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的合浦郡、合浦港和合浦关

2017-08-21王伟昭

文史春秋 2017年6期
关键词:合浦县徐闻合浦

王伟昭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西汉武帝在平定割据的南越国后,把合浦重新纳入大汉王朝版图,设置合浦郡,并开启合浦郡的徐闻和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洋港口。

汉代设置合浦郡、港、关的历史背景

秦末的农民战争,刘邦、项羽的楚汉战争,使得生灵涂炭,经济衰败。汉朝建立后,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国家人口倍增,人民富足,国库充盈,出现了“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的景象,开启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为汉武帝北驱匈奴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西汉武帝,攘却胡越、开疆拓土,已成大一统帝国。为平息北疆匈奴的长期侵扰,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命张骞率使团联络视匈奴为“世敌”的大月氏,以切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元狩四年(前119年),遣大将军卫青出击漠北,大破匈奴;骠骑将军霍去病出代郡,大败左贤王。北疆基本安定。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从乌孙归汉,官拜大行,其在乌孙曾遣使于阗、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国,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往,即史称“陆上丝绸之路”从此打通。

为经略岭南,平定南越国相吕嘉的叛乱,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汉武帝派遣伏波将军、楼船将军、戈船将军、下濑将军、越驰义侯等五路大军,水陆并进,合击越都番禺,平定了赵氏南越国。次年(前111年),武帝以其地置南海(今广州市)、苍梧(今广西梧州市)、郁林(今广西贵港市)、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城附近)、交趾(今越南河内市东北)、九真(今越南清化附近)、日南(今越南广化附近)、珠崖(今海南省海口市东南)、儋耳(今海南省儋县西北)等九郡。

为了拱卫边疆,汉武帝在北方一方面将已成内地的原六国边关废除,一方面“分武威、酒泉地置了张掖、敦煌郡”,增设玉门关、阳关(均位于甘肃敦煌西),扼守通往西域“陆上丝绸之路”之要隘;在岭南设置岭南九郡的同时,设置郁林郡的雍鸡关,苍梧郡的离水关和荔平关,合浦郡的合浦关、九真郡的界关。

至此,岭南疆域底定。

其中,《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合浦郡,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县五: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就是说,合浦郡下辖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五县。根据唐朝颜师古的注解,我们知道在合浦县设置了关,作为领军戍守边境的武官郡都尉的衙署则设置在朱卢县。

《逸周书·大聚》曰:“关市平,商贾归之”,《孟子·梁惠王下》载:“昔者文王之治岐也……关市讥而不征。”朱熹集注云:“关,谓道路之关。市渭都邑之市。”可见,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中原境内就已开始设关,而且往往与都市在一起。合浦的“关”,也应依附于郡(县)都市,是管理港口船舶和人员出入的关卡。

与此同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以合浦郡的徐闻和合浦为始发港,开通了一条沟通与南海诸国乃至印度洋沿岸的黄支(今印度东南海岸)、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交往的海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形成了北有“陆上丝绸之路”,南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交往格局。

汉代合浦郡、港、关的相关问题

一、合浦郡的郡治

一般来说,确定某地历史上是否为都城、政府治所的直接证据有:都城宫殿或治所衙署的建筑遗址、大规模的朝廷文书或相应的政府文书遗存、出土的当朝文献和碑刻的记录。间接证据有:一定规制的城市规模、一定规制的墓葬、其他可信度较高的文献和碑刻。

由于没有直接证据,所以学界对于合浦郡治的认定也是众说纷纭。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郡治在徐闻县

著名史学家、语言学家、文献学家,担任过清代两江总督的大儒阮元,主持撰写的《广东通志》认为西汉初设置的合浦郡,治驻徐闻。理由是《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合浦郡属县,将徐闻列为首县,依据是《后汉书·郡国志》注明“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

此说影响最大。但是《汉书》编著在先,《后汉书》编著于后,阮元以《后汉书》的体例来约束《汉书》,本身就存在论据不足,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值得商榷。

(二)郡治在浦北县泉水镇

宋朝乐史撰写的著名地理史志著作《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十三》记载:“废合浦县,在旧州郭下。汉县,属合浦郡。”文中“旧州”指今浦北县泉水镇的“唐代廉州故城遗址”。现代学者谭其骧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册》的西汉、东汉合浦郡辖区图,也将合浦郡治定位于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村的“唐代廉州故城遗址”。

