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对策探讨
2017-08-21王玉印
摘要:数学人文素养是学习数学的动力,但小学数学人文素养发展存在重理论,轻生活;重讲授,轻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需要从挖掘生活素材,增加生活气息;运用多种方式,增强课堂乐趣;摆脱单一评价,提高实战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文素养;培养对策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课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5年版)》中也出现了 “数学素养”这一术语,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发布,六大核心素养也随之敲定。但数学素养不同于其它学科素养的习得,需要一定的学习方可有收獲,这就需要对数学保持持久的兴趣和好奇,对数学有追求,会用数学进行交流。小学数学的学习必须习得数学的人文素养,方可更好的立足于未来。
一、人文素养的概念界定
数学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虽然学界并未对数学核心素养做出明确的界定,但大致认可数学素养包括数学思想、数学人文、数学意识三方面。其中数学人文素养是学习数学的动力,其包括对数学保持持久的兴趣,构建数学问题,不逃避数学难题,会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人文精神真正渗入课堂,融入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并热爱数学,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融入到生活当中去。
二、小学数学人文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生活
小学数学的教学不注重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不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注重往头脑中灌输与生活距离相去甚远的数学定理、公式、概念等。比如《现代快报》报道的一道数学题:小明今年8岁,爸爸的年龄是明明的3倍,爷爷的年龄是爸爸年龄的6倍多3岁,爸爸、爷爷今年各多少岁? 从得出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小明的爷爷和爸爸的年龄完全不符合生活的常识,把握不住应有的界限,完全为掌握算法而设置题目,丧失数学本身的说服力和魅力。
(二)重讲授,轻转变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偏重采用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像游戏、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等方式很少采用,不能循循善诱的展现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背后所蕴藏的人文故事。如在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时候,“树上有20只麻雀,飞走5只,过会又飞来3只,请问现在树上一共多少只麻雀?”如果利用数数的形式进行计算,原本复杂、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加上单一的学习形式,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习效率低下。
(三)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应试教育下,学好数学的目的就是考高分,分数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数学学科本身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得不到展示,不顾及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培养的学生只会做数学题、能得高分的数学机器,而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菜市场买东西,有些学生虽然数学题做的好,但简单的计算不能用心算解决,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和升学率,许多学生投身于题海战术,学生并未从中得到乐趣,丧失了对数学持久的兴趣和爱好。
三、小学数学课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挖掘生活素材,增加生活气息
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教师的讲授要注意联系生活的原型,善于寻找知识点和生活的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接受并理解所学知识。如在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小学生前期的知识经验往往不能正确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利用一张纸来演示不同的分数,1/2与1/3进行比较的时候,可以把纸分成两份和三份进行比较。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会感到很枯燥,把生活中的小技巧与数学的数字相结合,学生很快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二)运用多种方式,增强课堂乐趣
一方面,讲述数学知识背后的人文故事,引导他们从喜欢数学故事到喜欢数学课,通过感受数学家攀登数学高峰锲而不舍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遇到数学难题不逃避的数学素养并保持持久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运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形式展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时候,“树上有20只麻雀,飞走5只,过会又飞来3只,请问现在树上一共多少只麻雀?”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一棵树,树上有20只麻雀,然后动态展现飞走5只的过程,让学生来数数剩余几只,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展现又飞来3只。用生动的画面场景抓住了学生活泼好奇的心境,充分调动了小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寓教于乐,课堂既充满乐趣又提高了效率。
(三)摆脱单一评价,提高实战能力
“题海战术”重在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练习往往纸上谈兵不能学以致用。教师可以设计生活情景,让学生利用数学语言把它演出来。比如在学习乘法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到超市购物的场景给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每人发20元的购物券,去购买你们想要的物品。
生1:我买了三个圆珠笔花了6元还有一个橡皮花了2元,一共用去了8元,还剩下12元。
生2:我买了一个笔记本14元和3块巧克力6元,一共用去了20元。我没有剩余的钱了。
生3:我买了一个水杯花了12元和3个笔记本花了6元,一共用去了18元,还剩下2元。
通过购物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设计,学生发现数学本身的实用价值,又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又增长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六一,刘晓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5:57-60.
[2]葛芳.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王玉印(1964—),男,山东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镇大赵完全小学中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