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郝思嘉之“孤女”的爱情观

2017-08-22程科娟

海外文摘·艺术 2017年3期
关键词:郝思嘉米切尔爱情观

程科娟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艺术 ART

浅谈郝思嘉之“孤女”的爱情观

程科娟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深刻描写女性身心成长的小说。主人公郝思嘉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性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显示了女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增强和对自主权的追求。战前,郝思嘉抛弃了传统淑女应有的礼节和矜持,敢爱敢恨,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爱,女性意识有所体现;战争期间为了生存,她摒弃了贵族小姐的娇气和风度,勇敢地担当起保护家人的职责,战后又勇敢地冲破女性身上的种种枷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郝思嘉;心造的爱情;卫希礼;白瑞德

作者为玛格丽特·米切尔,在1937年获得普利策奖。这本小说是其作者在世时出版的唯一一部作品,也是美国史上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

《飘》的很多部分与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自己的生活有很多的相似点,这说明她的生活经历为小说提供了一些原形。例如,米切尔对美国内战时期的生活和困难的理解来自于年长亲戚邻居讲述的战时旧事,尽管玛格丽特·米切尔说《飘》中的人物没有现实原形,现代研究者还是发现米切尔的生活圈子里的一些人和他认识或听说过的人与小说中的人物有着相似性。瑞特·巴特勒被认为是以米切尔的第一任丈夫白瑞德·阿普朔为原型构建的。

3 郝思嘉的成长之路

3.1 任性的少女

她是一个南方庄园主的女儿,美丽活泼、天真烂漫且无忧无虑,由于父亲的溺爱,在众多的姐妹之中,郝思嘉养成了高傲、叛逆、倔强和贪图虚荣的性格。她学会了如何打扮自己,吸引男孩子的注意。在她的哲学里,认为自己应该是所有男人的焦点,是生活的中心,人人都要围着她而转,为她而活。她爱上了卫希礼,同时也自负的认为卫希礼也是爱她的,她甚至认为只要是男人,都是爱她的。当卫希礼介绍他的未婚妻时,郝思嘉依然认为只有自己才值得被爱。为了“报复”,在舞会上,她和每一个男人献媚,让每一个男人都围着她转,以此来刺激卫希礼。听到卫希礼与媚兰的婚讯,她忍受不了这种侮辱,却又不忍放弃,赌气嫁给媚兰的弟弟。

3.2 年轻的寡妇

战争来临,面对着卫希礼和媚兰的婚姻,她赌气嫁给了她并不爱的男人。丈夫在战争中不幸死去,但她却没有丝毫的伤心,反之她认为丧服根本不是她应该穿的。她认为自己应该享受的是华美的衣料、热闹的酒会、欢快的舞蹈以及男人的追捧。她这样去做了,尽情的跳舞,痛快的捐献被自己视为负担的结婚戒指。此时我们看到了郝思嘉没有一点同情心,甚至良知,传统的观念规矩根本无法左右她的决定,因为她的世界里只有自己。

3.3 “孤女”的拯救

战火烧遍了亚特兰大,人们能逃则逃,社会一片混乱,她们已经无法生存在这里。媚兰却赶在此时面临分娩。伤病人士无数,根本没有医务人员可以帮忙,于是郝思嘉勇敢的接受任务。其实她也想过要放弃,但想到卫希礼郑重的将媚兰托付给了她,她就不忍心自己见死不救。在白瑞德的帮助下,她勇敢、果断的帮媚兰接生,虽然从未做过,但临危时的沉着冷静,充分体现了这个女人果敢的一面。

白瑞德参军,她坚持带着大家返回南方种植园。面对家徒四壁,被军队烧抢过的惨不忍睹的景象,她并没有过放弃的念头,因为现实不允许,她只能挣扎着生活下去。她精明强悍,同时又吝啬、斤斤计较。妹妹们有贪婪或是丧气的念头,她就狠狠地责骂她们;遇到强盗进门,她果断地同时也惊慌失措的杀掉了他;为了种植园可以经营下去,她委身想以自己的美色换取三百美元;为了可以开办自己的工厂,她利用手段,抢走了妹妹的未婚夫。

3.4 成熟而孤独的女人

战争使这个女人的心志坚强起来,面对困难时,她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是令人赞叹和难以企及的,然而生活又教给她金钱的作用,她变得虚伪、贪婪,攻于心计。

