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海上丝路文化 再谱合浦古郡华章

2017-08-21韩传福

文史春秋 2017年6期
关键词:合浦县合浦丝路

韩传福

今年4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在参观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合浦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时,感慨地说:“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合浦人,对此,我感触良深。

在合浦廉州古镇居住多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漫步到海角亭和魁星楼,总喜欢在那流连伫足,小憩片刻。也许是平时工作太忙的缘故吧,在这里,透过那些斑驳的青砖古瓦,我总能清晰感受到那份宁静与肃穆,偷享瞬间清闲,将喧嚣暂时关在心门之外;瞻仰历代名人墨客留下的墨宝,遥想“珠还合浦”那动人的故事,似乎仍能从一字一句中聆听到先贤的垂训……

像海角亭、魁星楼这样的古迹,从廉州古城阜民路、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沿线行走,在步行不出20分钟的里程范围内,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途中既能领略到具有晚清和民国建筑特色的骑楼古街,也能欣赏到风格独特、结构科学的清代木桥——惠爱桥和纪念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廉旧居——东坡亭等为代表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还能饱览海门书院、孔庙、武圣宫等众多的明清古迹,令人流连忘返。

悠久的历史,给合浦留下了100多处文物古迹。其中,国家级5处,自治区级5处。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汉墓群、大士阁、草鞋村遗址、大浪古城遗址和惠爱桥为代表的众多历史遗存,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历史、沧海桑田。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为什么会在合浦留下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为传承海丝路文化做了怎样的工作?展望未来,我们应如何拓展新世纪海上丝路,再塑合浦新辉煌?

合浦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行政建制历史的故郡。而从合浦古港发起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次起航,开创了合浦的辉煌历史。

早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中央王朝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合浦县境属古象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定了割据岭南的南越国,析南海、象郡交界地区置合浦郡,下辖徐闻、合浦、高凉、临允,朱卢五县(《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载,东汉时合浦郡郡治迁合浦,下辖合浦、徐闻、高凉、临元、朱崖五县,辖区范围相当于今北至广西容县、横县,西至东兴,东至广东新兴、开平,南至海南省。此后,合浦历东汉、三国、两晋500多年基本是郡治所在地。唐武德五年(622年),合浦郡改称越州。贞观八年(634年),越州改称廉州。天宝元年(742年),廉州改称合浦郡。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廉州驻地迁长沙场(今合浦县石康镇顺塔村委)。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为廉州路安抚司。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为廉州总管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廉州路为廉州府。洪武七年(1374年),廉州府降为州,撤合浦县。洪武十四年(1381年),廉州升为府,复置合浦县。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钦州升为直隶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廉州府隶属廉钦道。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廉钦道改称钦廉军政府。历经长时间的郡治所在地,使合浦成为岭南地区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秦汉时期,合浦沿海便以出产优质珍珠享有盛名,合浦珍珠称“南珠”,素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屈大均《广东新语》)之说。因盛产南珠和地理位置优越,合浦被誉为“南珠故郡,海角名区”。

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不久,朝廷开启了合浦郡的徐闻和合浦两个港口。船队从徐闻和合浦出发,经东南亚,抵达南亚。这条从合浦启航到南亚的远洋贸易航线,就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沿途的考古发现,让我们可以对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所经的港口和国家进行一一还原。船队从徐闻港、合浦港出发,越过现越南中部的日南边关,途经柬埔寨红河下游地区、泰国北碧府一带及克拉地峡、印度东南部,然后从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哥打丁宜返回。加上沿途停留的时间,整个航程约需2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合浦成为汉代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南方都会,是西方从海路经由南亚、东南亚地区通往中国的交通枢纽。考古发现,合浦出土的玻璃容器、波斯陶壶、玛瑙、琥珀等大量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印证了《汉书·地理志》等文献的记载。与海外源源不断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汉代合浦的商业文化昌盛,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质的海丝路文化,彰显了合浦在外交、商贸的重要地位。

合浦因水而旺,因港而兴。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合浦汉郡文化、南珠文化、廉治文化和客家文化的融合发展,造就了富有特色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千年的历史人文积淀,在珠乡大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多元的文化传统。“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始发港”的殊荣享誉中外,“合浦珠还”“廉山留名”“伏波南征”等历史典故流传古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昔日的“一寺三庵十二庙”(即“一寺”东山寺;“三庵”为保子庵、接龙庵、准提庵;“十二庙”有孔庙、华光庙、关帝庙、东岳庙、真君庙、药王庙、千岁庙、五谷庙、天妃庙、康王庙、北帝庙、盘古庙)和“廉阳八景”(即“合浦晓霞”“廉山时雨”“三洞天光”“五池云影”“冠头秋雯”“古寺灵钟”“石桥仙艇”“海角春风”),构建了珠乡的文化古迹和风景名胜。

