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传统石雕工艺的传承发展思路探析
2017-08-21杨永军
杨永军
【摘 要】自古以来,昌乐便因其传统石雕工艺成为我国石雕历史上代表性的区域。如何在发展现代石雕产业的同时对传统石雕工艺进行保护和传承,是昌乐石雕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对昌乐传统石雕的历史及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尝试对其传承发展的思路进行探析,希望对相关业界有所借鉴。
【关键词】昌乐;石雕工艺;传承
1 昌乐石雕的发展历史
昌乐位于山東省中部腹地,隶属于潍坊市,昌乐古称“营丘”是姜太公首封建都之地,东汉时为北海国营陵县,北宋建隆年间始称“昌乐”,文化底蕴深厚,素有“齐国首城”之称,是“石雕之乡”、“ 中国蓝宝石之都”、“中国西瓜之乡”。昌乐县现辖4个镇、4个街道、1处省级经济开发区、1处省级旅游度假区和1处水库管理区,总面积1101平方公里,人口62.3万;境内有首阳山、方山、远古火山群等山岭,石雕资源优势明显。
昌乐石雕的历史源远流长。昌乐县鲁中南丘陵东北部边缘、泰沂山脉北麓,境内的首阳山是由第三纪石灰岩构成,所出石灰石颜色纯正,质地细腻,宜雕刻。昌乐环首阳山一带自古“家家闻锤响,户户操钎忙”,石雕技艺巧夺天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便利用当地石料,雕琢磨制出石斧、石铲、石锛等工具。龙山文化时期,在这里已经产生了首阳山岩书。秦汉时期,先前的石器加工逐渐演变成较为独立的石雕行业。昌乐县环首阳山、方山一带出土了大量的汉墓画像石土,说明汉代昌乐的石雕刻工艺已经相当成熟。此后唐宋不断的发展创新,石雕类型主要以佛教类和陵墓类为主。到明清时期,昌乐的石雕工艺日臻精湛,建筑石雕成为当时主流。建国后,昌乐石雕石刻艺术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昌乐石雕艺人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刻制和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石雕的制作。改革开放以后,昌乐石雕开始了产业化之路。
2 昌乐石雕工艺的传承现状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昌乐石雕工艺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不同的历史时期,昌乐石雕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需要、审美诉求和使用环境,在作品的样式风格、艺术类型、审美及创作技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演进。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昌乐石雕艺人将传统的石雕工艺产业化,环首阳山创办了大量石雕加工企业,实现出口与内销的规模庞大的石雕产业基地,产品远销日韩及西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进入二十一世纪,昌乐石雕快速发展了几十年后,随着资源政策变化、机器的使用、原材料短缺、行业争加剧、市场需求导向等因素的影响,昌乐许多石雕加工企业开始转型,进入了调整期,同时陷入劳动力价格上涨、产能过剩、销路不畅、利润下滑等困境。其中,石雕传承后继乏人是昌乐石雕工艺没落的重要原因。石雕工艺的特殊性使得很少有女性愿意学习这一工艺,随着技艺精湛的老艺人越来越少,以及石雕行业经济效益低、学习手工技艺周期长、制作过程中粉尘危害健康等原因,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一技艺,造成石雕工艺传承的断代。再者,由于历史上长期的开山采石,严重破坏了首阳山、远古火山群等地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为保护生态,提出了“在开采中保护,在保护中开采”的山石开采理念,山岭被保护,使得大部分原材料只能从外地运入,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第三,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一方面,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石雕企业为追求效率,大量应用机器;另一方面,一些石雕企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大量生产碑刻、镇宅石兽等艺术性较低、需求量较大的石雕产品,而工艺复杂、艺术性高的手工产品较少,致使石雕产品附加值低、创新不足。
3 昌乐传统石刻工艺传承和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3.1 建立石雕工艺传习场所,培养传承人
从古至今,石刻工艺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家族传承、口传心授。历史的经验证明,这种传承方式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创新传承模式。在立足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实际基础上,昌乐石雕工艺的传承应采取传习场所的模式,建立传习场所,让富有经验、技艺精湛的的艺人开展授徒传艺活动。传习场所应制定传习制度,政府主管部门应每年对传习场所进行考核,对授徒传艺达到一定数量和时间的传习场所进行奖励和扶持。另外,还可以成立石雕工艺青少年教育传承基地,同时与潍坊技工学校、昌乐县综合实践创新实验学校等合作,与大中专院校联合,让青少年学生接受传统石雕工艺教育。同时,面向社会招收热心石雕工艺的有志青年,学成后颁发职业技术资格,并对从事石雕行业的工人进行分批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传统美术功底,对石雕工人实行规范化管理。
3.2 加强对石雕工艺的生产性保护,搞好产业开发
加强对昌乐传统石雕石刻生产性保护,对从事石雕工艺的企业和传承人给予一定政策和资金扶持。妥善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将生产性保护作为昌乐石雕工艺乃至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分类保护的方式。同时提高石雕产品的艺术性,将石雕产品与昌乐石灰岩、火山岩特色产业、乡村文化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产业开发中保证非遗的生命力,在保证传统石雕的本真性与完整性的同时,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3.3 建立健全石雕传承管理体制。
首先,要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规划,使昌乐石雕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与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实现高度融合。其次,弘扬“工匠精神”,提高石雕传承人积极性。通过政府重点扶持和引导,充分调动和发挥传承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智慧,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承担传承的责任,依靠他们的传承使传统石雕工艺以延续。第三,坚持在发展中保护。按照昌乐石雕的特性,在不改变其自然衍变过程、不影响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找传统与现代结合点。第四,整合昌乐石雕艺术与资源,形成推动石雕产业的创意化、融合化、国际化,促进石雕艺传承人与研究机构、企业、艺术院校合作,使石雕产业进行集约化、跨越式的协调发展。
3.4 加强石雕工艺的理论研究
由于传统石雕工艺一般采取口传心授或祖传秘籍的方式教徒,一些掌握精湛技艺的老艺人的离世,致使一些绝技失传。昌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石雕行业,应把传统石雕工艺挖掘、整理、编辑成文字教材,形成系统的传承资料,以利于昌乐传统石雕工艺的传承和保护。
3.5 加大宣传力度、呼吁社会重视
在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期间,面向社会各阶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向群众宣传普及传统石雕工艺知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报刊等大众媒体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报道,并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传播以石雕工艺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群众对石雕产权的重视,对手工劳作的尊重,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总之,昌乐石雕工艺的传承,应借助城镇化发展的大潮,形成新的传承发展理念,从而真正迈入新常态下的历史发展阶段,得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以石雕工艺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珍视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民族的魂脉,保留住中华民族“工匠精神”,努力推动昌乐石雕工艺与产业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同保.“工匠精神”下的觉醒与升华——探讨新常态下曲阳石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J].浙江职业学院学报,2011(09).
[2]张汉文.关于嘉祥石雕雕刻技艺传承与发展的调研[J].人文天下,2016(05).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