经历了战争,经历了自主创业与奋斗,郝思嘉成长成为一个性格多面且成熟的女人。但,同时她又是孤独的。孤独地爱着不该爱的人,孤独地拯救陶乐……

4 郝思嘉的性格特点

4.1 母亲对思嘉的影响

母亲是思嘉人格成长的重要因素。母亲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镇静,贤惠,慈爱,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实际上也是思嘉面对的整个道德规范。面对这个可以称之为“女人楷模”的母亲,思嘉的态度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她受不了母亲责备的目光,所以,她在母亲面前总是摆出最好的面孔,行动也最规矩。但是无论她表现的多么端庄,她的本来面目是藏不住的。

但是母亲对她的教育似乎影响了她的生活,在她心里母亲是靠山。她一方面要尊敬母亲,把她当偶像崇拜,又想反抗母亲的约束,并且取笑她。这些复杂性影响着她的性格,由此形成了她独特的叛逆性格。

4.2 思嘉与媚兰性格对比

媚兰是一个集女性众多良好品质于一身的女性形象。她温柔善良,宽厚待人,懂得体恤他人,她的生活哲学教会她成为“圣母”一样的完美无缺的贵妇人。生活的动荡没有打消她对于生活的追求,面对困难,她愿意接受和承担,鼓励身边的人们对生活抱有理想。不论生活怎样,她都充满勇气,这是从她柔弱的妇人的形象所看不出来的。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郝思嘉所不及的,她们一个是传统妇人,一个是女性意识觉醒的叛逆之人。

5 郝思嘉的爱情

5.1 与卫希礼

郝思嘉的爱情梦从14岁开始:十多年里,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了一个不爱自己也不值得自己去爱的人——卫希礼。卫希礼在她的眼中是一个与众不同,神秘的男孩。一个少女,崇拜一个她不了解的男人,而那个男人的品性是她不具备的,于是卫希礼成了她少女梦中十全十美的情人。为了卫希礼,她赌气嫁给自己不爱的韩查理,伤害深爱自己的白瑞德,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工厂……

卫希礼曾告诉她:“像我们这样不同的两个人,只有爱情是不够的,你需要的是一个男人的全部,包括他的躯体,感情和灵魂。如果你没有得到,你以后会后悔的。你会恨我读的书和欣赏的音乐,因为它们把我从你身边拉走。”但思嘉还是爱着卫希礼,并且认为卫希礼也爱着她。为了卫希礼,她冒着生命危险照顾媚兰,她在塔拉干粗活,不想让卫希礼干。

5.2 与白瑞德

从白瑞德第一次见到思嘉开始,他们仿佛就是一对冤家,斗嘴争吵十分常见。但是,战时的岁月,白瑞德的每次出现,虽然语言尖锐,实际却给了她莫大的力量和勇气。

生活归于安静后,白瑞德可以满足她的虚荣以及对生活高物质追求的享受,于是她嫁给了白瑞德。婚后的她心里还是想着卫希礼,但只停留在心里,毕竟,想获得充实的物质享受,就要遵从白瑞德的生活,享受他的爱和威胁。在这种充满算计、争吵和享受的生活中,郝思嘉没有意识到,她已经渐渐爱上了白瑞德。她会对白瑞德产生厌恶…,认为他永远比不上卫希礼,但同时她又对白瑞德产生心理依赖,默默的等待白瑞德回家。

6 郝思嘉的爱情观分析

年轻郝思嘉认为爱请就是占有,她盲目地爱着卫希礼。她牺牲了传统少女的美德牺牲了逃生的机会、牺牲了亲人声声的召唤就在郝思嘉决定放弃逃生而留下来照顾媚兰的同时,她的父亲曾多次来信催她回家.因为她的母亲和妹妹都患上了严重的伤寒病,在死亡线上挣扎。困境中的家人希望郝思嘉能回来照顾她们,给她们一些安慰。面对亲人的召唤和艾希利的恳求。她抛弃了前者。郝思嘉的这一选择虽然绝情于伦理道德,但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了她追求爱的执着。

