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福船到龙舟,不变的是传承百年的手艺

2017-08-21何涵妃

海峡旅游 2017年8期
关键词:水土船厂龙舟

何涵妃

漳州海澄的古月港旁,家传四代的造船师傅郑水土做了大半辈子的船,他见证了闽南民间造船行业从早期的出海福船、木帆船,到近些年,传统木质船市场的式微。仰仗闽南地区端午传统赛龙舟活动越来越热,郑水土的船厂也慢慢转向制造龙舟与小型船模。

从厦门去漳州古月港,最简便的方式,莫过于搭船。一路沿轮渡古航道,仿若与数百年前从龙海运载水果货物往厦门港的船只擦身而过,马达翻腾海浪,不过四十来分钟,就抵达了海澄。

这次要寻访的,是为古月港制造大小船只的百年家族船厂——郑氏宗兴船厂,它是目前国内鲜有的民间中式传统木构造船作坊。第四代传承人郑水土出门迎我,开口我便与他说到,“我是厦门港介绍来的”,仿佛熟稔已久。郑水土默不作言,领着我从他家往船厂去,路过曾经的旧厂址,如今已经是改造后的月港历史风貌区,依偎在古月港之畔,一片簇新。

六百年前,月港是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的海丝起点,而这里的兴起,亦得益于本地能够提供各类性能优良的海船。九龙江流域物产富饶,盛产建造木质帆船所需的松、杉、樟、棕、铁、生漆、桐油、苎麻、蛎灰等物料,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民间造船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谈到造船,六十一岁的郑水土便打开了话匣子。清末民初,郑水土的祖父郑文庆从曾祖父手上继承衣钵,创办了宗兴船厂。一代传一代,耳濡目染下,郑水土开始跟随父亲郑俩招学习造船。

闽南俗语“一澳头师傅造一澳头船”,每个澳口都有自己特定形制的船,各地造船工匠以世代承袭经验在建造过程中反复实践,形成了各具特点的造船法式。旧时造船是十分辛苦的行当,学徒入行后,仅靠师傅的言传身教,并没有精确的图纸和数据,木帆船建造的传统方式都是由造船师傅凭借经验尺寸现场放样。

在鄭水土的家中,珍藏着一本家传的手绘《海澄郑氏造船图谱》。记录着1919年至1937年间船厂所建造的十六种木制船只的船主、尺寸、结构和用料,所用文字多为鲁班字及闽南语自造字,连郑水土都不甚清楚,如今却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船厂历经风雨,百年间承造的船舶类型也随着历史变迁不断变化,从最早月港外海商船、沿海木帆船,到后来的机动木质船。2010年左右,各地全面禁止木船出海作业,如今传统木帆船的订单已寥寥无几,如若有,也多是用来赏玩的。

传统木质船市场已式微,好在近些年,仰仗闽南地区端午传统赛龙舟活动越来越热,郑水土也慢慢转向制造传统龙舟。造船技艺的传承背后,多少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延续。如今活跃的乡村龙船赛会,包括一些小船模,为造船厂提供了新的订单,甚至比以前要丰厚一些。

郑水土的船厂周围,堆满了他在福建很多地方搜找来的木材。在临时搭建的简陋船寮中,一艘两三人高的传统福船才刚完工,师傅们又开始忙碌着下半年一些村子的龙舟订单。船厂里如今多是些老师傅,最年轻的也已五十多岁,从开板到安装,整个过程都靠手工完成。我目睹了一条船坯的建造过程:将杉木、樟木等原木切裁成一片片木板,挑选沉木做船底龙骨;将“底崎”“肚壁”“顶单”“掘手”“拍竹”“水波”“内抽”等进行安装组合。最特别的步骤要属最后的安“目睭”,钉上眼睛,一条船就“活”起来了,也颇有仪式感。

造船不仅是拼接木板、敲敲打打这么简单枯燥,造船过程也包含着一系列的祭祀行为和结合时令的民俗活动,新船安目睭、下水等祈福仪式都在船寮里进行,船厂原有的两层小楼里还曾供奉着木工祖师——鲁班。

郑水土手机里的照片百分之八十都与造船有关,他常用手机记录着这一切,时不时就会翻看各个村子的龙舟群,与自己拍下的那些过程、仪式。他正在为要运往厦门某个公园的福船上漆,谈及船厂何时新建,郑水土眼神一黯,“那也只有等安排”,支撑着造船的上游原料与下游市场一直在变化,那一瞬间,仿佛他也不知道这门手艺的明天在哪里。

猜你喜欢

水土船厂龙舟
屈原 端午 龙舟
大连辽南船厂
人大代表的“扶贫船厂”
龙舟
《金娃——龙舟》
On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Dietary Customs of the Naxi People
2014年国内主要船厂修船完工产值表、修船创外汇表、修船完工艘数表
中原“水土”论
支护结构上水土共同作用的微观机理研究
端午节,看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