前面说过,间接证据包括可信度较高的文献。乐史是宋朝人,此时距离汉朝已经1000多年了,他的记载属于间接证据。间接证据如果缺乏考古学的支持,都是可以怀疑的。

相反,我们有更多的文献和考古学支持,浦北泉水镇是唐代才形成的廉州古城。明崇祯十年(1637年)版、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版《廉州府志》均明確记载:“廉州故城,在府治北七十五里蓬莱乡唐州治也。”又“蓬莱乡,在县东北七十五里,领永宁都今石壁尚油滩达里古城坡村,南山木绵、碰山、旧州诸村。”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村“唐代廉州故城遗址”,与上述方志的记载地望正好吻合。

解放后,地方文物部门在历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在该城址及其周边未有发现汉代墓葬群、文化遗址等,更多的是唐代的城垣遗迹和砖、瓦或陶器残片等,也曾在城郊发掘数座唐墓,其中出土唐乾宁五年(898年)铜钟一件较为珍贵。

所以,浦北泉水镇不应该是汉代合浦郡治和县治。

(三)郡治在合浦县

依据主要也是间接证据,包括: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交州合浦郡,治合浦县,汉武帝元鼎六年置也。”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廉州”条亦载“汉平南越置合浦郡,今州(注:指廉州,今合浦县城一带)即合浦郡理也。”

直接证据是两广历史文物考古界的一些专家、学者,根据1970年代至今的考古发现及研究,认为“合浦是西汉初设郡的郡治所在”。

以上三说,最要紧的其实是郡治在徐闻还是在合浦之辩。

二、合浦是两汉合浦郡的郡治

(一)徐闻汉墓和合浦汉墓比较,支持合浦是郡治

学者杨式挺在《略论合浦汉墓及其出土文物的特点》一文中,从两地汉墓比较的角度,探讨了何地为郡治所在地,很有启发。摘录概要如下:

1,分布和数量

徐闻汉墓主要分布于滨临北部湾沿海东西长40多公里一带的西连……海安等丘陵山岗坡地,以及徐城镇、城北镇等近10个乡镇。已发现8个汉墓群,其他发现和发掘汉墓的地点计有20多处。据不完全统计,从1962年至2002年大约发现了350座至400座,先后清理发掘150多座。

合浦汉墓分布于合浦县城郊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浦汉墓群,保守估计,至今汉代墓葬保存量仍有近万座,从东、南、西三面,环形围绕着合浦县城,分布面积约68平方公里。现存地面汉墓封土堆1000多座。

2,墓室结构

徐闻汉墓主要有四种: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数量不多,时代较早;磚石合构墓,数量不多:长方形单室券顶砖室墓,数量最多;珊瑚礁砌筑墓室,如华丰岭、尾乡南岭有个别墓葬。

合浦的汉墓建筑结构有竖穴土坑木椁墓、砖木合构墓和砖室墓三种。

3,墓室的随葬品

徐闻汉墓据华丰岭发掘的51座,槟榔埚发掘约10座,海安红坎村发掘20座,合计80多座。出土陶器、铁器、铜器、金银器、钱币文物等600多件。

合浦汉墓发掘清理了汉墓1200多座,出土随葬文物近2万件,除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生活用品和明器外,还有众多的“舶来品”如琉璃、琥珀、玛瑙、水晶、绿柱石、石榴子宝石串饰和金饰,还有胡人俑、波斯陶瓶等。

合浦汉墓群墓主的地位相对比较高,有郡县级官吏的墓葬,如西汉晚期的竖穴土坑木椁墓:望牛岭1号墓,出土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随葬品245件,“应是合浦地区郡县官吏或合浦地方豪强的墓葬”;堂排村的M1、M3、M4墓“很可能是郡守一级的高级官吏”;还有M2的一座夫妻合葬墓“墓主人很可能是屯戍该地的武官”:黄泥岗的一座新莽时期砖木合构墓,出土有墓主印章“陈褒”“徐闻令印”,可见墓主曾任徐闻县令,死葬合浦。合浦汉代墓葬群保存的数量,出土文物之丰富珍贵和级别之高,可从中窥见汉代合浦港口都市的人烟繁华,经济富庶,海外商贸交往密切。

