围绕言据性理论中某一个部分的简单应用加以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而没有从基本的认知入手。随着研究类型的多样化,对于语篇的分析过于集中,多集中在广告语、新闻、学术之中。本文从美国政治文化映射美国政治语篇中的言据性呈现。由于语料库资源相对较少,单纯依靠数据对比有些不准确,影响结果的公平性。本文从美国众多总统中选出几任,从他们的语言中研究言据性。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言据性的据素关系,辩证、客观地分析美国政治语篇,结合言据性理论,分析信息来源的表达方式以及信息的可靠程度,促进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正确理解。

一、理论依据

认知(Cognition)是一个单个个体了解并且认识世界的功能性活动。是由一系列认知活动构成的,如:想象、感知、记忆等。依据某种特定关系所形成的功能性活动去完成个体活动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人对客观事物的認知,是从自己的感知开始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的感知活动,那么,就不可能产生出认知,反过来,这种感知也是人类特有的认知形式。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不断与环境进行碰撞、摩擦,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也不断发展,并且趋于完善。认知往往被学者们分为三种,即广义、狭义、高级。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等同于认识,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是指狭义的认知,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是对信息加以判断的过程。通过把认知分成不同的单元,如:话语、想象、记忆等,然后再对各个单元进行检测,证明其信息来源的真伪。高级的认知是一个综合的推陈出新的过程,新的认知在原有的知识架构上是有个接受过程的,各个单元的新的认知逐渐取代旧的原有的认知,直到旧的完全被新的取代或者吸收、同化。在认知背景下分析美国政治语篇中的语言,通过不同的据素单位呈现,分析语言信息的来源,并验证其正确与否,可以有效帮助汉语语言使用者正确理解英语语言使用环境下的含义。

二、言据性的语言

关于言据性的分类,多年来说法不一,归纳总结后,一般分为两大类:广义和狭义。狭义的言据性只关注知识的来源,也就是信息的来源。

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亲眼目睹(visual)、听说(hearsay)、推测(inference)。广义的言据性是指知识的来源以及说话人对知识可靠性的态度。如果把说话者所谈论的知识设为P(Proposition),那么当说话者不确定P真值(truth value)时,会在陈述P之外加上自己对P来源的说明以及对P真实性的态度。本文通过从狭义言据性的角度出发,研究词汇的语言意义。由于亲眼目睹、听说都属于感知类,本文从感知和推测两个方面入手,在美国政治语篇中找寻其言据性关系。

(一)感知类言据性成分

(1)Just tried watching Saturday Night Live-unwatchable! Totally biased, not funny and the Baldwin impersonation just cant get any worse. Sad! (Donald J. Trump)

“刚看了下《周六夜现场》,简直看不下去!从头到尾都是偏见,一点都不好笑,鲍德温演得糟糕透顶。可悲。” (唐纳德·特朗普)

(2)"We've already seen just how effective people power is against this administration: Trumpcare? Withdrawn. Muslim ban? Blocked," the protest group's website says. (CNN)

“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用有效的人权来反对管理者的制裁:特朗普法案?还是撤回对穆斯林的封锁吧。”抗议小组的网站上这样说。 (CNN)

(3)There is no doubt that America remains the premier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power in the world, and I both expect and count on it remaining so, because I think that's certainly in our best interest but also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world. (Hillary Clinton)

毫无疑问,美国仍然是首屈一指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国,我希望它能一直保持下去,因为我觉得那肯定是我们的最大利益,也是世界的最大利益。 (希拉里·克林顿)

在例句(1)中,watching表示為看,是一种主观陈述,并且在语法上采用了进行时态,其言据性很高。在例句(2)中,由抗议小组的网站上刊登的,强调了信息来源,言据性较高。例句(3)中的毫无疑问都体现一种“心理”范畴,强调这件事是一定的、必需的、肯定的。是典型的隐喻性用法。

“非视觉”动词包括: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例如:

(1)How can a simmering tureen of tripe stock so evil, yet smell so good?

(2)I'll drink water. Sometimes tomato juice, which I like. Sometimes orange juice, which I like. I'll drink different things. But the Coke or Pepsi boosts you up a little.

无论是“视觉类”还是“非视觉类”的表达,相关动词非常直接地体现了据素的直观性。“非视觉类”的言据性表达往往通过隐喻的形式表达出来,都是信息表达者的主观经历,言据性较高。

(二)推理类言据性成分

对于推理类言据性成分的分析主要从不同的词性表达中获取,主要从实义动词、独立副词方面进行总结分析。这些独立性较强的词汇往往对于信息接收者的思维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在敏感的政治语篇中,所选用词汇的严谨性、正规性尤为重要,否则将会传达错误的信息指令,产生相反的结果。

1.实义动词在政治英语语篇中的表达

实义动词是从动词的功能性区分出来的,大多进行直接使用并得到直接理解。

(1)Change will not come if we wait for some other person or some other time. (Barack Obama)

(2)We, the People, recognize that we have responsibilities as well as rights. (Barack Obama)

上述例子当中出现了大量的实义动词,例如:come,recognize等,这些动词含义表达直接,信息接收者易于理解,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一种“虚化”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去范畴化”。没有严格的词汇界定关系,需要通过对信息表达者的背景、道德等进行初步分析,结合“去范畴化”的表达,最终完成言据性分析。

2.独立副词在政治英语语篇中的表达

独立副词在语法中表现为独立个体,有其特定的含义。

(1)So Bush certainly wasn't the greatest, and Obama has not done the job. (Donald J. Trump)

(2)I describe Jeb Bush as a 'low-energy' individual, and unfortunately for him, that stuck. (Donald J. Trump)

(3)There is probably a perverse pride in my administration... that we were going to do the right thing, even if short-term it was unpopular. (Barack Obama)

在上述例句当中,例句(3)中的probably都表示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可以理解为言据性不高,这类副词包括:似乎、大概、也许等。例句(2)中的unfortunately属于中性化副词,只是对语言表达内容的揣测和臆断,甚至是情态化的表达,言据性不高。而例句(1)中的certainly,或者同类词surely、truly等,主观意愿表达直接肯定,言据性较高。

三、结语

本文只是初步对美国政治英语语篇中的言据性进行分析,试图阐述特殊词汇在政治英语语篇中的言据性功能,列举一些基本的据素种类,从语言实例中介绍言据性的作用。关于言据性在美国政治英语中的主观化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尤其是信息发出者的主观化问题是否受到情绪影响而传递错误信息?或者在政治背景下据素的选择倾向性是否存在问题?以及历史中美国政治英语是否存在据素差异?这些问题的结论会进一步促进人类语言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房红梅.言据性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 2006(2).

[2]胡壮麟.语言的言据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a).

[3]牛宝义.国外言据性理论研究[J].当代语言学, 2005(1).

[5]张云玲. 奥巴马政治演说中的言据性的劝说功能研究[J].教育探索,2012(9).

[6]张云玲.商务英语言据性的人际功能研究[J]. 外语学刊,2016(1).

责任编辑:孙 瑶

猜你喜欢

认知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媒体的认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