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汉代合浦古郡的原貌已不复存在,合浦古港也已难觅踪影。但新时期的合浦,开放包容的海丝路新文化不断形成,与绚丽博大的汉郡文化、享负盛名的南珠文化、团结向上的客家文化相互交融、薪火相传,为故郡合浦增添了更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近年来,合浦全方位挖掘整理以汉墓群、汉代城址及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等为代表的历史印记和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海丝路文化品牌,在传承海丝路文化、保护历史遗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60年代和1980年代,在合浦县石湾镇大浪村委古城头村和县城南郊廉州镇草鞋村相继发现大浪古城遗址和草鞋村汉窑遗址两处汉代遗存。两城遺址的历史积淀和众多信息,对确定汉代合浦港及合浦郡治大致位置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

1978年9月,合浦县筹建县博物馆,即现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的前身。该馆是广西区内唯一以汉文化展示为主的遗址类博物馆,以收藏、研究、修复、陈列合浦汉墓出土文物为主,兼藏本地传世文物。藏品的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馆藏文物达5200多件,种类有青铜器、陶器、金银器、玉石器、玻璃器、漆器等。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177件、三级文物289件。国家一级文物总数居广西各博物馆第三位。

馆藏的诸多文物都极具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1971年1月在合浦望牛岭西汉木椁墓出土的铜凤灯,就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观赏性,以其制作精巧、造型逼真美观而扬名四海。这盏铜凤灯先后随“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1973年)和“中华文明珍宝展览”(1995年)到日本、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墨西哥、荷兰、比利时、挪威等国展出,令国外观众赞叹不已。其中一件波斯陶壶,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一件波斯陶壶,也是唯一一件东汉时期的波斯陶壶。它比扬州出土的隋朝波斯陶壶还早500年左右,是汉王朝与波斯交往的重要物证。1988年11月在合浦红岭头出土的深蓝色玻璃杯和1990年6月在合浦黄泥岗出土的湖蓝色琉璃杯等玻璃器,不仅美观实用且技术含量较高。经考古学和科技研究,汉代合浦除直接输入罗马、印度、东南亚所产的钾玻璃器外,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当时的合浦对外来玻璃制作技术进行了吸收和发展,玻璃容器的制作水平甚至高于中原。

2011年,合浦县以弘扬海丝路文化传统、合理开发利用海丝路文化资源为目的,融人现代文明理念,开始规划建设合浦汉文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合浦汉文化公园。公园整体布局由汉文化陈列展示区、遗址保护展示区、文化体验区、生态遗址游览区、文物研究修复区等五大功能分区组成。其中,海上丝绸之路汉文化博物馆项目即合浦汉文化陈列展示馆已于2016年7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18年建成。同时,为了落实合浦海丝路文化陈列展示馆项目的建设资金,合浦县还专门成立了合浦县文博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拓宽文保项目建设投融资渠道。该项目建成后,以汉墓群、合浦港、海丝路等为标志的合浦海丝路文化将会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和弘扬。

合浦把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作为保护弘扬汉文化工作的重点,让汉文化遗址得到更加专业的保护。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包括“北海史迹”在内的6省9市调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合浦汉墓群、草鞋村汉窑遗址、大浪古城遗址3处遗址成为申报遗产点;同年3月,合浦县成立了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全力以赴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期准备工作。2017年初,国家文物局又确定将合浦汉墓群、草鞋村汉窑遗址、大浪古城遗址列入“十三五”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库。根据申遗工作安排,合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相关项目前期工作,使这3处遗址得到了专业化重点保护。同时,坚持“文旅结合、规划先行”,调整完善了《合浦汉墓群总体保护规划》,精心组织编制两城址保护规划,做到既尊重遗址保护规律,维护学术的严谨性,又充分发挥遗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正向效用,彰显历史遗址的时代价值。

