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专题在高三生物学二轮复习中的运用

2017-08-20黄徐丰

生物学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生物学分子种子

黄徐丰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 515073)

“微专题”不同于“细胞的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等“大专题”。它常以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网络、建构良好的组织为目标,以具体问题解决为切入点,选取若干紧密相关的知识或确定的思想方法形成一个专项研究。“微专题”复习课具有问题集中、操作灵活、指向性强等特征[1]。在高三生物学二轮复习课中,尝试在传统专题复习中穿插“微专题”组织教学,对重点知识进行深化,是高三复习的有效方法。

1 以高频考点为依托,实施精准备考

对历年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是实施精准备考的前提,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常以某一核心命题点为主线,串联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考查,要求考生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和作出判断。

例如,在2012—2015年高考全国卷和自主命题卷中,均以不同的形式考查了以“种子的成熟与萌发”为背景的相关知识,对应高考试题的这种特点,确定“种子的成熟与萌发”微专题,归纳如下(图1)。

图1 “种子的成熟与萌发”知识网络

“种子的成熟与萌发”微专题,涉及水的存在形式及相互转化、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检测、种子成熟与萌发的相关激素、有机物的合成、转化与消耗、萌发过程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的变化。毫无疑问,通过“种子的成熟与萌发”微专题的复习,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能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

2 以核心概念为引领,构建知识网络

核心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选定某个核心概念作为微专题主题,引导学生构建核心概念图,一步步进行扩增,使分支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深,内容越来越丰富,经过学生自己的加工整理,最终自主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笔者曾开展了“信息分子的传递”这一微专题,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信息分子?信息分子是如何进行传递的?课堂上,学生纷纷提出了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间的信息分子。

笔者继续追问:在细胞内部是否存在信息传递?以此启发学生联系“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还有学生提到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驱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构建了该微专题的知识网络(图2)。

图2 “信息分子的传递”知识主干

通过该微专题的复习,能够把分散在必修教材中的有关信息传递的内容进行整合,集中时间进行比较深入的剖析,从而对所学知识上下沟通、触类旁通,展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3 以社会热点为素材,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抓住相关热点事件。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病毒”常会成为热门素材,设立“病毒”微专题可以用来组织复习病毒的结构、增殖方式、中心法则、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RNA重组病毒侵染实验、免疫等。

关注科技发展是体现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囊泡运输”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先后于1974年、1985年、1999年和201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教师可借此为背景资料,开展“囊泡运输”微专题教学,整合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胞吞胞吐、神经递质的释放等相关知识,并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当囊泡运输系统出现异常时,人体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出现诸如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免疫失调等症状,该环节可通过相关习题加以渗透,训练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以学科思想为视角,丰富选题的范围

生物学的基本学科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提炼出不同的微专题。例如,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视角去复习“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组织复习“个体与生态系统的稳态”“分子、细胞、个体水平上的克隆”等,用“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开展“图表类”“模型分析类”“数据计算类”“资料分析类”等微专题的教学。

学科思想是学科知识的精华,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用性。用生物学学科思想来确定微专题的主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学基本知识、原理以及知识间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技能,把握生物学科学习的关键[2]。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研究项目,No.2016YQJK033)

猜你喜欢

生物学分子种子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分子的扩散
桃种子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可怜的种子
臭氧分子如是说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