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信息扩散仿真研究

2017-08-21徐凌霄罗鹏飞

科技视界 2017年10期
关键词:社会风险仿真

徐凌霄 罗鹏飞

【摘 要】重大突发事件风险信息感知将导致人的心理变化,成为导致社会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社会风险不断增大将导致社会不稳定性增高。因此风险信息扩散越快,则风险信息感知者人数越多,导致的社会风险将越高。从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影响的愿望出发,设计问卷调研天津特大爆炸案例数据了解当地民众心理变化信息,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扩散控制需求,设计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信息扩散模型、进行计算机仿真实验,提出了社会风险扩散应对策略。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扩散;仿真

0 引言

2015年天津港“8?12”特大爆炸火灾等重大突发事件,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上述重大突发事件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经济损失、环境破坏、生活混乱带来极大的影响,还通过影响人的心理变化引发出各类社会风险(社会不稳定的可能性),例如事件区域民众心理健康问题、社会秩序混乱、不良网络舆情传播等,尤其是社会转型期间更易爆发。公众对事件产生风险认知,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衍生成为负面能量,若处理方式、应急准备不足,事件导致的自然风险将迅速转换为社会风险,进而危及社会稳定。

重大事件爆发后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随着风险的演化也将会带来高社会风险。事件发生后将出现原生、次生、衍生风险,原生风险有人员伤亡、地面和实物损坏等;次生风险有电力瘫痪、交通拥堵、群众被困等;衍生风险有民众聚集、围堵车辆等引发的社会问题,从而造成社会功能系统的破坏、社会秩序混乱,加深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关系失调。此外,政府高度重视重大突发事件的社会风险问题,以及社会风险的产生、扩散和发展规律,要求打开群众诉求的各个渠道,对社会风险传播的不利影响做出快速反应,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秩序稳定。政府要解决社会风险问题,必须摸清社会风险信息扩散规律,针对关键因素进行控制,并结合事件社会风险本身的发展特点,对事件社会风险扩散演化进行研究。结合实地调研资料数据,研究重大突发事件的社会风险应对策略,对于减轻事件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压力,防止心理健康问题放大为社会风险,建立合理的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防御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扩散演化阶段

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的扩散演化周期包括风险生成、风险扩散、风险衰退平复三个阶段,具体如下图1所示。

图1 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扩散演化阶段图

(1)生成期。事件发生区域公众就事件创设相关议题,如事件严重程度、救援情况、民众恐慌、社会支持等,以朋友圈、微博、微信、网络留言、论坛等形式进行公布和转发,扩散与评论。

(2)扩散期。事件爆发后社会风险的网络议题在浏览者与创设者之间相互传递或交流信息,产生共振效应,使议题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3)衰退平复期。事件的网络舆情不断蔓延,给救援造成舆论压力,政府引起重视并逐渐介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事件影响,同时合理引导不良网络舆情扩散,使之逐渐衰退平复。

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信息扩散演化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一是生成期影响因素:救援的民众满意度、网民数量、刊登事件信息网站数量等;二是扩散期影响因素:网民浏览事件信息次数、转发次数、舆情信息持续时间长度、事件议题分布区域数量等;三是衰退平复期的影响因素:政府控制信息扩散效率、社会舆情信息响应速度、政府救援的效果等。但是这些影响因素对社会风险的作用都是伴随信息扩散而产生的,风险信息扩散的路径、时间节点不同,这些影响因素产生的作用环节和时间长度也有所不同。

2 社会风险信息扩散数学模型设计

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信息扩散演化的趋势与新产品投放市場后的扩散情况有类似的规律,因此,本文在BASS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天津特大爆炸事件对BASS模型中的扩散分支进行改进,设计适应于社会风险信息扩散模拟的数学模型,针对改进模型进行风险感知者人数的时间演化趋势计算机仿真实验。

2.1 基于风险沟通原则的数学模型假设

重大突发事件风险沟通的主体是政府、媒体、公众及其他相关者,利用风险沟通进行风险控制须遵循及时公开信息、沟通各方地位平等、信息发布与传播尺度合理的原则[1]。本文以风险沟通的三个基本原则为基础,提出了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信息扩散模型的假设。

