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马铃薯高产创建的做法与思考*
2017-08-22张艳明曹健鹰杨昆红伊应良李丽娟
张艳明,曹健鹰,覃 茜,杨昆红,段 忠,杨 民,伊应良,李丽娟
(1.大理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农业技术推广站,云南大理 671005;2.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南宁 530001)
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马铃薯高产创建的做法与思考*
张艳明1,曹健鹰1,覃 茜2,杨昆红1*,段 忠1,杨 民1,伊应良1,李丽娟1
(1.大理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农业技术推广站,云南大理 671005;2.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南宁 530001)
文章阐述了大理州实施的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情况、主要技术模式、做法及经验体会,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提高大理州马铃薯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工作水平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马铃薯 绿色增产模式 成效 存在问题 建议
马铃薯是大理州重要的优势特色作物之一,具有粮、菜、饲兼用的功能与用途。大理州地处滇中偏西部,地形地貌复杂,多种气候并存,此地种植的马铃薯周年四季均可上市。随着国家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大理州马铃薯在冬农开发中所占的优势比重不断加大,该州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为了使马铃薯在“产量的提高上、研发的突破上、技术推广的成效上和环境友好型种植方面”更上一个台阶,该州农科院农业技术推广站2016年组织实施了马铃薯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高产创建项目,以期通过项目的实施来树立“未来绿色生产典型”,充分发挥农技推广课堂与田间样板作用,搭建技术展示平台。
1 全局谋划
1.1 区域规划
项目区定在鹤庆县草海镇马厂、新蜂、安乐3个村委会。项目实施地点自然条件优越:海拔为2 700~3 000 m,气候冷凉湿润,光照时间长,光质好,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疏松,自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害轻,品种退化慢,是最适合马铃薯生产发育的地区之一;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复种指数低:当地以大春季种植为主,且作物品种多以马铃薯种植为主,部分搭配夏播油菜、蔓菁萝卜等粮油作物,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初具规模的中药材种植;马铃薯种植效果初具雏形:“十二五”期间,该区域就作为全州重点建设的马铃薯繁育基地,如今马铃薯种植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大驱动作用。
1.2 建立团队
为了使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取得科研、产量和推广实效,大理州农科院农业技术推广站积极成立了项目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由州、县、乡(镇)三级农技推广系统的相关专家、科技人员组成,从而纵向整合了州、县、乡(镇)三级农业科技人才资源,保证了专业技术团队的科研、推广水平,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团队保障。
1.3 设定目标
项目规划实施大春马铃薯1片,面积为666.67 hm2,其中,马厂村委会200 hm2,新峰村委会200 hm2;安乐村委会266.67 hm2(内设百亩核心区);推广脱毒马铃薯种薯高抗品种“合作88”、“丽薯6号”、“丽薯7号”原种及一、二级生产种;开展“三控”(控肥、控药、控水)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推广马铃薯优化栽培技术和绿色植保综合防控技术;开展各项技术培训800人(次);在项目区马铃薯生长进入花期,组织州、县、乡(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种植销售大户、示范户和邻近群众代表开展一次观摩活动;产量:百亩核心区平均单产达2 000 kg/667 hm2,千亩展示片平均单产达到1 800 kg/667 hm2,万亩示范区平均单产达到1 500 kg/667 hm2;项目区整体较同区域上年平均单产增长5%以上,效益增10%以上,辐射示范带动周边区域马铃薯单产面积产量同步增长。
2 组织实施
2.1 强化组织
为了项目得以顺利开展,大理州农科院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了专门的项目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大理州农科院农业技术推广站,精心组织,研究并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指导项目区工作。在项目实施中,州、县、乡(镇)三级联动,强化组织领导、组织保障,整合项目资源,抓实抓好项目的宣传、培训、措施落实、验收等环节。
2.2 推广模式
2.2.1 面上
大力推广“马铃薯优质高产脱毒良种+精选种薯+适时播种+规格化双行垄作+农机农艺融合+测土配方施肥+严格田间管理+适时收获”集成配套技术模式。重点在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脱毒种薯、播种期调整、配方施肥、农机农艺融合、田间管理等环节攻关。
2.2.2 片上
针对该州马铃薯产业发展不平衡、平均单产不高等制约瓶颈,主要开展了以脱毒马铃薯优质高抗品种为主,配套实施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的防病控病和田间管理等高产、优质、高效和节本增效的先进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
2.2.3 点上
通过开展以净作为主的马铃薯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摸索出一套既利于马铃薯增产创收又利于实现马铃薯种植与周围自然环境友好和谐发展的环保种植模式。通过项目的开展,了解了采用绿色种植模式的马铃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深入挖掘绿色环保型马铃薯种植产业的发展潜力。通过整合、组装、配套现有的技术资源,集“良种+良法”于一体,实现“三控”(控肥、控药、控水),积极探索该州马铃薯绿色增产模式,有效促进大理州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
2.3 合作与整合
