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地理视域下的刘禹锡贬谪期散文探析

2017-08-22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名作欣赏 2017年23期
关键词:夔州连州贬谪

⊙迟 晓[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诗文评鉴

文学地理视域下的刘禹锡贬谪期散文探析

⊙迟 晓[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气候现象等都会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在荒凉枯寂的南荒之地挣扎了二十三年。他在西南边陲的巴楚文化、少数民族生活中,吸取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描绘了新奇丰富的巴楚民风民俗,为世人展示了鲜活生动的巴楚文化。

刘禹锡 巴山楚水 文学地理 贬谪生活

一、刘禹锡的贬谪经历与文学地理的关系

唐代政坛上著名的“永贞革新”可以说是刘禹锡人生动荡起伏的分水岭,刘禹锡因这次政变先被贬连州,在途中又被贬朗州。

“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由此可知朗州的生活影响了刘禹锡的诗文创作,而刘禹锡的诗文创作也丰富了朗州的文化。刘禹锡在朗州过了近十年的谪居生活后被召回长安,又因一首讥讽朝政的诗《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又名《游玄都观》)再遭贬谪,为连州刺史。在连州度过了四年半的时间,直到他的母亲病故,刘禹锡在洛阳居丧一年,再赴南荒——为夔州刺史,于长庆二年抵达夔州,并于长庆四年秋改授和州刺史。

袁行霈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主要表现在南北两个地区的差异。东部和西部虽然也有差异,但相对说来不那么显著。……文学也是如此。”对此,曾大兴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固然很大,但东西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在长江流域,由西向东,则有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赣文化、江淮文化和吴越文化。”正如曾大兴先生所言,刘禹锡在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里就是受到了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还有岭南文化的熏陶,由此创作出诸多带有当地特色的诗文佳作。

二、刘禹锡贬谪期散文的文学地理解读

(一)朗州:“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这一时期刘禹锡的散文以书信、启为主,也有为好友写的墓志铭。他在朗州所写的散文更多的是关于自己的遭遇和政治上的看法,等等。在《观市》中写到自己所见所住之地集市的热闹场面:

这篇文章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朗州的风貌,也能让我们了解唐代集市的基本状况。从繁华富庶的京师被贬到偏僻的朗州,虽然政治上失意,但贬谪经历所带给刘禹锡的除了内心苦闷之外,还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在他针对柳宗元与韩愈关于“天说”的书信往来而作的《天论》上、中、下三篇中举了许多人世间的例子,其中在中篇,刘禹锡想到在去往朗州的途中,经过洞庭湖的时候,往来之客相互照应结成船队而行,但是在途中有的船安然无恙,有的船却沉于途中,因此他写道:“水与舟,二物也。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一以沉,一以济,适当其数乘其势耳。彼势之附乎物而生,犹影响也。本乎徐者其势缓,故人得以晓也;本乎疾者其势遽,故难得以晓也。彼江、海之覆,犹伊、淄之覆也。势有疾徐,故有不晓耳。”所以贬谪中的所见所感不仅丰富了他的文学素材,还丰富了他的哲学内涵。

不仅是朗州的风土人情给刘禹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刘禹锡的诗文创作也反作用于朗州的风俗传承。这也就是曾大兴先生所说的:“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会对新的所见、所闻、所感,做出自己的理解、判断或者反应,并把这一切表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

(二)连州:“剡溪若问连州事,惟有青山画不如”

连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刘禹锡到连州后,与当地主要的少数民族莫徭族相处得很好。在深入了解连州情况之后,刘禹锡做了一篇《连州刺史厅壁记》,在其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连州风物:

这篇文章对连州景物、物产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语言优美、状物鲜明,也为我们了解连州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谪守连州期间,刘禹锡描写风物的散文较少,除了《连州刺史厅壁记》之外,还有一篇《吏隐亭述》。这一时期的散文主要是上奏朝廷的奏表和写给好友或者上级的书信、启文,如《贺收蔡州表》《贺赦表》《贺门下裴相公启》等。任职期间,刘禹锡对连州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世情等方面观察入微,以充满激情的笔墨,描绘了当时连州人民生产、劳动、生活等画面。