4,总体特点

徐闻汉墓呈群体分布,反映汉代“聚族而居,合族而葬”的风俗;不见有地面封土坟丘,规模小型,以东汉的砖室墓为主;随葬品不算丰富奢侈,大都是实用品,但种类繁多,虽未发现大型汉墓,但都有一定数量的陪葬品,似乎反映没有出现贫富的悬殊差别:汉墓的年代贯穿了从汉武帝元鼎年间至东汉建安年间的300多年。

合浦汉墓面积广,墓葬数量多,规格高,封土高大,墓主级别较高,殉葬品丰富奢侈,墓主地位高,墓葬的时代从西汉中期一直下沿到三国、两晋时期。

以上看出,徐闻汉墓与合浦汉墓确实悬殊很大。

基于此,杨式挺谨慎地做了如下论断:“若从汉墓群分布的规模、数量、封土坟丘及出土文物的丰富多样、珍贵重要,尤其是墓主的身份地位看,合浦汉墓要远远超过徐闻,这又是不争的事实。”“学习对比和参观合浦汉墓群的考古发现,笔者倾向于赞成‘合浦是西汉初设郡的郡治所在这一主张。”

杨氏的结论是可信的。虽然这些出土文物没有直接表明合浦就是郡治,但是和徐闻比较,合浦是两汉时期合浦郡治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二)合浦汉代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支持合浦是郡治

除了汉墓为我们提供证据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浦草鞋村遗址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合浦就是汉代合浦郡治所在地。

草鞋村遗址位于县城廉州镇西南郊的南流江支流西门江(亦称州江)畔,距入海口约10公里。2007年至2012年,考古工作者对城址先后两次展开大规模的发掘,清理面积达389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汉代筒瓦、板瓦、瓦当和陶器残片,发现了城垣、护城河、水井、作坊遗迹、房屋建筑遗址等。

其中一处遗址为面阔5间,通面宽约近30米的大型建筑遗址,发现磉墩6个,通过推算,其承接的房柱直径约50厘米,出土的大型筒板瓦件和《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载秦宫的瓦件型制很接近。此外,还有纹饰精致的云树纹、卷云纹、兽面纹瓦当等建筑构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只有品秩较高的官式建筑才可使用如此规制的柱子、瓦件和瓦当等建筑构件。《汉书·百公卿表》:“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县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所以,上述如此大型的建筑遗址、使用与宫殿相似的大型瓦件和瓦当,不可能是一般民居,应是合浦郡(或县)官府衙署的建筑遗址。

草鞋村汉城址“应为合浦郡城,其始筑年代,或早至西汉晚期”,以考古学发现支持了《水经注》“交州合浦郡,治合浦县,汉武帝元鼎六年置也”和《舆地纪胜》“汉平南越置合浦郡,今州即合浦郡理也”的记载,这里的今州即指廉州,今合浦县城。

同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合浦大浪古城遗址”则以考古学发现支持了《廉州府志》《大清一统志》《合浦县志》的记载,即“合浦故城在县西北十五里多懂乡。”“多懂乡,县治西北十五里石湾州江口诸村。”

“合浦大浪古城遗址”坐落于合浦县城东北(相距约13公里)州江口大浪村的州江(亦称西门江)之滨。遗址平面略呈方形,各边长约220米,夯土城墙,护城河南、北、东三面为人工开掘,西面则依靠天然的州江,均已淤塞,但轮廓仍清晰可见;城内地坪大部分近代已建村民居宅,地表未见汉代砖、瓦或陶器残片,北城垣叠压有明代墓葬。

2002年至2011年,广西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东郊约长1500米、宽300米范围的田间、村旁、水沟的地表,发现并采集到众多的印纹、刻划纹泥质硬陶片,颜色以灰黑色为主,间见红陶或红色陶衣,还有很少量的夹沙陶。并据其特征,“推断这些遗物的年代为西汉中期”。在古城遗址东郊发掘了汉代土墩墓两座,出土的随葬品中有较完整的陶器数件,也具有西汉中期前后的特征。“其年代下限也与始设的合浦县时间吻合”。在城中央布考古探方,

发现一处大型木结构干栏式建筑遗址。有郡县同署于一城的可能。

二、始发港的殊荣

《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对合浦郡的徐闻和合浦有过很精彩的描写: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来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赉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廪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国,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八月(或做“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合浦大浪古城遗址”遗址城西门外的考古发现印证了当年合浦港的存在,“沿江码头的地层叠压清楚,虽经漫长岁月,夯筑的弧形平臺、台阶步级以及伸出江面的码头、固定船只用的木桩痕迹清晰可见,近似于近代沿江码头。”