2.3.1 多方合作
整个项目的马铃薯种薯全部是优质高抗的脱毒种薯,品质有保障,是由大理州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脱毒培育生产和提供的。该州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有专门的生产马铃薯脱毒苗、脱毒微型薯的组培室和网室,有集研发和扩繁为一体的一定规模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是该州重要的马铃薯脱毒种薯供应机构。此项目的开展建立在大理州农科院农业技术推广站与粮食作物研究所合作的基础上,这为项目取得推广实效提供了重要的科研保障。同时,项目的合作方还有农资企业,他们负责配方施肥、病害统一防治等工作。
2.3.2 项目整合
将“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滇西高原特色马铃薯良种繁育与应用项目”和“三区”科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有机结合,集中发力,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效益。
2.4 转变方式
2.4.1 开展有序
在项目的组织上,项目区积极探索了与农户互助合作、代耕代种的模式。项目实行领导组统一领导、技术指导组统一指导,项目开展所在县、乡农技推广部门负责项目的实施与监管,农民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耕种。在与农户互助合作中,逐步帮助农民树立“科技兴薯”的马铃薯种植理念,帮助他们掌握“绿色、环保、节约、优质、高效”的马铃薯种植技术。
2.4.2 培训实时
科技培训采取室内集中培训为主、田间地头实时指导、观摩学习和远程指导并举的培训模式。培训对象除了倾向于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倾向于具备一定知识基础的年轻种植农户。培训内容切合当地马铃薯种植实际,包括实时的耕作技术、管理技术、病害防控技术等。
2.4.3 服务到位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与多个机构、企业合作。一是由合作单位大理州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为项目区种植户统一提供优质的马铃薯脱毒种薯,从源头上保证了马铃薯种薯的品质;二是由大理州农业技术推广站牵头,与农资企业合作,对项目区马铃薯种植户给予一定的肥料、农药物化补助;三是州、县、乡(镇)三级相关农技推广部门农技人员三级联动,实时跟踪服务,确保在整个生产环节中产生的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
3 成效亮点与经验总结
3.1 成效
3.1.1 面上
经统计,马铃薯绿色增产模式累计推广671.8 hm2,较目标面积666.67 hm2增加5.13 hm2,超计划面积0.77%;加权平均单产为1 679.85 kg /667 hm2,较农户常规种植模式平均单产增长165.09 kg,增产10.9%;推广丽薯6号、丽薯7号、合作88脱毒高抗品种3个,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推广13.53 hm2,三控技术(控肥、控药、控水)推广达95%以上。
3.1.2 片上
马铃薯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累计展示面积超过666.67 hm2,百亩核心区加权平均亩产2 608.29 kg /667 hm2,较2015年同区域马铃薯平均单产增195.69 kg /667 hm2;千亩展示片加权平均单产2 132.63 kg /667 hm2,较2015年同区域马铃薯平均单产增255.73 kg,增13.6%;万亩示范片加权平均单产1 679.85 kg /667 hm2,较2015年同区域马铃薯平均单产增103.35 kg,增6.6%;项目示范区马铃薯平均单产1 679.85 kg /667 hm2,比非项目区增长165.09 kg,增产10.9%。
3.1.3 点上
经过高产专家田间测产,马铃薯产量幅度为1 573.67~2 803.50 kg/667 hm2,加权平均单产为1 679.85 kg /667 hm2,较2015年同区域马铃薯平均单产增长103.35 kg /667 hm2,同比增长6.6%;较目标马铃薯平均单产增长148.32 kg /667 hm2,增9.69%。
3.2 创新点、亮点
通过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一是实现了多个项目资源的整合,集中发力,充分发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效益;二是实现了技术突破,集马铃薯优质高产脱毒良种、精选种薯、适时播种收获、规格化双行垄作、农机农艺融合、测土配方施肥、科学化田间管理等为一体,实现了马铃薯高产、高效、节本的环境友好型种植。
3.3 主要经验
一是将“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滇西高原特色马铃薯良种繁育与应用项目”和“三区”科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有机结合,集中发力,实现项目区特别是百亩核心区的科技贡献率,充分发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效益;二是加强与大理州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县、乡(镇)两级农技推广部门合作,实现机构与机构的强强联手,保证科研、技术实力,促进项目顺利开展,同时也加强与企业合作,实现企业参与、服务的多元化,凝聚合力,助推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4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4.1 主要问题
一是边远贫困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在大理州马铃薯种植面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种植户科技意识不强,种植观念落后且难于转变,管理粗放,未能很好地接受和应用良种良法配套措施,导致部分地区马铃薯整体单产水平不高且投入成本过高,纯收入低,从而影响了当地农户的马铃薯种植积极性。二是干旱是制约大理州农业生产的重要因子,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基础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效栽培技术措施的推广与应用。
4.2 建议
一是加大对政策杠杆对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的倾向力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大政策资金扶持,结合实际,构建与完善农技推广网络,加快示范园区、农业科技服务站、农业科技示范户等的建立与培植步伐。三是加快宣传互动平台的建设,搭建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户的实时沟通的桥梁。
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