一是,及时原则:信息发布要尽量早于谣言和虚假信息之前,事件发生后,政府须监测并及时公开事件级别、二次事件可能性、危害保护、与事件有关的一切健康事件等信息,使公众能及时感知事件信息。二是,平等原则:政府、媒体及社会公众都可以自由传播与社会风险有关的信息,在事件信息迅速传播的过程中,除了政府监管的官方渠道(电视、报纸、移动平台等大众媒体)能传播风险信息外,社会公众的自由渠道(QQ、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也会对信息进行扩散,这两种渠道传播风险信息的效果不同,公众对渠道选择和接受度不同,都将导致社会公众呈现不同的风险感知。三是,适度原则:政府对社会风险信息的技术性处理能达到风险控制的效果,根据以往文献对信息扩散的研究,都假设以下内容:社会公众通过正式渠道获取的信息全部为真实的信息,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的信息存在准确和失真两种情况。而实际上,通过正式渠道传播的信息同样存在真实和虚假两种情形。

假设1:设人口总量为M(研究范围)。由于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以及公众存在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生活环境等差异,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信息偏好。相信真实风险信息的“真实风险信息偏好者”人数记为X(t);相信虚假信息的“虚假风险信息偏好者”人数记为Y(t),则潜在风险感知者人数为M-X(t)-Y(t)。风险信息(含真实和虚假)影响总人数为Z(t),则Z(t)=X(t)+Y(t)。

假设2:潜在风险感知者从官方渠道了解风险信息的可能性为p,从自由渠道了解风险信息的可能性为q,且p、q(0, 1)。假设公众只能通过以上两种途径接收事件风险信息,则p+q=1。

2.2 BASS模型

BASS模型主要用来研究新产品的扩散,而潜在的采用者将受到正式和非正式两种不同传播渠道的影响[2],如果用f(t)是t时刻的新产品采用者数量占潜在采用者总人数比例的函数;F(t)是t时刻新产品采用者数量的积累比例(即dF/dt=f),令F(0)=0,p为创新系数、q为模仿系数[3]。BASS模型基本形式为:

■=p+q·F(t)(1)

设计m表示产品的最终采用者人数、n(t)表示t时刻采用者数量、N(t)表示t时刻累积采用者总数,且n(t)=m·f(t)、N(t)=m·F(t)。

(1)累积采用者总人数N(t)的S形曲线为:

N(t)=m·■(2)

(2)t时刻的采用者数量n(t)为:

n(t)=m·f(t)=m[1-F(t)][p+qF(t)]=p[m-N(t)]+q■[m-N(t)](3)

2.3 重大突发事件风险信息扩散模型设计

将重大突发事件风险信息扩散参数与BASS模型参数进行对应,如下表1所示。

表1 参数对应表

根据表1和3.1节的假设,设计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信息扩散仿真模型,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信息扩散模型图

其中,在t时刻,根据(3)式,风险信息感知者总人数为:Z(t)=X(t)+Y(t),则:

na(t)=p[M-Z(t)]+q■[M-Z(t)](4)

当初始条件t=0时,X(0)=Y(0)=Z(0)=0,根据(2)式可得:

Z(t)=M·■(5)

因此,(5)式也符合BASS模型扩散曲线,其中M>0。

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1 社会风险信息扩散阶段划分

本文采用情景分析法划分社会风险信息扩散阶段,情景分析法主要是根据重大突发事件涉及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历史事件记录,合理设定可能的事件情景,预测事件风险各种可能的结果[4],情景分析有定量、定性、演绎、归纳、前推式和回溯式等多种方法,采用定量情景分析,该方法是基于模型的数字化信息分析。

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实际背景,结合情景分析与社会风险信息扩散模型设定不同情景的风险阶段参数取值范围,不同情景条件下社会风险信息扩散演化趋势仿真框架如下图3所示。

(1)划定事件研究范围。由于信息的传播是全国性的,故研究范围为全国人口总量M=1300(百万)。本文以天津特大爆炸突发事件为例,事件爆发后,全国对事件的关注和报道开始骤增,本例时间研究范围设为2015年8月13日至8月24日共12天,取t的初始值为0。

(2)分析事件社会风险信息扩散情景。官方渠道系数、自由渠道系数,以及信息的真实率和准确度在风险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是随时间变化的,故将信息的扩散按时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风险信息爆发期(0~2天)。此时事件非常严重,快速进入公众视野,而官方对于事件的成因、事件紧急救援等研究尚未深入,此时自由渠道传播的风险信息较多,所以官方渠道系数p比较小,自由渠道系数q在此期间有所增长。政府对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掌握不够,公众对事件恐惧非常大,政府为了避免引起公众的心理恐慌导致社会风险事件,将从技术层面对事件信息进行一定处理后传播,故对事件风险信息的发布不完全真实,而此时自由渠道传播的信息并没有基于对事件科学的研究报告,而是属于事件灾区个人或集体等组织对事件的自我认知。