该城址距人海口约20公里,港口设于河汊内水势平缓,停靠船舶,转运货物均十分便利。

合浦郡的徐闻县、合浦县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条远洋航线上的重要港口。合浦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三、合浦关的职责

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西汉“关”的主官为“关都尉”,但无明确品秩。排位在郡都尉之后,县令、县长之前,根据郡都尉两千石和县令一千石的推断,关都尉的品秩当在一千石至二千石之间。汉代的合浦关设有关都尉,并配备相应的关吏、令尹、司关或关候和士兵等。我国古代的关,开始主要是军事设施。

西汉初期,关市开放,商贾的商贸活动宽松,但不以关税为重;西汉中期以后,对关税有所偏重了。同时,汉代关津皆有一定的建筑形式,设有管理机构及驻防人员。关津在军事防御、控制人员往来、检查违禁物品、缉拿罪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合浦关作为海边之关,不仅仅作为军事性的防范机构存在,它的经济交流作用和政治地位也相当突出。尤其它位处汉朝南部海疆的“海上丝绸之路”外联内接的海港都市,在检查禁物、关市的商贸课税管理,以及“剖符通使”和迎送本朝与海外使节等方面,应是其主要职责。合浦关的主要职责为:

(一)铁禁

为保持汉朝军事、经济的优势,制约北方胡人、匈奴和南方的“蛮夷”,让其俯首称臣,接受汉朝的统治,对其率先发明冶制的先进的铁兵器、农具,进行严格的管理。西汉时中原地区的铁制兵器农具已相当普及,“西汉中期后,发明了生铁‘炒钢法,此在钢铁冶炼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到西汉后期,铁兵器和铁器皿已基本上代替了铜兵器和铜器皿”,当时汉朝制作的铁器已很是精良。但北方的匈奴和南方“蛮夷”相对落后,与中原汉朝是不能相比的。

合浦自西汉中期至东汉晚期,由于汉初施行“禁南越关市铁器”的影响,虽然西汉武帝在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国后,开放了原越汉交界的关市,但直至东汉末岭南骆越人不时“造反”。如“武帝末,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春,珠崖郡山南县反”乃罢珠崖;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交趾女子征侧及女弟征贰反,攻没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蛮夷皆应之,寇略岭外六十余城。”又“光和元年(178年)正月,合浦、交耻乌浒蛮叛,招引九真、日南民攻没郡县”等等。因此,两汉朝廷历来必然对“南蛮”越族残酷镇压、高度提防,在铁器锻造技术方面也定会严加管控。所以岭南地区在铁器的普及使用、锻造产能方面,与北方中原地区比较仍然相对落后。《史记·南越列传》载:“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高后还出令曰:“毋与蛮夷外粤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对岭南骆越民族的关禁甚严。西汉中晚期岭南军队,只有少数军官拥有铁制佩剑,而众多的兵士仍以铜制矛、戟为主。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

灵帝熹平年间蔡邕奏日:自匈奴遁后,鲜卑强盛,据其故地,称兵十万,才力劲健,意智益生。加以关塞不严,禁网多漏,精金良铁,皆为贼有。

上述记载,说明西汉至东汉末,仍禁止铁器出关,但东汉末已较松懈。汉代的合浦关虽不是陆上疆界的边关,但是与海上诸“外夷”交往的海疆边关,严防铁器外流也应是其主要职责之一。

(二)珠禁

西汉刘向著《列女传》有:“法,内珠入于关者死。”内,同“纳”。说明西汉时期对海产珍珠已设立法律严加管理,凡私自携带珍珠过关者均处死刑。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粤地“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粤地处近海”即泛指滨临南海的南海郡、合浦郡一带。《后汉书》记载合浦盛产珍珠,是“合浦珠还”典故的发生地。明代《廉州府志》明确记载,唐宋以前合浦就多有珍珠、璋瑁、翡翠(翠鸟羽毛)等奇珍出产,并进贡京城。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珠玉第十八》谓:“凡中国珠必产雷、廉。”汉高皇后时,南越王赵佗遣“使者献白壁一双,翠鸟千,犀角十,紫贝五百,生翠……”《三国志·士燮传》记载,东汉末年士燮任交趾太守,其弟士壹任合浦郡太守,三国时归附吴国,士燮以明珠、大贝、翡翠、玳(璋)瑁、琉璃等贡献给孙权“无岁不至”。据以上记载可知,从两汉、三国乃至唐宋,交耻、合浦郡的地方官,均向宫廷进贡珍珠和琉璃等珍异之物,可以推断两汉时期宫廷御用的珍珠、王毒瑁、翡翠等,尤其是珍珠,主要源于合浦郡。康熙版《廉州府志·沿革·纪年志》更是明确记载“东汉末时,吴改合浦郡为珠官郡”,开珍珠与地名关联之先河(很可能设有主管珍珠采集和进贡的“珠官”);东汉末,苍梧太守陶璜上疏云:

合浦郡土地硗确无有田农,百姓惟以采珠为业,商贾去来,以珠货米,而吴时珠禁甚严,虑百姓私散好珠,禁绝来去,人以饥困。又所调猥多,每限不充。今请上珠(进贡宫廷之珠)三分输二,粗者蠲除。自十月讫二月,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旅往来如旧。

自两汉时期以来,合浦珍珠已進贡宫廷,为确保优质珍珠进贡宫廷,防止民间获得“上珠”,在合浦关实行严厉的珠禁制度也是其职责之一。

(三)外贸

自西汉武帝派遣黄门译使与应募商贾组成使团,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之后,沿线各国经海路至汉朝交往、贡献珍异很是密切,至东汉时期更为频繁。史书记载虽未注明在哪个海港或关口入汉境,但合浦港是其时唯一滨海而设的关,也是利用内河水道,可以直通中原的最便利的海港。当时岭南山高林密,瘴气弥漫,野兽强盗出没,走水路比陆路更安全。很多海外使者和商人在合浦入关登陆,取道南流江,沿着内陆河道北上达中原内地。

中西历史文献记载表明,两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沿线的东南亚、东印度洋诸国,甚至罗马帝国(大秦)也利用这航线与我国频繁交往。大秦、黄支、安息、条支各国商贾与汉朝交往,带来的主要是琉璃、玛瑙、琥珀、水晶和奇石、黄金饰物等,近年考古发掘合浦汉墓的出土文物中就有大量发现。除了这些,还有诸如香料、白雉(野鸡)、犀牛、大象、象牙、犀牛角、玳瑁等也随着商贸的流通源源不断进入中华帝国。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的商人带回去的则是华夏的丝绸衣料、茶叶和陶瓷器。罗马商人最是财大气粗,据统计,当时每年由罗马流入印度、中国和阿拉伯半岛的金钱不下1亿赛斯透司(古罗马货币)。

这些海外商人有时甚至就在合浦关市进行交易。《汉书·地理志》记载,粤地“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描写的就是这种情况。

结语

汉代合浦郡的设置,是汉武帝为了加强对新纳入版图的地域的统治;合浦港的开启,是为了海上丝绸之路商贸交往的需要;合浦关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管理从海上往来中华帝国的外国使者和客商团队,还有通关课税,检查禁物等,并且具备一定的军事防御职责。从这一点上来说,汉代的合浦关可谓中国海关早期的雏型。

班固的《汉书》、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等文献和合浦草鞋村遗址、合浦汉墓群的考古发现,可推断两汉时期的合浦郡治、合浦关,都设置在今合浦县城廉州镇一带,港口则分别设置在徐闻和合浦。合浦港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早期始发港。合浦大浪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则证实了汉代合浦的郡、县治不在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村,所谓“旧州”就是史志所称的“唐(廉)州治也”。由此见证了两千年间,合浦海上丝路始发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社会发展功能的转变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文博副研究馆员、合浦县博物馆原馆长)

猜你喜欢

合浦县徐闻合浦
那不一样
合浦绒螯蟹研究进展
2018年合浦县免疫规划工作质量综合评估分析
“曹灿杯”湛江展区终极展示暨颁奖典礼在徐闻举行
湛江市文艺骨干 “四力”培训班在徐闻举行
合浦县盛华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发布会暨南珠月饼2017年新品发布会盛大启幕
合浦县盛华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发布会暨南珠月饼2017年新品发布会盛大启幕
合浦珠母贝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生长性状比较
千里水茫茫,南海明夜珰——六朝士民的“珠”印象与合浦珠业
合浦汉墓群 见证汉代的繁荣“海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