她牺牲了自己的灵与肉。郝思嘉向白瑞德借款失败从监狱里走出来时,正在下雨。天空阴沉沉的一片浅灰色,寒风吹得她瑟瑟发抖,冷如针刺的雨点迎面向她打来,她凄冷、沮丧、绝望。在这绝望之际。她遇到了自己妹妹的未婚夫——弗兰克。交谈中她得知弗兰克是一暴发户并在城中开一店铺,她顿时心生一计,通过编织妹妹的心已另有所属之谎言,将弗兰克诱骗于自己手中。她以出卖自己的肉体与爱情为代价,换取了税款,挽救了塔拉庄园,也为逐步改变艾希利的“悲惨生活保住了一片天空。

“自从艾希利带着灿烂的光环闯入她少女玫瑰色的梦幻,她便毫无保留地奉献出盲目而纯真的痴情”。对郝思嘉来说,艾希利就是她的全部。她的整个生命都是为他而存。她为他痴、为他狂,为他奉献了一切:美德、尊严、亲情、灵与肉和青春。这份虚幻的爱虽然失败了。但她的执着追求也使她有了更大的收获:明白了自己的真爱——白瑞德。虽然白瑞德走了,但小说的结语“明天我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弄回来,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向我们昭示:郝思嘉会为真爱而拼搏,会为真爱再作执着的追求。

6 郝思嘉与卫希礼的爱情观差异

6.1 思嘉的爱情观:“明天会更好”

思嘉对于爱情并不做过多的评估或设计,她认定卫希礼爱自己,便要求卫希礼兑现这种“爱”,当她得不到卫希礼的爱时,她感觉到的更多是挫败、是受辱,所以她要不惜一切代价让卫希礼爱上她,让卫希礼承认他是爱她的!这种对于“爱”的追求固然执着,但是也体现出思嘉对待爱情的盲目性。思嘉近乎儿戏地嫁给了媚兰的弟弟查尔斯,仅仅觉得这样做能让卫希礼感到受辱。无论是在对于爱情还是婚姻的认识上,思嘉都是非常幼稚的。在思嘉人生中的三次婚姻里,结婚的初衷都与爱情无关,由于各种幼稚或者急迫的原因,思嘉每次都嫁的不是自己(当时)心目中的爱人。从与查尔斯的匆匆忙忙的婚姻中就能够看到,因为思嘉并不理解真正的生活,所以也注定了接下来的生活她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为她此刻的任性买单。

6.2 卫希礼的爱情观:“今不如昔”

相比于思嘉的敢作敢为,卫希礼面对思嘉强烈的攻势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

十二橡树举行宴会时思嘉向卫希礼表白,卫希礼果断地拒绝了思嘉,要求思嘉不要破坏他们的既有关系,但在同时,他又暧昧不清地让思嘉了解到他曾经对思嘉有意的事实。对于思嘉赌气嫁给查尔斯,卫希礼感到痛苦,却又不能做任何事,而他的痛苦和沉默又造成了思嘉更深的迷恋。一直到战争开始,思嘉变成寡妇,和媚兰等生活在一起,卫希礼对于思嘉热烈的爱意依旧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然而时常又会下意识地对思嘉的追求温柔地回应,“脸上流露出对她的爱和由于她的爱而感到的喜悦,可同时也有羞愧和绝望在与之斗争。”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全译本)[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美]玛格丽特.米切尔(著),戴侃,李野光,庄绎(译).飘.

[3]邹婵娟.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四川三峡学院学报[J],1998,(4).71.

[4]谢景芝.《飘》中郝思嘉形象魅力解读叽,河南大学学报[J].2005,(2).

I712

A

1003-2177(2017)03-0012-03

1 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程科娟(1994—),女,汉族,河南周口人,本科,研究方向:外语。

美国一国两制的状况维持了60年。到了1850年左右,南部和北部之间为奴隶制的争执开始白热化。但是,要注意,争论的焦点不是美国南方是不是应该废除奴隶制,而是新加入的一些州里是不是允许奴隶制,这关系到自由州同奴隶州在联邦政府内的权力分配上的平衡。1850年的协议暂时维持了联邦内自由州与奴隶州数目上的平衡,从而继续了一国两制的局面。然而,这一局面很快就受到冲击。

猜你喜欢

郝思嘉米切尔爱情观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无辜的《飘》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随风飘扬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犟龟
一生一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