第二阶段,是风险信息扩散期(2~4天)。这是事件风险信息传播的快速期和关键期,随着对事件应对方案的研究逐渐深入,官方渠道系数p的影响快速上升,自由渠道系数q的影响稍有下降。政府为了提醒公众注意防护,保护自身生命安全及其他损失防治,将提高官方渠道传播信息的真实率,随着官方真实事件信息的报道增加,影响了自由渠道的信息扩散。

第三阶段,是风险信息稳定期(4~12天)。此时官方传播事件信息的渠道更加畅通,报道力度和覆盖范围增大,政府开始实时监测并发布事件后的各种状况,对民众予以支持和安慰。官方渠道系数p继续上升,而随着事件社会风险的长时间蔓延和公众对政府应对管理的认识逐渐深入,公众通过自由渠道传播风险信息的可能性减小,自由渠道系数q继续下降。政府在这一阶段开始采取一系列社会风险控制措施,并向公众普及爆炸事件知识,随着舆情的稳定和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度提高,政府逐渐恢复官方渠道信息的真实率回升;自由渠道信息准确度也继续上升。

(3)三种情景下信息扩散仿真模型进行参数灵敏度分析。

(4)基于情景信息扩散模型的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扩散仿真实验。仿真风险信息感知者总人数的阶段扩散演化趋势,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5)社会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结合仿真实验结果对不同情景下的社会风险进行分析,为社会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3.2 仿真实验与灵敏度分析

因为信息扩散模型中涉及的系统参数不是一个定值,而是通过多次取值、仿真运算后得到的趋势结果和合理的平均值。通过多组数据仿真后取四组代表性参数值对事件风险信息感知者总人数的阶段演化做灵敏度分析。根据3.2节,风险信息感知者总人数只与渠道系数有关,故只需要考虑各阶段p和q的变化。根据3.1节的情景描述,取四组典型实验数据(Z1-4),以图3为程序框图,用MATLAB计算机程序开发工具编制程序进行计算机仿真实驗。具体的渠道系数取值组合如下表2所示。

将以上四组实验参数及X(0)=Y(0)=0代入(5)式,得到四组实验结果图和不同组别参数整体对比图,具体如下图4所示,可以看出,随着官方渠道系数p值的增大,第一阶段感知风险信息的总人数越多,增速也越快,这符合现实情况。因为官方渠道公布事件风险信息的途径越多、速度越快,就会在一定程度掩盖自由渠道对风险信息的传播,占用自由渠道的部分信息传播通道。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的变化规律相似,而第三阶段初始两天规律同前两阶段,但从第六天开始,不论官方和自由渠道系数取多大值,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为此时公众已从各个渠道接收并感知了该次事件及其所带来的风险。

此外,图中Z2为Z1取参数值的对比图,通过四组实验数据的仿真可知,只有Z2组数据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因此不符合社会现实,官方渠道系数和自由渠道系数的变化趋势应当为:p逐渐增大,q逐渐变小。所以取Z1、Z3、Z4这三组实验数据的阶段平均值,第一阶段取p=0.3、q=0.7;第二阶段取p=0.53、q=0.47;第三阶段取p=0.7、q=0.3。将该三阶段数据以及X(0)=Y(0)=0代入(5)式,仿真公众对事件风险信息总体感知情况,得到不同t时刻的风险信息感知者人数,及第一阶段(0-2日)、第二阶段(2-4日)、第三阶段(4-12日)的信息扩散过程,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一方面,风险信息(包含真实风险信息和虚假风险信息)感知者总人数Z(t)随着时间变化不断增加,进入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为6天,说明前期政府和公众对事件带来的社会风险敏感度较低,且风险沟通的效率一般。

爆发期。截止到第2天,感知到事件的人数约为8.5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5.7%,若将该曲线近似地看作一条直线,传播速度约为4.27亿人/日。这一阶段公众开始迅速感知到事件的发生、危害、救援等,此时风险信息的传播大部分来源于自由渠道,所以扩散速度不是特别快。