(三)夔州“: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此时期的另一篇散文《奏寄丞相府论学事》,是一篇建议废除州县祭孔制度来节省经费用于兴建学校的奏记,从这篇散文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夔州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是依然有祭孔制度,由此可以推测出当地尊师重道的民风。

《夔州始兴寺移铁像记》一文充分显示了刘禹锡深厚的佛学渊源,如果不参阅相关资料,是很难理解文中许多的佛学术语。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两个信息:一个是刘禹锡对佛教很有研究,另一个是刘禹锡坚持走群众路线,注意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积极融入巴渝人民生活之中。《机汲记》中记载了夔州百姓自古以来都没有凿井取水之俗,他们习惯从江河溪流中汲水而用,这样的风俗习惯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夔州。

(四)和州:“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刘禹锡到达和州时,正值当地百年未遇的大旱,他痛心疾首地在《历阳书事七十四韵》中写道:“比屋恂嫠辈,连年水旱并,遐思当后已,下令必先庚……”充分表达了他对和州民众遭受疾苦的关切之情。在刘禹锡的治理下,和州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在他的《和州刺史厅壁记》中很清晰地展示出来:“田艺四谷,豢全六扰。庐有旨酒,庖有腴鱼。”

和州在唐代是全国有名的大州,而且它又地处长江要塞、物产富饶、人文荟萃。刘禹锡在政事之余漫游和州,并把自己所见之事物写成《历阳书事七十韵》,称颂赞美鸡笼山、濡须坞等和州名胜古迹。作于此时的《和州刺史厅壁记》中有云:“历阳,古扬州之邑,于天文直南斗魁下,在春秋实句吴之封,后为楚所取。秦并天下,以隶九江,而六为九江治所。晋平吴,复隶淮南……镇曰梁山,浸曰历湖。田艺四谷,豢全六扰。庐有旨酒,庖有腴鱼。神仙故事,在郊在薮。玄元有台,彭铿有洞。名山曰鸡笼,名坞曰濡须。异有血阃,祥有沸井。城高而坚,亚父所营。”详细地介绍了当时和州的地理风貌。

三、结语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卸任和州刺史返回洛阳,与此同时白居易也从苏州返回洛阳,两位好友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赠予友人刘禹锡,刘禹锡也写了一首诗来答谢他,这便是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在这首诗里,刘禹锡抒发了自己二十三年被贬蛮荒的感慨,又表达了白居易对自己的关怀和同情的感谢。但刘禹锡的这首诗比白居易的诗胸怀更加旷达,境界更为高尚:针对白居易诗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的同情和不平,诗人回答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反而劝白居易不必为自己多年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因为沉舟之侧,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诗人超越了一己之悲,对世事变迁和仕途升沉秉承乐观豁达的态度,表现出博大的襟怀和更为广阔的人生视野。

二十三年的光阴里,并没有蹉跎刘禹锡的韧性,在巴山楚水的漫长时光里,刘禹锡在贬谪之地融入风土人情中,从各地吸取了许多创作因素,丰富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而刘禹锡的创作也反过来提高了巴山楚水的知名度,为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巴山楚水生活画卷。

①刘煦:《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10页。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③⑥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2页,第19页。

④⑤⑦⑩⑪⑫⑬〔唐〕刘禹锡:《刘禹锡全集》,瞿蜕园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页,第41页,第63页,第63页,第313页,第59页,第59页。

⑧张邦基:《墨庄漫录》,见《笔记小说大观》卷10,台北新兴书局1962年版,第8页。

⑨⑭〔唐〕刘禹锡:《刘禹锡集》,赵娟、姜剑云解评,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第133页。

[1]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刘煦.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袁行霈.中国文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刘禹锡.刘禹锡全集[M].瞿蜕园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刘禹锡.刘禹锡集[M].赵娟,姜剑云解评.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6]卞孝宣,卞敏.刘禹锡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吴汝煜.刘禹锡传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8]贺秀明.刘禹锡与巴山楚水[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作 者:迟晓,扬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夔州连州贬谪
寿乡连州菜心甜 消费扶贫生活美
杜甫咏诸葛亮诗略论
浅谈杜甫《孤雁》之“孤”
杜甫夔州诗中所反映出的生活悲剧
唐五代时期夔州军事初探
刘禹锡与连州
古代文人的仕宦情结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非同凡响的秋歌
小城里的中国记忆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