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叫座,更应叫好(聊天室)
2017-08-21董铭
环球时报 2017-08-21
董铭
没有明星、没有美景,“慰安妇”纪录片《二十二》上映一周票房能突破1.2亿人民币,打破国产纪录片票房纪录,让所有人始料未及。这成为今年暑期档继《战狼2》之后,中国电影的又一个收获。
长期以来,纪录片一直不被院线看好,大部分都没来得及走进影院就卖给电视台。所幸近些年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一些“颜值”颇高的纪录片也成为观众走进影院的首选,譬如法国纪录片名导雅克·贝汉2011年的大作《海洋》,在中国收获2689万人民币的票房,证明中国观众对“自然系纪录片”的偏好。关于此类纪录片,去年的《他们诞生在中国》和今年的《地球:神奇的一天》都获得不错票房和关注度,中国团队打造的《喜马拉雅天梯》也获得1156万票房。此外还有一种重现明星现场的“演唱会纪录片”,譬如杰克逊的《就是这样》和五月天的《追梦》,也能靠偶像效应在院线分得一杯羹,而像《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文物修复类纪录片,如今在院线里也有了“圈粉”势头。
相比自然风光纪录片的老少咸宜、音乐纪录片的粉丝追捧,像《二十二》这种调查采访式纪录片在国内院线的前景,就没有那么明朗。在纪录片市场更成熟的欧美,这种类型却是引发社会性反响的重要媒介,曾获得戛纳金棕榈的《华氏911》就因挖掘布什政府与本·拉登关系,在美票房高达1.19亿美元。聚焦温室气体排放的《难以忽视的真相》、美国枪支泛滥问题的《科伦佩恩的保龄》,以及预测美国未来的《2016奥巴马的美利坚》,这类社会类纪录片都曾引发巨大反响,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美国舆论和政治,票房只不过是其影响力的指标之一。
由此可见,一部叫座的纪录片,吸引观众的绝不仅是技术手法,社会意义才是更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