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小学家校互动联合教育机制研究

2017-08-18严安王爱菊许文静

科教导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教育机制微信平台互联网+

严安 王爱菊 许文静

摘要 传统的家校互动方式对小学生的教育缺乏时效性、一致性、直观性、全面性,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通过对武陟县育英实验小学的教师及其在校生家长使用微信调查统计,发现99%的教师和93.4%的家长都在长期使用微信,并且37.8%的家长已经和教师进行了微信互动。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微信家校互动联合教育机制,能够通过文字、语音、图片、小视频等方式,使家长更好地参与进来,增进家校交流,保障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互联网+ 微信平台 家校互动联合 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69

目前家校合作现状,从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大多是教师通过校信通、家长会、成绩单等几种方式,通过“传唤”使家长介入教育。这些方式对小学生的成长教育缺乏时效性、一致性、直观性、全面性。在家校互动活动中,学校、教师一直处于主动地位,而家长则大多处于被动听的地位,所谓的互动大多是学校单方在灌输,而传统的思想也使很多家长认为涉及教育问题,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万事大吉。家校互动的主要内容多是学生的成绩问题,对于成绩优异的给予标榜,对于成绩不良的则批评指责,学生的道德品质或心理问题则忽略不谈,久而久之使家庭教育缺乏主动性,甚至家校合作仅流于形式。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的时效性、一致性,如果不能及时彻底解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动联合的问题,将可能导致孩子與老师、家长问存在隔阂,甚至出现背道而行的结果。徐建华教授指出:在与外界接触的关系中最密切也是最重要的一方就是家长,学校作为一个与社会环境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开放系统,必然会和家长发生不同程度的利益关联和利益冲突。学校要利用好家长资源,引导家长支持学校办学,取得教育的共识和一致才能完成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

1家校互动联合的背景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通过微信搭建学校、家庭之间的互动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学校教育实施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主动交往、信息反馈、优势互补的互动教育模式,从而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问的相互协调,这也是当今重要的研究方向。

1.1个案校的基本校情

武陟县育英实验小学创建于1997年,现有教学班级36个,在读学生2500余名,教师136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56人,中级以上职称49人,省级骨干教师38人。55岁以上教师22名,占16.2%,45岁到35岁教师26名,占19%,35岁到45岁教师57名,占42%,35岁以下教师31名,占22.8%。

1.2在校教师和在校生家长使用微信情况

研究结束之前,笔者对武陟县育英实验小学全校136名教师发放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统计,武陟县育英实验小学仅有3名教师未使用微信,55岁以上2名,45岁-55岁1名;并且大多数使用微信的教师已经和部分家长使用微信平台进行家校联合,55岁以上教师16名,占本区段教师人数的72.7%,45岁到35岁教师25名,占本区段教师人数的96.1%,35岁到45岁教师57名,占本区段教师人数的100%,35岁以下教师31名,占本区段教师人数的100%。

由于各个家庭情况不同,平时统计信息缺失量较大,通过和校方合作,把调查表附带在寒假作业里面,准确地统计出学生家长信息。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校生的家长年龄大部分分布在25岁到45岁之间,其中93.4%的家长长期使用微信,说明微信平台已经在社会中普及,大多数家长已经接受微信这个平台,但是已经采用微信方式和教师互动的家长仅占37.8%,还属于少数。

2构建微信家校互动联合教育机制的意义

育英实验小学有很多学生家长是在外务工,有的学生虽然每天上学都有爷爷奶奶接送,但是与父母交流较少,亲情生疏、冷淡。而和父母关系密切的学生明显比由爷爷奶奶或亲戚带的学生在学习和参与其他活动中都表现得要积极。育英实验小学的一些家长认为学生的教育问题应全权交由老师负责,而忽视了家庭环境以及亲子关系对孩子教育成长的重要性。出现这种错误观点,一是因为以往的家校互动方式单一,学校、家长与学生的联系较少,二是与学生家长的学历水平有关。构建微信家校互动联合机制,通过微信平台,父母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状况,还可以孩子、父母、老师多方视频,频繁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学生感受到父母和老师的关爱也有利于提升学习成效。平时老师可以把与教育有关的网络资源链接发布到微信上,与家长共享教育资源,同时增强家长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一旦学生遇到困难或一些心理障碍,也会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并将错误思想扼杀在萌芽中,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3构建微信家校互动联合教育机制的可施性、时效性和开放性

3.1构建微信家校互动联合教育机制的可施性

通过上述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和家长都已经在使用微信,在朋友圈里面展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且已经37.8%的家长已经和教师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家校联系。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化、网络费用的平民化、微信平台的精良化,这些都已经为构建微信家校互动联合教育机制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很多家长工作忙,有时家校联系电话可能打不通,而开通手机语音信箱业务的人也较少,而手机微信的语音功能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只要手机有信号和网络,教师或者孩子的语音留言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如果一时没有听清楚,也可以反复播放。构建微信家校互动联合教育机制,缩小了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学校和家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共同体,同时顺应了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

3.2构建微信家校互动联合教育机制的时效性

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随着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家校互动模式也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构建微信家校互动联合机制,任何时候教师都可以和家长在微信平台上通过发送文字、语音、图片、小视频的方式,相互留言,及时沟通。例如每学年年末学校举办的元旦联欢会,教师可以将联欢会的实况通过拍摄小视频发朋友圈,家长可以看到自己孩子的动态表演。且微信的朋友圈只能看到自己及共同好友的评论,不会像QQ评论那样受其他家长的干扰。通过微信平台,学校教师可以及时地对家长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既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照顾到了学生、家长问的个别差异,同时也响应国家教育公平的政策。无论学生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能使学校和家长掌握孩子的现状,实现家校合作教育的零距离,相比传统的家长会或家访等方式要节省时间,缩小家校联系成本,增加家校联系机会,提升教育的连贯性,同时防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现不一致,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3.3构建微信家校互动联合教育机制的开放性

微信家校互动联合教育机制打破了传统家校联系方式在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互动的地点和时间都是开放的,家长、学生、教师的频繁互动不仅让学生的家庭生活多了一份教育理性,同时也让学生的在校生活多了一份亲情关怀。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家校互动平台,将学校的培养目标公布给家长,求得家长的认同;再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通过图片、小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家长,方便家长及时跟进教育。由于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家长和学校如有好的建议和对策,可以传送到互联网上进行资源共享。学校也可以把家长的资源整合起来,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调整办学策略,让学生的教育多元化,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和保障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微信平台协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家校互动模式,家校互动不再仅仅是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对家长进行批评指责,家长也可以就学生的教育问题与老师进行探讨,学生也可以就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咨询老师。共同构建家校互动联合教育机制,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

孩子们是我们的希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逐渐信息化,学校和家庭之间可以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育和通信联系,两方分工协作,针对不同孩子因材施教,汲取彼此的智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教育变迁改进传统的家校互动模式,而构建微信家校互动联合教育机制,是当今社会的必然趋势。促进家校合作,提高教育水平,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目标,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努力。

猜你喜欢

教育机制微信平台互联网+
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新媒体时代微信舆情的监控策略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初探
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实施方案探析