扩散期。截止到第4天,感知到事件的人数从8.54亿上升到11.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8%,若将该曲线近似地看作一条直线,传播速度约为1.7亿人/日,相比于第一阶段有明显的增大。这是因为随着官方渠道系数p不断增大,自由渠道系数q不断减小,曲线逐渐陡峭,斜率增大,说明感知风险信息总人数趋于稳定状态的速度越快,政府的介入有显著的作用。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若短时间内感知到事件风险信息的人越多,就会有更多的人能及时地提供帮助、传播正能量。所以事件后官方渠道传播信息越多,正确风险信息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越早,政府应在该阶段加大官方信息传播扩散的覆盖范围。

稳定期。该阶段从第5天到第12天,感知事件风险信息的人数仍有小幅增长,到第6天达到稳定状态,人数约为12.8亿人,占总人口的98.5%。虽然官方渠道系数p继续增大,自由渠道系数q继续减小,但信息扩散的速度并没有继续增大,反而逐渐减小最后趋近于0。这是因为第二个阶段结束后已有91.8%的人感知到了事件风险信息,虽然媒体对事件风险信息的报道增加,但公众却对事件的敏感度相对最开始有所降低,所以扩散速度减小。

3.3 社会风险应对策略

上面以天津特大爆炸为例,仿真分析了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信息的扩散演化过程,提出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社会风险应对策略。

(1)增大官方渠道传播事件风险信息的影响力

为了尽早使感知事件风险信息的人数进入稳定状态,让所有人尽快了解事件爆发的实际情况,政府需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二阶段,扩大官方渠道传播信息的范围,增加传播途径;政府尤其应在第二阶段加大官方信息传播扩散的覆盖范围,因为此阶段是信息扩散速度最快的时期。

(2)政府及时介入并加强关键时期的社会风险预防

政府应及时介入事件风险信息传播,因为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虚假信息人数多于真实信息人数的时期持续约1天时间,在这一关键时期,政府应制定好社会风险扩散防治策略。由于官方、自由渠道系数真实率增大有利于真实信息传播,也可减少社会心理恐慌。所以要在虚假信息传播扩散前建立健全的渠道传播机制,扩大官方渠道的覆盖范围和宣传真实度。

(3)提高风险沟通水平

政府应实现与社会各相关主体之间高效的风险沟通,须克服风险沟通各种制约因素的负面效应,并正确引导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媒体、民众、企业等社会角色之间的风险沟通,使事件信息传播真实有效,应急管理及时,民众处于风险传播和扩散演化的积极面。同时,政府须加强事件信息传播管控。管控不是刻意屏蔽事件相关信息,而是充分考虑传播方式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考虑公众和专家认知的区别与矛盾,对事件信息的内容和传播渠道的选择进行分类和引导。

4 结论

本文以天津特大爆炸为例,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扩散控制需求,探索风险信息感知者人数与社会风险信息扩散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机仿真,根据仿真结果提出社会风险应对策略。首先,将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信息的扩散划分为爆发、扩散及稳定三个阶段,引入风险沟通三个基本假设和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信息扩散参数,将这些参数与BASS模型参数对应和结合,设计重大突发事件社会风险信息扩散模型,用于计算不同时刻风险信息感知者总人数。其次,采用MATLAB软件工具对社会风险信息扩散数学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动态仿真了事件风险信息的扩散演化过程。然后,提出了应对策略:政府应在第一、二阶段加大官方渠道信息的覆盖范围;政府应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间约1天的关键时间内加强关注,预防事件社会风险的扩散放大。此外,政府还需与公众、媒体之间高效的风险沟通,使消息传播真实有效。总体来说信息扩散阶段划分和模型参数设定还比较粗略,影响了社会风险仿真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乐,童星.风险沟通:风险治理的关键环节—日本核危机一周年祭[J].探索与争鸣,2012(4):52-55.

[2]Bass F M.A new product growth for mode consumer durables[J].Management Science,1969(1):215-227.

[3]杨敬辉.Bass模型及其兩种扩展型的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109-118.

[4]毛熙彦,蒙吉军,康玉芳.信息扩散模型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与扩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13-518.

[5]魏玖长,周磊,赵定涛.基于BASS模型的危机信息扩散模式[J].系统工程,2011,(09):16-18+20-22.

[6]程鑫,吴雯雯,王远,戚浩,夏仕安,张炳,王琐琛.Bass模型在地震信息传播中的应用[J].华北地震科学,2012,(04):29-33+43.

[责任编辑:朱丽娜]

猜你喜欢

社会风险仿真
公众网络安全素养如何提升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一种帮助幼儿车内脱险应急装置的仿真分析
中国公务员培训市场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