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精心打造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合浦汉闾文化园。该园旨在让每一位进园游客在休闲娱乐中都能切身感受到汉文化的熏陶,达到成风化人的效果。主要景点包括海上丝绸之路途经六国区、水上乐园、合浦民间艺术表演大舞台、汉城一条街(商业区)、国学馆和汉代生活体验区等。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挑选文物精品参加“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2012-2016年)、“全国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2014年3月)、“瓯骆汉冈——广西古代陶制明器展”(2014年)等联合巡回展出。同时,积极配合举办大型的汉文化保护传承研讨会和推介会等专题会议,大力推介和宣传汉文化,吸引更多的目光和资源聚焦合浦,共同关注开发汉文化。

县文物部门制作的《沉寂的千年瑰宝——合浦汉墓群掠影》《国宝档案——黄泥岗1号汉墓》及大浪古城遗址发掘和研究等文物考古的影像资料,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合浦文物事业,强化普法教育宣传,引导群众自觉保护历史文物。

县文化部门出版了《文昌塔的传说》《大士阁建造传说》等民间文学,创作了神话粤剧《珠还合浦》,编排了《公馆木鱼》《耍花楼》《老杨公》等民间歌舞节目,用现代艺术形式展现珠乡文化和民俗风情,把珠乡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保护传承弘扬合浦海丝路文化,也是合浦县政协一直以来重点关注并为之呼吁的课题。各界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为海丝路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012年初,文化界委员撰写了《关于加强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建议》的提案,引起文化部门高度重视。文化部门组织力量对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收集整理了一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采取措施对《公馆木鱼》《南蛇过洞》等10多项濒危项目进行及时抢救和重点保护。近年来,委员们相继撰写了《关于县城中山公园规划重建》《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关于合浦历史文化挖掘和利用的思考》等多份提案被相关部门采纳,对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013年3月,县政协组织住建局、文物局、文联、工商联等部门领导和委员组成专题考察组,远赴四川成都、乐山等地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学习和借鉴四川文化旅游产业的做法和经验,并形成《以文化激发旅游活力,凸现珠乡合浦千年古郡的魅力》的考察学习报告,建议借鉴成都锦里的开发模式,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周围征地100亩,新建一条仿古步行街,取名“汉里”。这一建议得到县政府的采纳,并启动规划建设,当年的“汉里”就是现在“合浦汉间文化园”的前身。

县政协办精心编辑《合浦文史》,多层面、多视角搜集整理以反映合浦历史、传承合浦文化、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为重点的文史资料。其中,《合浦文史》(第11辑)以“合浦文化”为专题,编印了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馆藏传世文物专辑,展现珠乡历史文物瑰宝,使人们了解珠乡波澜壮阔的历史和纯朴的风俗人情。

事非亲历不知难,业非躬行莫知艰。到县政协工作之前,我一直在政府部门工作,有幸参与和见证了合浦大力推进文化古迹修复保护、博物馆建设、汉墓群整体保护、汉代古城遗址保护和利用等一系列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程。也真切感受到这些工作有力地激发了历史文化的生机活力,提升了合浦对外形象,促进了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近年来,合浦提出“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建设新形象”口号,大力实施“旅游旺县”战略,争创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努力打造海丝路始发港、湖光山色和休闲农业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年初,根据县委的工作部署,安排我負责合浦汉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工作。能够直接参与到合浦汉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当中,为保护传承海丝路文化作出应有贡献,作为珠乡百万人民中的一员,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与自豪。但在具体工作中,我也亲身感受到,要将合浦深厚的海丝路文化全面挖掘出来,重现汉代合浦昔日的繁华景象,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可谓任重而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第一站就选择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极大提振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始发港的殊荣,让合浦再次进发出璀璨的光芒,擦亮了珠乡的文化名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西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要立足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这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合浦南临北部湾,中有南流江,拥有地处岭南边陲、对外贸易的天然良港,具备了海、江、边的独特条件,合浦因此将迎来历史发展的最好机遇。我们要抢抓机遇,以“一带一路”为发展核心,写好“海、江、边”的发展文章;我们要借助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遗的契机,努力创建旅游特色名县、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我们要在建立“龙港新区”、实施“向海经济”战略的部署下,发挥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始发港和铁山东港这“一古一今”的天然优势,激发巨大发展潜力,推动合浦经济社会向前发展。我相信,合浦必将重新焕发历史光彩,谱写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

(作者系合浦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猜你喜欢

合浦县合浦丝路
那不一样
合浦绒螯蟹研究进展
2018年合浦县免疫规划工作质量综合评估分析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合浦县盛华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发布会暨南珠月饼2017年新品发布会盛大启幕
合浦县盛华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发布会暨南珠月饼2017年新品发布会盛大启幕
合浦珠母贝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生长性状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